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富宁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演变与现状

2016-07-12 16:55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663000
大众文艺 2016年3期

蔡 娥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  663000)



浅析富宁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演变与现状

蔡娥(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663000)

摘要:云南富宁汉族女性服饰经历了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依然保留着明朝屯军文化的影子和大明时期江南一带汉族移民的风俗习惯。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来源以及所处环境,加之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以口承文化为主要样式等特点,使得富宁汉族女性服饰既有别于主流汉文化的服饰样式,又在与周边不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演变过程中吸收他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不断吸收、融合与创新的过程。

关键词:富宁;女性汉族;传统服饰;演变与现状

富宁地区的汉族在祖国边陲敷衍生息十几辈人,仍然固守着大明时期迥异于边塞的汉族文化,以一种几近凝固的姿态传承原生的汉族文化,女性汉族传统服饰依然保留着明清的遗韵。1服饰是一种符号,它不仅可以标示人们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等。还可以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2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田野调查,梳理了富宁汉族的历史文化渊源,描述分析了服饰的演变以及服饰的现状。旨在为我县民族服饰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一、富宁汉族的历史渊源

富宁县地处云南省东部,属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彝、仡佬等6种主体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6.4%、壮族占54%,而主体民族的汉族仅仅占23.6%。3分布在县内及各个乡镇,主要聚集在富宁南部如田蓬镇、里达镇、木央镇等。《富宁县名族志》记载:现籍富宁的汉族,都是明朝以来流入,迁入原因有八种,随军戎守;移民屯田;游宦;逃难;充军;经商;文化传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安排。洪武十九年(1386),沐英向朝廷提出:“云南土地甚广,而荒芜居多,宜置屯,令军士开垦,以备储待”。明太组朱元璋同意,二十二年(1386),“携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余万人入滇,给以种籽、资金,区别地亩,分布于临安、曲靖……”等路府,按明制,卫所军丁一人一户,称“军户”强制随带家眷,共同屯垦,不得改变,不得返回,不得与当地民户混居,实行“七分屯垦,三分守戎”。在富宁屯垦约30户,多户江西籍,军户初隶广南卫,永乐元年(1403)转隶临安卫。正德后,军屯渐废,军户变为民户,军屯变为民屯,屯地变成居民新村。卫所军屯制自明洪武时期一直持续到永乐年间,中原地区大批军队不断被征调到云南,大兴屯田,课农桑。清中期,赣、贵、黔、川、颠中的灾民逃荒而来,辟居上山地。1

在田野调研期间,在田蓬镇麻赖村遇见一吴姓村民,他介绍说祖籍是从江西宁江府逃荒而来,在当地一家繁衍了十代了,并给我们看了家传的家谱,上面记载:江西宁江府望里八甲镇、贵州绥阳县石麻保街小地名石碓舀分身到云南省广南府宝宁县属下麻赖居住为业,详细记载了其历史来源。

二、富宁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演变

根据上述,我县汉族地区人们的历史来源,本文将从明朝开始对我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进行梳理。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背子、比甲和裙子等。衣服芬基本样式一般都用右衽。一般仕女穿着的长袄的形式盘头,右衽、窄袖,领、袖、襟多有缘边为饰,衣身窄长至膝,腰不束带,下穿瘦长的百褶裙,尖足小履。明代缠足之风盛行,成为新的审美标准。服饰上多以团花为饰,喜用紫、绿、桃红及各种浅色,大红、黄色等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使用。

清代是服饰融合的一次典范,在汉,满交流过后,出现了以满族的高领、襟缘边、袖口宽大、衣长至膝的长褂配合汉人的发型、长裙、绣花鞋而成的新造型。高领右衽、无袖的夹衣,领、襟、衣缘同样绣着宽大的缘边,下穿宽口的裤,足穿尖头绣花鞋,也是很典型的造型之一。汉族缠足之风亦十分盛行。

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汉族女性传统方式,1992年富宁县出版的一册志书记载:妇女仍包头帕,衣着黑、蓝布镶边,平领,衣到膝盖,下着宽裤裆。青年妇女喜系花围腰,中年妇女喜在白带围腰间打结于腰后,两头垂于后。喜戴银链、银镯、银戒指、扁簪、银花筒等饰物。里达、睦伦、木央、田蓬、一带的妇女,七八岁就缠足,时时穿鞋,新中国成立以后已消除这种陋习。少年儿童喜用银制的十八罗汉像钉于花帽上,左右两边挂铃铛。未婚的妇女头发梳成牛尾辫,剪刀型垂于脑后,鞭子上下扎红、绿毛线,结婚后,辫子挽鬓于脑后。中年妇女头裹青、绿色纱巾,身穿黑布衣,系腰带,下着大裆裤,脚穿刺绣花鞋。1

三、富宁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现状

富宁汉族女性大多身穿右襟直领蓝布及膝长衫,着长裤,包一条叠成三角形后绕的头帕,外系一条用五颜六色丝线绣满牡丹、果实、禽鸟等图案的“凸”字形围腰,长衫两袖另镶有七八道花边,滚满牙子的衣袖渐肥渐短,脚上穿着宽口绣花布鞋,十分古朴奇特。

衣服整体造型结构为上衣下裤,老年人多穿及膝棉布长衫,袖口为半袖,到肘部以上,且袖口较大,袖口另为镶有滚边和花布边。颜色以蓝、黑色为主,胸前的围腰也以黑色居多,并且不带色彩鲜艳的图案。头上包裹着一条黑色头帕,有些人在黑色头帕外面再裹一条从市场上购买的色彩稍微鲜艳的头帕。老年人的裤子较宽松,大裤裆,但不再用绳子系着,而是从市场购买的用皮筋做成的腰头的裤子,前后不分。年轻一些的中年妇女穿着上衣短一些,盖住臀部,形制基本保留传统的工艺,右衽斜襟,布纽扣,不同之处在于袖子为长袖且袖口稍微较合体,面料有金丝边绒布及棉布,颜色多样,五颜六色,且领口多加了一个尖领,且没有了七八道的滚边,整体造型结构更简便、合身。下着裤的基本样式相同,除了穿着皮筋裤,还有穿着右边系带子的裤子,颜色多为蓝色和黑色。年轻一些的女性则穿现代主流西式服装,衣服外面系一条围腰,有些并不包头。

当地有个说话“系的住围腰,管得住家”,也许正是这种文化内涵,当地的女性不管老少都系着围腰。围腰颜色多样,基本造型是“凸”字形,中间用五颜六色的丝线绣着各种图案,有花鸟果实,除了审美效果,还富有当地人们的一种美好的祝愿。脚底绣花鞋大多数是自己手工制作。当地人称毛边鞋,是用当地的粽叶做底,再用布一层一层纳线,鞋面上绣着各种图案的花纹,如童子采莲,鸟语花香,年年有余等富有深刻意蕴的图案。

四、小结

富宁汉族女性汉族传统服饰以其悠久的历史及意味深远的文化意涵,展现出富宁汉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精神面貌。同时也有力的证明了我国汉民族悠久灿烂而又多元统一的民间服装文化,要保留其传统服饰文化优秀的文化内核和审美理念,我们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对待传统服饰的保护传承。

注释:

1.农艳.《文化文山.富宁》[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2.陈丽琴.《壮族服饰文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9.

3.云南省富宁地方县志编撰委员会编.《富宁县志》[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