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向阳
[提要] 在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及区域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质量视角,从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城乡统筹、公共服务质量等四个方面建立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对2017年浙江省11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分析研究,以期為浙江省提升城镇化质量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浙江;新型城镇化;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5月12日
一、引言
目前,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7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8.52%,而浙江省的城镇化率为6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48%,城镇化率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新型城镇化相关理念提出以来,城乡统筹、生态宜居、产业互动、和谐发展等概念成为了评判城镇化建设的特征,这对我国城市的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更应当考虑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2016年5月国务院批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的建设正式以文件形式实施,浙江省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优化城乡与区域协同发展,促进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本文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浙江省11市进行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期望能对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相关研究概述。自新型城镇化概念正式提出后,众多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孙雪等从城乡发展动力、质量、公平等三个方面,设计了15个二级指标,提出了一套新型城镇化测评的指标体系。何平等从人口就业、公共安全、居民生活、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设计了29个二级指标。吕丹等从人口城镇化指数、城乡统筹指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经济发展指数和生态环境支持指数等设计了五个一级指标,以及55个具体指标。沈宏超等从经济发展、城乡统筹、人口发展、社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六个方面的27个具体指标,来构建指标体系。
(二)指标的选取。本文在参考上述学者所构建的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基础之上,综合考虑综合性、精简型、易收集性等原则,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城乡统筹、公共服务等四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在内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以此来对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进行测定。具体指标详情参照表1所示。(表1)
三、浙江省新型城镇化质量主成分分析
(一)数据处理。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以及《2018年浙江统计年鉴》、2018年浙江省各地级市年鉴等资料所提供的相关数据,运用SPSS22软件进行相关操作,得出主成分。
1、求解相关矩阵。相关系数矩阵表示各个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值越大,则相关性越高。如在本文数据中每万人拥有公交数量(x19)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x2)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959和0.932,结合实际情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反映的都是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实力情况,而经济实力的增强会促使政府加强对基础设施(如公共交通等)的建设。
2、求解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确定主成分个数。根据因子分析原理,当m个主分量的方差和占全部总方差的85%以上时,所提取的因子基本保留了原来全部因子的信息。在本文数据的总方差解释中显示,前4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5.828%,则原来19个指标可降维成4个主因子,以此作为评价浙江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的主成分。对这4个主成分的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后得出,第一主成分F1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万人拥有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万人拥有小学在校学生数、每万人卫生机构数等指标中载荷较大,可将F1命名为经济发展指标。第二主成分F2在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专利授权量、建成区绿化面积、城市道路面积、城镇失业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拥有公交数量等的载荷较大,可命名为社会稳定指标。第三主成分F3在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每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每万人公共图书馆藏书等的载荷较大,可命名为社会服务指标。第四主成分F4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单位GDP能耗等的载荷较大,可命名为环境指标。
3、求解特征向量。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按各自特征值换算成相应的特征向量,通过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结合主成分得分的公式,进一步计算因子综合得分。(表2)
(二)因子综合得分及分析说明。根据综合得分计算公式:Z-F=0.3358×F1+0.3301×F2+0.2188×F3+0.1153×F4,线计算各主成分得分,再得出综合得分,并将其排序,具体如表3所示。(表3)
从综合得分排名看出:浙江省11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杭州、金华、温州、丽水、宁波、台州、衢州、绍兴、湖州、嘉兴、舟山。而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的综合得分从1.017到-0.795,表明其新型城镇化质量存在不均衡现象,这与各市的经济、区位、生态环境、相关政策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浙江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聚类分析
由于浙江省11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不均衡,因此对浙江省11市进行聚类分析,进一步明确浙江省各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情况。(图1)
根据图1所示可看出:当距离取为10时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杭州市。杭州市作为省会城市,有诸多方面的优势,城镇化质量也较高,在此基础上可适当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及服务能力等,并充分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杭州市与周围区域协调发展,抓住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机遇,积极打造以杭州为核心的杭州都市圈,建设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的先行区等。
第二类:湖州市、绍兴市、嘉兴市、舟山市、宁波市。这些城市位于浙江省北部地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紧跟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快速发展,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承接来自上海、杭州等国际性大城市的人才资金流动,依靠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和特色,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注意经济与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等。
第三类:温州市、台州市、金华市。这些城市属于浙江省的中、东南区域,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融入到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中来。沿海区域的温州市、台州市利用好沿海的港口优勢,而金华市作为浙东与浙西、浙北与浙南各方面交流的节点城市,应充分利用好地缘优势,积极打造浙江省内的小城市群、都市圈,带动区域内的“面状”发展。
第四类:衢州市、丽水市。这两城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该区域生态环境较好,生态涵养、休闲旅游及农副产品的供应该是两地承担的主要功能,两地应保持好生态环境优势,有效提升生态功能,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提升其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区域内协调发展。
五、结论
根据SPSS22软件对浙江省11市2017年的相关数据分析后发现,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高低不一,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依托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契机,对于浙江省提升各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参考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城镇产业就业支撑,推动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浙江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淘汰污染、落后的产业,适当保持第二产业的发展,注重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
(二)稳定推动城镇人口比重的健康增长。目前,浙江省的城镇化率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城镇化已经属于较高水平,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稳定健康的持续增长,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协同发展。
(三)抓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建设这个历史性的机遇,积极融入到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当中。在“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构建中,充分利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区域发展趋势,点、线、面相结合推动浙江省的协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浙江统计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2]孙雪,杨文香,何佳.新型城镇化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研究[J].地下水,2012(3).
[3]何平,倪苹.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J].统计研究,2013(6).
[4]吕丹,叶萌,杨琼.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与重构[J].财经问题研究,2014(9).
[5]沈宏超,洪功翔.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