汪杨
摘要:滇桂地区的白苗族群历代生活生活于两地与越南交界的深山中,与外界鲜往来,从而使其族群原始音乐形态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政府也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开发,本文基于对生活在滇南桂西地区的白苗音乐考察的基础之上,对其音乐传播和传承方式进行梳理和归纳,同时也呈现了白苗音乐传承的新途径。
关键词:滇南桂西;富宁;自苗音乐;传播;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119-01
一、前言
在语言学界,对应“传播”的英语单词“communication”在《牛津英语大词典》中将“communication”解释为“借着语言、文字和形象米传送和交换观念和知识”;《大英百科全书》中的解释为“若干人或者一群人互相交换信息的行为”。传播的这些释义更强调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相互作用,是一种双向行为。
我国境内的白苗族群大多聚居丁云南南部与广西西部一带的山区,与东南亚地区紧密相连,特殊的地域文化语境无疑是其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我国各个少数民族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音乐传播方式各不相同,依照白苗聚居地云南富宁县白苗传统音乐的发展状况为例,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类型。直接传播是而对而的直接获取信息,而间接传播则是通过中间媒介米传递信息。以下笔者就富宁白苗传统音乐传播的几种途径分述如下:
二、民间自然传播
“音乐的自然传播……这种最原始的音乐传播方式,也是人类原始的音乐传播方式,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音乐传播方式,更是我们今天在中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所观察到的音乐传播方式和城市音乐生活中广泛遵循的方式。①从历史逐渐发展至今,自然传播也是富宁白苗最为原始的音乐传播方式。富寧白苗传统音乐的自然传播方式依托丁民间活动,使其音乐同时兼具娱乐功能和实用功能两种特征,如白苗传统丧葬仪式中,就有通过吹奏芦笙米与亡人对话并为其指路等一系列功用,表明了芦笙带有极强的功能性特征,丧葬仪式的意志特征通过其被充分表现出米。又如,每年的传统节日“花山节”,白苗老少齐聚一堂,大家以歌会友,青年男女以歌传情,由此‘‘花山节”也形成了一个最为直接的交流传播场域。
我国各少数民族的自然传播形态多样,富宁白苗所表现出来的民间自然传播方式不单是一种民族地域性特征,同时与其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紧密相连,也是其深层次族群文化的外部凸显。
(一)现代媒介传播
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与普及,现代媒体成为了富宁白苗向外推介其传统音乐及其文化的主要方式。目前,富宁白苗传统音乐的推介主要分为两种方式:第一是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将其原生民歌及器乐曲进行原版采录,并以碟片的形式出版,传播范围主要是在当地白苗族群内部流行。第二种是将传统音乐作为主要的“音乐元素”,被广泛运用于现代音乐的创作和改编当中,同时以一种全新的具有现代音乐形式的作品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传播和流行。
(二)生产行为传播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作用下,商品经济的相互竞争和商品资本的不断夸张,决定了文化产业生产方式的开放性,从而使得一切民族的文化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行为方式,在实现文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跨民族和跨国界的传播。②音乐传播的生产行为现被运用于音乐文化的生产及销售等多种的经济行为当中,主要是以音乐创作和音像制品以及商业表演等方而为主。对于现今白苗的传统音乐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由当地的音像行业将其传统民歌以及器乐曲进行采集,并录制成音响制品在当地出售,以满足当地人们的需要。再者,笔者在白苗村寨走访时发现,其民族音像制品在当地存在着一定的需求量,在富宁的音像店和集市中,有不少民间拍摄的电视短剧在苗人中受到较大欢迎,因此,供求双方的相互需求在另一个方而也刺激了当地本土化化音像制品的发展。
可见,当地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背后所推动的是其中所包含的经济利益。在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背景下,如何保持富宁白苗传统音乐所蕴含的优良特质和文化精髓,如何做到获得经济利益与保存民族精神文化的双赢局而,也是今后白苗传统音乐发展所将面临的关键问题。
三、富宁白苗音乐的传承机制
富宁白苗传统音乐的传承机制是在伴随族群历史发展进程,自然形成的一套音乐传承系统,是长时间在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条件下形成的运行模式。由丁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民族文化,人们在生活中常常用音乐米代替语言表达情感或赋予音乐某些仪式性符号功能,所以在民间生活的不同场合都有音乐参与其中,是该民族社会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音乐在白苗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身份,加之近年来民间艺人身份的逐渐被认可,由此形成了以下几种传承机制。
(一)师承空间
多数民间艺人都是自幼受家中长辈的影响,经过长时间参与大量的民俗社会活动和耳濡目染,并跟随家中祖辈或父辈学习而熟练掌握技艺。
家族传授型的学习,基本是建立在后辈对此音乐技艺的兴趣之上,后跟随家中长辈进行学习。这种传承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学习方式较为便捷,因传授者为家族成员,传授的时间地点均不受限制,长辈可对学习者进行随时指导,消除了学习过程中的众多局限因素,由此也将技艺继承的最为完全和透彻。例如兴化镇的歌手陶金祥,其祖母是当地有名的歌手,他白小在祖母的歌声下长大,久而久之便学会了大量的白苗民歌曲调,成年之后又学习芦笙,而幼年的民歌基础也为他后米学习芦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现今他又把白苗民歌教授给女儿,希望把白苗民歌继续传下去。
师徒传授也是芦笙传承的主要方式。在白苗传统音乐的传习中并无专门的拜师仪式,主要是一种约定的技艺传授关系,传授的方式为口传心授,每个学习者后多根据自身的记忆进行演(唱)奏,因此使得白苗传统音乐始终保持较强的变化性。
例如兴化镇白苗芦笙手王忠林,他在年轻时出于对芦笙的兴趣跟随同村的芦笙师傅进行学习,凭借其超人的记忆力将白苗丧葬芦笙的三百多个(曲)调全部学习完成,多次作为白苗非遗传承人外出表演,在当地也有许多徒弟跟随其进行学习芦笙。
(二)民俗空间
由丁世居丁我国西南地区高山地区,与外界沟通中存在着诸多不便,也从而使得白苗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到了较好的保护。在交通不发达的过去,村落之间的距离都相对遥远,村寨通常都分布于各个山间,从而也萌生了以歌声代替说话作为远距离沟通的方式。因生活环境的局限性,与外界的沟通有限,一年一度l拘“花山节”则成为苗族人最为期盼的节日,它的举行为当地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间沟通的平台,为民间艺人提供了一个而向观众展示自我和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自然而然也形成了一个较稳定的传承途径。
音乐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就民间生活中的音乐而言,常常不能脱离文化环境而独立发挥作用,歌手和演员等都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因白苗的民间生活的丰富多样,致使民俗文化也不尽相同,大多都是以娱乐性和仪式性为主,如花山节、庆丰收、婚礼和丧礼等等,不同的民俗背景下所需的音乐行为也都各不相同。
以上两种传承维度,都是以中国传统的“口传心授”为主要的传授方式,其传承方式的生成也是依据其族群社会文化发展而自然形成的,音乐的实用性功能则是其传承的内在动力。从以往至今,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随着当代传媒的不断发展,自然传承的方式也而临着不同程度的危机,或许少数民族音乐应在保持其灵魂和精髓的前提下,也需寻找新的传承途径。
注释:
①曾遂今.从音乐的白然传播到技术传播(上)当代音乐传播理论思考之一[J].黄钟,2003(03).
②张应华.北京.伞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J].音乐传播,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