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虽有地域、工种、职位、贫富之别,但无高低贵贱之分,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尊重他人,以礼待人,平等待人,真诚待人。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际交往有其特定的行为规范,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奉行君子之交,与人为善,热心助人。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开展礼仪教育,传承礼仪文明,引导学生做知书达礼之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应有之责。
一、传统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传统礼仪教育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礼仪是个人立足社会的根基。“不学礼,无以立。”“童子之性,难敛而易放,苟父母以姑息为爱,不谨出入之节,为师者,复无以制御之,鲜有不流于纵肆者矣。”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变成放纵肆虐之徒。荀子曰:“礼者,人之所履也。”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礼仪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礼仪是个人文明修养的体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人与禽兽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礼。“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内心为德,发之于心的行为表现即为礼,礼是德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人的礼仪状态直接反映了他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礼仪是个人幸福生活的源泉。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人们只有把礼作为执政办事的准则、为人处世的尺度,才不至于“疲劳”“懦弱”“动乱”“伤人”,为人谦逊有礼,生活才会幸福。
(二)传统礼仪教育是社会和谐的需要
礼仪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是规范人伦关系的准则、明辨是非的标准、道德仁义的表现形式、改善民风的有效方法,只有遵循各种礼仪,才会长幼有别、亲人和睦、上下级有序、办事公平正义,整个社会才会井然有序。
礼仪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冲突。“礼节民心,让则不争。”人们之间欲望、利益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需要用礼仪予以节制。如果社会成员为人处世彬彬有礼,相互谦让,矛盾就会减少,社会才会和谐稳定。
礼仪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责任担当。“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以成人之礼,提示成年人从此要明确自己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担当家庭、社会责任,激励成年人负责、立志、仁义、孝廉,启发青年人要具备爱国、进步、理性、奋进等应有的精神品格。
(三)传统礼仪教育是治国安邦的需要
礼仪是治国的大纲。“夫礼,国之纪也;亲,民之结也;善,德之建也。”“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如果用礼来治理国家,那就没有什么治理难题。“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因此,治国不可无礼。
礼仪是人们遵守国家秩序的内驱力。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仪会促使人们主动自觉遵守国家秩序。
礼仪是维护国家安定的利器。“礼之于正国家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礼仪对于治理国家来说,就好像秤之可以衡量轻重,绳墨之可以衡量曲直,规矩之可以衡量方圆一样重要。
二、传统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容仪有整
“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曾子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可见“正容体”“齐顏色”“顺辞令”,是我国传统礼仪文明对个人容仪要求的三条基本原则。
“正容体”就是端正自己的容貌体态,要做到“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体现文明素养。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正容体”,一般情况下不染发、不化浓妆、不敞胸露怀、不随地吐痰、不在公众场合挖鼻子等等,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远离粗俗野蛮之气,衣着打扮得体,举止文明,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
“齐颜色”就是端正自己的面部表情,“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花言巧语,虚伪和善的脸色,过分地逢迎是可耻的。“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为人要做到富而不骄、贫而无谄。孔子周游列国以“温、良、恭、俭、让”而“闻其政”,说明发自内心的真诚温和之色是事业成功的妙方。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齐颜色”,在社会交往中自然大方,笑脸相迎,体现友好、真诚、热情。
“顺辞令”就是说话注意言辞语气。语言是个人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典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为人说话要算数,“言必信,行必果”。说话要谨慎,“敏于事而慎于言”。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顺辞令”,说话要注意分寸、场合、方式和对象,切不可胡言乱语,喋喋不休;要注意“口德”,不打听隐私,不揭人伤疤,尊重他人,做到“非礼勿言”;要多讲积极鼓励的话,少讲消极抱怨的话,传播正能量;要注意网络文明,不传播小道消息,更不能造谣生事。
(二)遵循礼度
“举止必循礼度”,在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出行、坐卧、宴饮、婚丧、寿诞、祭祀、征战等都有礼仪法度,为人必须遵循。“君子戒慎,不失色于人。”只有时时保持谨慎,遵守礼仪法度,才不会在别人面前失态。
“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既表示礼敬,又可避让行人。“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坐席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不可随意就座。“适墓不登垄,助葬必执绋。临丧不笑。揖人必违其位。望柩不歌……”进到墓地时不要登上坟丘,参加葬礼时必须帮助挽柩车。参加追悼,不可嬉笑。与人作揖,必须离开原位。见到柩车时不要唱歌。“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传统礼度经过不断扬弃,形成了当代礼仪规范,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准则。一是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遵守日常生活工作礼仪规范,如见面礼仪、乘车礼仪、接待礼仪、电话礼仪、拜访礼仪、涉外礼仪等等。二是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遵守重要仪式规范。如参加升旗仪式要庄重严肃,国在心中;参加默哀仪式要肃穆凝重,切忌嬉笑;参加婚庆仪式要欢快热情,喜庆祝福。三是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国家规定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自觉抵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和借机敛财的行为,坚持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的原则。
