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陈小勇
[摘 要]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高校内部有效沟通是进行人才培养、实现管理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师生之间及教师内部沟通是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一部分,合理有效的沟通关系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目前因大学建新校区,出现了两校区、多校区上课的现象,进而导致了师师间的沟通问题。学校应当以师师内部沟通中的问题为导向,通过有效的沟通实现对学生的高效管理,以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有效沟通;人才培养;高效管理;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2015年4月—2017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基于能力本位的电子封装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2015JGB217)
[作者简介]张 丽(1981—),女,山西吕梁人,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陈小勇(1984—),男,河南延津人,工学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高级实验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智能制造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030-02[收稿日期] 2019-09-30
一、引言
高校作為人才培养基地,需要建立完善的学校内部沟通机制。目前,由于大学新校区的扩建,高校内部师师之间的沟通存在断层现象,在新进教师和年轻教师群体中这种现象比较突显[1]。近几年,高校大力引进人才,学院每年都会有新进教师且多数是年轻教师。能否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到师师间的有效沟通、顺畅沟通,关系着学院教师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同时由于分层级的管理机制和各个科研团队的独立性,学院的师师之间存在沟通不上、沟通不当、沟通不及时的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师师间的交流尤为重要[2-3]。高校作为教学管理的主体,需要从教师及学生中得到足够多的信息,以便对自身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确保教学顺利、高效地开展。
二、高校内部沟通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沟通意识、沟通渠道少
造成高校内部师师之间沟通问题的直接原因就是教师对沟通问题的不重视,缺乏内部管理中的沟通意识。目前虽然学院内部沟通也运用信息化技术,建有教职工交流群、工作群、QQ群、钉钉工作群等,但这些群通常用于日常工作的会议文件、公告信息的传达,对师师间的有效沟通作用甚小。学院每年都会积极组织春游、秋游活动,以促进师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但还是存在学院教师互相不认识的情况,沟通范围小,师师之间不想沟通、不主动沟通已成一股风气。
(二)地理位置、工作制度也制约沟通
笔者所在学校搬至地理位置较偏远的新校区,教研室、实验室、学生工作室等都在新校区,任课教师采取不坐班制,大部分教师只有上课时才进新校区,以至于教研室经常是空无一人,即使有个别教师进山上课也没法和其他教师交流。地理位置客观上制约了师师之间的交流,也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随着高校大幅扩招,高校学生人数激增,一名教师有时需要面对上百名学生进行授课,不可能与每个学生都充分沟通。在调查中有教师提到,在校区搬迁之前,师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很便利,学院的办公室、教研室、上课教室都在一栋楼里,大家每天都会在楼里相遇,会在办公室和教研室坐下来聊聊,沟通气氛很浓,师师之间的关系很融洽;搬至新校区后,地理位置较偏远,没课的教师一般都不会去新校区,教研室很少能遇到教师,这在无形中拉开了师师之间的距离。
三、高校内部沟通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各级管理机制间的沟通意识
良好的沟通意识直接影响着沟通的顺利进行。学院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新进教师的见面交流会,主动为大家营造沟通的氛围,同时为了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可以组织科研团队互访,或在部系之间开展交流会。目前,在高校大类招生的背景下,学校积极鼓励任课教师参与教学管理,每个学院都会动员专职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或学业导师。为了促进师师之间的沟通和促进教学发展,高校应建立教学联动机制,每周组织辅导员与各部系教师沟通学生的情况,让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评价管理。努力推进高校教育和学生管理体制改革,让辅导员参与教学活动,同时让任课教师参与学生管理活动,共同促进学生成才。
(二)创造沟通氛围,明确沟通方向
我校作为地方工科院校,教学和科研并存,如何营造一个合适、轻松的沟通氛围,让优秀教师顺利地交流自己的教学体会,让科研团队更好地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这是学校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尽管学院每周都设有例会,但办公室、会议室等地方相对比较严肃,适合一些比较正式的教学沟通,不能实现师师间轻松的情感沟通。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学院应明确沟通方向,各个系部、各个科研团队、各年级学生辅导员都应做相应的规划,从促进学生发展、利于开展工作的方面去努力,尤其是在大力引进人才的政策引领下。尽管学院会通过工作例会让新进人员做自我介绍,但达不到交流的效果。造成师师间沟通问题的原因是没有合适的进行沟通的方式方法和缺少沟通渠道。因此,学校应从各系部的分工出发,根据不同的沟通目的制定相应的沟通手段,增加师师之间内部管理沟通的有效性。
(三)搭建交流平台
笔者所在的工科院校,学院老师多数都分散在各自的科研团队中。在师师沟通中,可以搭建以科研为中心的跨学科科研团队平台,实现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具体来说,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发挥校园网站的信息共享功能。同时,为了缩短由于校区之间地域问题所带来的沟通障碍,我们还可以搭建“双用户”的师生交流平台。学生通过用户端进入平台,可以在这里进行留言或发表自己对课堂的看法。同时,添设一些交作业的程序,这样学生把作业交到平台之后,可以利用平台查看老师对作业的批改及其对自己作业提出的建议。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创建了“漓江学堂”,有部分课程已经在漓江学堂开课。利用这样一个平台,拉近了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缓解由于不同校区地理位置所导致的沟通缺陷问题。
四、有效沟通与学生发展
师生及教师内部有效沟通的落脚最终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即培养人才[4]。大部分教师都能够意识到与学生保持沟通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偏僻、学生课业紧张等,不少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积极性明显降低,学生也找理由不与教师沟通。笔者所在学院有老师提出,学校设置的辅导答疑机制,就是为了加强师生交流,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辅导答疑的地点设在学院办公楼的教研室里,学生为了赶去教学楼上课而无暇顾及答疑。
笔者认为,学校应紧扣沟通问题,从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从教师考评机制上提高沟通的积极性。结合实际情况,每一位教师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走进新校区与学生进行沟通,沟通的时间可以分为固定时间和随机时间。学校可以调整辅导答疑的地点,把答疑地点设在教学楼,这样学生在课后就可以很方便地与教师沟通;也可以安排教师在每周固定的时间坐班,并将其公布给学生,以此来促使学生形成与教师沟通的习惯。同时,从教学管理层上重视师师沟通,为搭建师师沟通的积极性多做工作。比如,可以在学院网站上公开宣传学院教学名师、最佳青年教师获得者、优质教学质量奖获得者,以撰写教学心得及公开课的形式,让师生或者师师间有一个相互了解、自愿沟通的机会。这会在无形中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课程和授课教师,帮助新进教师“帮扶结对”,有利于师师间的沟通,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结束语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本文所强调的师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为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做铺垫,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师师间的有效沟通,就是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去研究教材、指导教学,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导向。笔者深信,只要师师之间共同努力,逐步增强沟通意识和沟通技巧,不断改善组织架构,师师之间的沟通问题一定能够得到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郭敏艺.单位有效沟通的增进思路[J].领导科学,2018,(30): 11-13.
[2]陳小勇,张丽.基于虚拟机技术的实验平台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02):124-126.
[3]韦联桂.高校管理沟通研究概述[J].山西科技,2012,27(03): 48-49+51.
[4]陈小勇,吴兆华,张丽.SMT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