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摘 要 本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出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并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关键词 思维能力;主导作用;例题教学;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9-0151-01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做的是主导作用,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做好引导的作用,引导的特点在于: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弗达,引而不明。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自主体验的学习机会,学生就能更加会独立地思考問题,不断地累积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学科能力。
一、让课堂从老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在初中数学中,对于定理和概念的学习比小学更多了,怎样上好有关定理和概念的课变成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应该考虑的问题。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认识三角形》中讲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定理教学,师生经过探究得出:b+c>a,a+b>c,a+c>b,即“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然后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更为了图方便直接讲授将b+c>a移项,得a-c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学习数学最终的目的是要使自己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思维容量的高与低,已经成为一堂优秀数学课堂的重要指标。那种表面“繁荣”“热闹”,仅有一些简单的“对”“不对”充斥的课堂,不可取;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处处设置陷阱,思维要求过高、大部分学生难以接受的课堂,也不可取。而课本当中的例题帮教师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上好课本当中的例题,能够有效地把握其思维的“度”。例如,七年级下册3.4乘法公式的第二个课时,其中的例题4:一花农有两块正方形茶花苗圃,边长分别为30.1m,29.5m。现将这两块苗圃的边长都增加1.5m。求两块苗圃的面积分别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有些教师一边读题,一边就用多媒体投影了示意图,然后请学生求解。
学生不难得到:(30.1+1.5)2-30.12=30.12+3×30.1+2.25-30.12=92.55(平方米);(29.5+1.5)2-29.52=29.52+3×29.5+2.25-29.52=90.75(平方米)。这是一道有一定生活情境的实际问题,难度也不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很多教师一边读题,多媒体就投影了示意图,这相当于给出了数学模型,实际上只相当于一道关于面积的计算题,大大降低了思维的难度,教学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初中生害怕求解应用题,不会求解应用题。
三、“砍柴需要先磨刀”,课堂上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
对于新课来说,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新的知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入门是比较困难的,而让学生在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之前,就让学生匆忙回答问题,这样会出现很多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隐患。
在有些数学课上,很多教师把问题呈现出来后,就开始分析讲解,教师以为简单的内容,就没必要留点时间给学生思考,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内容却未必简单,未经过大脑充分思考,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有的教师在问题出示后,先让学生思考一定的时间,然后还是由自己在讲解,没让学生回答。教师虽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却不让他们回答,而是自己在表演,没有把机会留给学生。笔者作为一名教师能够明白大部分教师这么做的原因:一是为了赶教学进度,二是为了多留点时间做练习题,走进了应试教育的误区。
对于新课教学中,情境问题出示后,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审题,找出关键词,再考虑如何分析,然后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准备回答问题,教师板书。这样处理,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也能让学生由内而外的理解知识,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强调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师,应该正视初中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华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J].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2]徐斌艳.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