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彦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新时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拓展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视野,通过某一个文化差异方面的解读,提高中学生的文化意识鉴别能力。文化渗透教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开展,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增强自身的民族归属感,同时提升自己在文化交流方面的灵活应变能力。所以,本文在结合新课标改革理念的前提下,参照自身的英语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文化渗透教育的基本对策。
1. 创设文化环境,激发学生文化意识
环境是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辅助性因素,在中学英语文化渗透教育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教学环境以及美化学习环境两种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学习热情。
比如,初中英语课本“ Happy New Year ”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关于节日的教学话题非常适合开展文化渗透教育。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提前准备好中西方不同国家在新年到来之际的各种庆祝活动、文化习俗等内容,并通过大屏幕播放出来。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新年中有吃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等民族文化特色,而西方国家的新年则是圣诞节,他们的庆祝方式有圣诞树、圣诞礼物等。通过画面中直观的节日对比效果的展示,既可以让学生观察到中西方在节日文化习俗方面的差异性,又能通过生动丰富的画面感激发他们对比分析的学习乐趣。
再比如,英语教师还可以通过课余活动开展文化渗透教育,比如学习了“新年”这一节的内容之后,可以鼓励学生们以“新年”为主题自行设计各种英语小报,并将学生们的小报内容张贴在教室的黑板报中。通过这种自行搜集整理的学习过程,学生们可以从历史、文化、礼仪等各方面感受到中西方在节日主题方面的文化差异性,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 词汇对比教学,渗透文化意识
词汇是英语内容的基础元素,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具有文化差异的单词,教师可以通过同类词汇的对比教学,在学生中渗透文化意识。
比如初中英语关于出行方式的词汇学习中,在英语中,提到乘坐交通工具,一般都会说想到的是介词by的用法,比如by car、by plane、by ship等。但是在汉语中,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比如“坐”公共汽车、“开”车、“骑”自行车、步行等。再比如在关于体育运动的英语学习中,也与汉语之间的文化表达有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在英语中,表示会使用各种体育运动器材,或者乐器时,一般都会统一使用一个介词“play”,如英语中的play basketball、play football、play the piano、play the tape等,只要是同類的词组,几乎都使用了同一个介词。但是在汉语中,我们的表达方式非常形象,每一种体育器材、乐器等的表达都不相同,如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弹琵琶、下棋、拉二胡等。
关于诸如此类的词汇差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多进行对比的文化分析教学。通过同一内容在不同国家文化形态下的不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3. 日常对话教学,渗透文化意识
初中英语教材中,主要以日常简单的对话交流教学为主,涉及购物、看病、打招呼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礼节。但是由于东西方在文化意识方面的差异性,很多在中国适用的对话方式,在国外却具有明显的交际禁忌。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借助对话教学的过程,引导学生们了解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避免出现一些交际误解。
比如初中一年级英语“ How are you? ”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在中国见面打招呼都喜欢询问“吃了吗?”但是在西方国家见面打招呼的用语为“hello”或者“ How are you? ”,或者询问天气情况,这些都是西方国家约定成俗的一些见面交际用语。同时在讲解这一部分的内容时,英语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课外知识拓展,从饭桌礼仪、年龄问题、宗教问题、收入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们明白,有些日常交流话题在中国司空见惯,但是在西方国家属于一种个人隐私,如果交谈中被贸然问起,就会让场面变得十分尴尬,甚至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通过这些常见的交际用语的学习,引导学生们在掌握基本的英语交际用语时,还能从文化背景的层面上深入了解西方国家的一些交际禁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
4.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词汇语法、文化环境、交际用语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开展文化意识渗透的平台。在日常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课本教学内容,融入一些对应的文化意识元素,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素养。
参考文献
[1] 冯艳. 巧用文化渗透 构建高效初中英语教学课堂[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16(06).
[2] 乐倩羽.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实践探讨[J]. 基础教育研究, 2019(02).
[3] 查文宏.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元素渗透[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8(12).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兴丰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