(三)礼貌待人
礼貌待人,就要尊重他人。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正所谓“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常存敬人之心,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尊严,更不能侮辱他人人格。尊重他人,就要体谅他人的需要和禁忌,不强人所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以礼待人,天下人对你就像兄弟一样亲密,“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在古人眼中,没有什么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同时,又强调了往来必须适度,“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人虽有地域、工种、职位、贫富之别,但无高低贵贱之分,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尊重他人,以礼待人,平等待人,真诚待人。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际交往有其特定的行为规范,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奉行君子之交,与人为善,热心助人。整个社会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联状态,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常怀爱人之心,常怀感恩之德,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国家,共建文明和谐社会。
三、传统礼仪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从小启蒙,培养习惯
古代的启蒙教育,都是从礼仪教育开始的。“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朱熹所言“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也是这个道理。明代魏良弼强调:“小儿稍有知觉,即教之洒扫应对,孝悌忠信,安详恭敬。”可见,学习礼仪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首要任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古人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若为之不豫,及乎稍长,私意偏好生于内,众口辩言铄于外,欲其纯完,不可得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颐先生说:古人生了孩子,能吃饭能说话就开始教育。如果不及早加以熏陶培养,等到稍大一点,内心产生了私意偏好,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想让其心性纯洁,那是不可能的。因此礼仪教育要从早抓起,“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二)在做中学,落在细节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礼仪教育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教育孩子在洒水扫地、迎客送往的过程中,学习做事的礼仪。“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晨兴,即当盥栉以饰容仪……肃揖,凡揖时,稍阔其足,则立稳。须直其膝,曲其身,低其首,眼看自己鞋头,两手圆拱而下。凡与尊者揖,举手至眼而下;与长者揖,举手至口而下。皆令过膝,与平交者揖,举手当心,下不必过膝,然皆手随身起,义于当胸。”“毋侧听,毋嗷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毋髫,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古人把礼仪教育渗透在人的容颜服饰、一言一行等日常生活细节之中,通过“做”而知行礼仪,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学校开展礼仪教育要着眼于小、着眼于细,落在实处、落在细节。
(三)遵循规律,顺势而教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大体上儿童的性情,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拘束检点,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如果摧残它就会很快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因此我们开展礼仪教育,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讲究教育艺术,激发学习兴趣,多—些肯定和表扬,顺势而教,促进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礼仪。
(四)重视仪式,渲染情绪
我國自古以来注重通过适当的形式,来表达对节庆活动以及个人生活重大事件的重视。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都有特定的礼俗;对人们的婚、丧等重大生活事件,从服饰、表情、程序、坐席方位、行走路线,都有具体的规定;对成年、开学、开业、祭祖等活动都有具有的仪程。“丧礼,哀戚之至也……复,尽爱之道也。”丧葬的礼仪是悲哀心情的集中表现,招魂的仪式是竭尽爱敬的表达方式。无论什么仪式都是为了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同时,仪式在于适度,“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
仪式是精神层面感染的一种重要礼仪形式,是对事件庄重、神圣等情感的表达,对人的心理具有引导和调节作用。我们对学生开展礼仪教育,要注重仪式感,渲染情绪。尤其要发挥升旗仪式、入队入团入党仪式、成人仪式和各类庆祝纪念活动传播主流价值的载体作用,通过适度的仪式营造氛围,深化学生对礼仪情感的领悟。
(五)注重自省,强化自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王守仁的《教约》写道:“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偏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畏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贱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每天的清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礼仪规范。因此,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省自律,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进步,礼仪才能内化为自觉行为。
(六)教师示范,潜移默化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示范者,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礼仪修养,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只有自身素质过硬,用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用优秀传统礼仪涵育自我,不断提升文明礼仪素养,从自身做起,容颜得体,服饰整洁,语言举止文明,尊重学生,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待人真诚,时时处处注意形象,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向学生诠释中华优秀传统礼仪的教育价值和无穷魅力。
[向长征,湖北省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 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