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希伟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该病多表现为浸润、感染、出血和贫血。骨髓移植、化疗与支持治疗是现代医学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三大常用手段[1-2]。在不同方法的治疗下,白血病的疗效与预后存在一定差距。化疗会导致白血病患儿出现粒细胞缺乏、身体虚弱、肛周感染等问题。现代医学认为造成患儿肛周感染的因素众多,为进一步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肛周感染的因素及其护理对策,特选取22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2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8例,女92例;年龄10个月~12岁;患病时间1~180 d,平均(60±70)d;疾病分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1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3例。纳入标准:本研究经相关部门批准;患儿家属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3];在我院接受化疗。
1.2 白血病治疗方案 (1)白血病治疗方案1。交替借助注射用盐酸阿糖胞苷、注射用盐酸阿糖胞苷联合米托蒽酯、注射用盐酸阿糖胞苷联合三尖杉酯碱注射液、注射用盐酸阿糖胞苷联合注射用盐酸柔红霉素等方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4]。(2)白血病治疗方案2。借助维A酸软膏诱导后,用不同化疗手段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5]。(3)白血病治疗方案3。借助注射用甲氨蝶呤,环磷酰胺注射液+醋酸泼尼松片+注射用盐酸阿糖胞苷+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醋酸泼尼松片+注射用盐酸柔红霉素+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注射液,注射用盐酸阿糖胞苷联合注射用依托泊苷等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6]。
1.3 肛周感染评价标准 责任护士每天早晚检查肛周2次,观察患儿化疗后肛周感染发生情况,评判标准[7]:无感染,肛门及周围皮肤黏膜正常, 局部无自觉症状;轻度感染,肛门局部出现范围<0.5 cm×1 cm红肿热痛硬结, 或者发生干裂;重度感染,肛周出现范围>0.5 cm×1 cm红肿热痛硬结, 并形成脓肿。
1.4 调查方法 收集患儿性别、年龄、便秘史、住院时间、白血病类型、使用糖皮质激素、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化疗效果(症状缓解情况)等方面资料。化疗效果评定标准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8]制定,完全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血小板计数≥100×109/L,中性粒细胞≥1. 5×109/L,骨髓早幼粒细胞和中原粒细胞≤5%;部分缓解:上述指标中有1项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无效:上述指标均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肛周感染的相关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1 急性白血病患儿并发肛周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22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中有30例发生肛周感染,感染率13.6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住院时间、白血病类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化疗效果(症状缓解情况)是影响急性白血病患儿并发肛周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1。
表1 急性白血病患儿并发肛周感染的单因素分析(例)
2.2 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肛周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男)、白血病类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是影响急性白血病患儿并发肛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化疗效果(完全或部分缓解)是急性白血病患儿并发肛周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见表2。
表2 急性白血病并发肛周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我国急性白血病发病率超过所有肿瘤发病率的3%,病死率高达5.4/10万人左右,高发于青少年与儿童,严重威胁其身心健康[9]。早期化疗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长期、强烈、大剂量的化疗会抑制正常造血功能,患儿出现抵抗力下降现象,增加化疗后感染率[5]。所谓化疗后感染,即未进行化疗前2 d患儿无发热或潜伏期感染症状,但在接受化疗后患儿有明显感染灶或体温持续2 h高于38 ℃[10]。其中,肛周是感染风险较高的地方,肛周感染表现为肛门周围疼痛、发热、发红、有肿块等[11],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排尿排便困难的情况。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肛周感染不仅会阻碍化疗进程,还可威胁患儿生命,因此本研究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肛周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具体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3.1 性别 男性急性白血病患儿并发肛周感染的危险大于女性(P<0.05)。一方面男性受雌激素波动影响更大,肛腺调节困难,更易发生肛腺萎缩与增生,并发肛腺感染进而发生肛周感染;另一方面女性患儿家长更注重臀部卫生,相对比男性患儿肛周感染发生率更低 。因而,医护人员应在家长配合下着重监测男性患儿肛周皮肤状况,并确保所有患儿每日睡前与便后进行肛周清洁;准备舒适无刺激衣物与纸巾;按摩患儿腹部,协助适当活动肢体;必要时抗生素治疗,局部抗感染。
3.2 白血病种类 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上述两类白血病的病因不同,其抗感染能力、机体免疫力亦存在差异[12],出现肛周感染的可能性亦不相同。这提示临床医护人员防护过程中需对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制定不同化疗计划与防护对策,以降低放疗后并发肛周感染风险。
3.3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并发肛周感染患儿6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并发肛周感染患儿24例,说明急性白血病并发肛周感染情况受中性粒细胞降低的影响。急性白血病细胞分化能力偏低,粒细胞数量偏少,免疫力薄弱,术后肛周感染情况频发。而且由于大多数化疗药物均可引起骨髓抑制,导致机体白细胞数量不断下降,身体机制结构被严重破坏[13]。因而,医护人员应依据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合理选择化疗药物剂量,降低毒副作用,避免对白细胞产生抑制作用。
3.4 化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化疗效果较好,症状有所缓解患儿并发肛周感染风险更低(P<0.05),分析原因:急性白血病化疗过程漫长,化疗药物不同程度地损害消化道黏膜[13],肠道细菌侵入组织黏膜,肛门因此受感染。随着化疗时间延长,黏膜损伤加重,组织细胞慢慢丧失自我修复能力,感染进一步恶化。另外,肛门汗腺多、 脂肪丰富,是肛门结构的一大特性[14],也是一大诱因。化疗后,症状缓解的患儿肛周感染的可能性更小,提高化疗疗效可有效降低肛周感染率。因此,化疗后应特别注意饮食问题,主动引导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做好肛周清洁,提高其免疫力。
综上所述,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肛周感染受与性别、白血病类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化疗效果影响,需加以重视,以加快患儿康复速度,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