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痕迹》(2020 年,陕西) 宋毅 疫情期间,居民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抗击疫情,阻止病毒传播,有些行为在地面留下了痕迹。例如,消毒液的痕迹,不能远游的孩童在小区玩耍的痕迹,以及粮油店搬运面粉的痕迹等,这些细节打动了我,使人想到背后那些默默付出、逆向行走的普通劳动者。作品采取“痕迹”照片和环境肖像并置的方式,记录疫情留下的印痕,以此表达对抗疫百姓的敬意。
《原境》 苏晟 对这一主题的关注来源于巫鸿先生的论著《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中提到的“contextual”一词。虽是误读,却也使我对某些特定的场域产生了兴趣。我在各地的行走中,与某个空间偶然相遇,有些形象、符号会使历史与现实发生有趣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基于场景中的物与当下现实混合出的隐喻特征,也可能仅仅是我个人的臆想。 同时,这些照片是语焉不详的,不构成严谨的上下文关联。拍摄的动力源于我本人的迷失,在无法遭遇“联系”的大多时间里,我对自己的身份和处境总感到莫名的焦虑与不安。当我把这些景物从原有语境中截取出来,使某些形象和符号被放大,在新的语境中凝视,场景中的物的处境与我的处境获得短暂的连接,这些照片就是获得连接的证据。我的迷失需要在这样的连接中去释放。
《幻乐场》(2018-2020 年) 何坤 我们的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化的加速,使大众对娱乐生活和消遣方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在现实生活中就出现了千奇百怪、各种各样供人们消遣娱乐的的场所以及设施。商家想尽一切办法满足消费者,消费者也乐在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群出现在形形色色的空间中,这些场景看似奇妙而又新鲜,却也真实而又有趣。
《尘封之物》(2019 年) 黄鑫源 我回到搬离之后的故居,试还原每个空间的陈设,以此来追溯儿时回忆。当我找出存留不多的遗弃之物时,却发现与其相关的记忆也似乎变得模糊。因此我想借助荧光材料吸收光线释放冷光却只能维持短暂时间的特性,将荧光材料对这些物品涂抹再进行拍摄,来表达时间流逝这一题材。
《诸神战争》(2018-2019 年) 李佳玲 作品利用叙利亚战争实景,拼贴重合,虚构了一场“众神降临”的战争,爱和仇恨的矛盾,文明间的矛盾,是我想要表达的根本主题。我们在这个广阔的社会中,一面和平,另一面硝烟重重,即使战争真的能给古老的文明带来新的变化和重生,我们也不愿看到这样解决矛盾的方式,我也想用这张作品,引发大家的思考。
《在消逝里生长》(2016-2017 年) 金元 《在消逝里生长》是2016-2017 年个人独立实验性摄影项目,探讨原始记忆与生命本身之间的连结,植物的元素运用,暗示短暂生命在混沌与消失过程里迸发出的一种新生的力量,在消逝里获得永恒,作品中通过不同材质的运用,试图解除物质的外衣,使之神秘化,并回归生命的本质。
《家书》(2019 年) 杨坤 作品由家庭历史文本和虚构图像交叠呈现,叙述了我的姥爷一生当中的几段特殊经历。通过与姥爷的对话,以及对家庭历史文本的整理与探寻,我利用“造相”的摄影手法制造了这些虚构的历史情境。这些图像是被篡改的、想象的历史片段,既是我对姥爷的致敬,也是我个人对于战争、对于人生,乃至对自我的追问。它们是我的一封家书。
《存在》(2019 年) 余庆 长期以来,我内心一直存在着某种恐惧——死亡。它带来的结果或将消解我的所有存在,这让我想通过各种方式留下曾经存在过的证据,对我而言,图像的本质即证据,能将眼前所见之物以一种定格的形式永久留存,也能最真实的证明一切都曾存在过。这是我来到西安的第一年,我走过西安的大街小巷,我的相机记录它们存在过的痕迹,它们也赋予我来过的证据。这也主要是对于摄影形式的探究,而不去深究其意义,只是在不断的留下证据。
《十三年》(2019 年) 余心怡 往返于两个家庭的这十三年一直是我不愿意触及的话题,这些属于自己的经历,不知道从哪说起,那些模糊的描述不清楚的感情和记忆堵在脑子里的某个地方,但是这却又是我最熟悉的情绪,我想要直面这些问题来看见自己心里的真实反应。用最简单的记录方式挖掘对于自己最难叙述的事情。
《遍寻无处》(2019 年) 原梓轩 行走在不断更替的路程中,有些未都市化,有些是被遗弃了,游离于现实与自我之中,我开始纪录各种在中间的无处场景。时间与空间感逐渐在遗失,现实的阴霾也未曾逃脱。
《城中的动物》(2019 年) 张馨予 人类以自己的意愿为它们建造了一个家,谁也不曾知道它们是否愿意?也不曾让它们选择。自这些“精美的园子”建成以来,城中有了动物,许多本不得相见的物种,也可以擦肩而过打个招呼,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