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伟 周荣双
[摘 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广东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要抢抓机遇,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文章结合工作实际,对广东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创新创业人才
[作者简介] 周荣伟(1968—),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1-0072-02 [收稿日期] 2020-01-08
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为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空间
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中央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经济实力、创新要素、国际化水平的准确把握,对湾区九个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总动员”。《纲要》无论在“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还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智慧城市群”建设等方面,均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提出了要求,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纲要》对“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和“建设科技创新走廊”的谋划,为广东地方高校计算机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引。
二、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
当前,世界各国都开始新一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已形成了成熟、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是美国最早开始创新创业教育的代表性大学。欧洲国家为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和创业精神,建有“欧洲模拟公司”网络。德国2000年提出要在今后5~10年中每届大学生要有20%~30%的人创业的目标。我国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成员国后,1991年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1997年首次在清华大学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7年在中南大学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培训示范基地”和“模拟公司创业实训项目”试点;2011年教育部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等。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同学回信中提出,“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大学生创新创业正通过专创结合、产创融合和思创融合,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广东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
电子、通信、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科技研发为先导,技术水平高,创新速度快,具有产业渗透性高的特征。如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生产、控制领域内充分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分析、计算机集成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航空、航天、造船、建筑等领域。“钢领工人”(即机器人或其他机械手)在易腐、易爆危险岗正在代替“蓝领工人”。适应市场需求,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不仅要适应单一工种的劳动,还要参与新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等。因此,广东地方高校要积极探索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思路。
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纲要。计算机类专业不仅要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还要培养精通本专业知识,并能跨学科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构建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要强化基础,体现应用,重视个性发展,大胆激励创新。如广东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在建设课程体系和学生考核体系方面,注重通识教育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课外实践与科技创新模块相结合,注重用课堂内外多种学分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丰富的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学生实习实践将助推专业理论的提升。广东地方高校计算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重视实习实践,多渠道构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实训体系和课外实践体系。一要高度重视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如广东海洋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与东软集团(广州)有限公司、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6个互联网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关系,定期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课程建设和毕业设计等,通过学院和企业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学生项目开发和科研创新能力。二是将核心课程和项目开发训练相融合。计算机类专业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专业理论核心课程的完整性,还要适时充实“软件算法综合设计”“软件开发实践”“网络工程项目实践”和“企业项目实践”等应用训练,将理论学习与企业项目开发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中體验,在训练中提升”,形成循环提升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在竞赛中拓宽视野,提升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几年来,学院引导学生参与国内外80多个赛道的学科竞赛,先后获得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8项,其他奖60多项;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人才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80多项、省级奖项240多项、市校级奖项800多项,学生获得各类发明专利34项、著作权1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篇。
3.大力强化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广东地方高校要从市场需求、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视角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一是多层次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活动。如广东海洋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新生一年级入学即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引导学生规划创新创业;二年级在全体学生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三年级重点围绕专业开展创新創业训练,帮助学生制定创业计划;四年级为学生开展SYB专项创业培训,引导学生落地创业。二是自2005年起,建立国家级“大学生青创空间”,鼓励学生团队积极参与教师课题研究,主动参与各种比赛和国内外学术会议,广泛参与各种创新训练和创业实践。目前已成功孵化企业12个,在孵团队18个。软件工程专业在校生团队自主研发的“北斗海洋数据采集系统”已在南海投入生产,开发的“秀秀”软件被海信智能电器集团收购并在美国拉斯维加斯CES上展出;优秀校友创立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年营业额过亿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海嵌团队”研发的“海洋应用无人机”在2018年广东省海博会上参展,并在省海洋与渔业局系统投入使用;“C++”团队研发的“运动DV”在深圳落地注册,取得收益170多万元。
四、结束语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广东地方高校计算机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描绘了蓝图,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根据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行业特征和市场分析,构建理论教育和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的计算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广东海洋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极大地推动了人才培养工作。201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进入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快车道,并实现招生100%专业志愿出档率和毕业生98.2%高质量就业的好成绩,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小龙,何美丽,刘恩辰.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9(26):113-114.
[2]代春花.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9(34):149-150.
[3]马中红.营构青年创新文化丰沛的粤港澳大湾区[J].青年时讯,2019(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