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欢,周昌蓉,何正超,陈嘉玲*
(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 200040)
儿科重症是社会以及医学界关注的重要内容,其治疗手段也在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而不断完善。体外肺膜是目前应用于心肺功能严重衰竭的重症疾病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近几年重症医学发展的典型技术。有数据显示,体外肺膜救治人数逐年增加,出院成活率超过55%,且重症儿童的支持存活率较成人更高[1]。为进一步改善治疗预后,需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本研究选择2015年2月至2020年3月时间段至我院就诊的治疗的70例重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以奇偶数分组方式分为参照组(35例)和护理组(35例)。参照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16岁、最小6h,平均(4.11±1.12)岁。护理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16岁、最小6h,平均(4.05±1.09)岁。两组基线资料显示P>0.05,提示对比研究成立。
体外膜肺治疗。行颈内静脉置管和右侧颈动脉置管,选用8-14Er型动脉导管和12-17Er型静脉导管,仪器参数设置:血气比设置为(1.15-1.5):1,血流量控制在80-120mL/(kg·min),FiO2100%。再调节呼吸机参数。使用血液净化系统,滤器协助管理液体平衡。
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环境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指导以及健康教育等多项护理内容。
护理组采取合理的护理对策。(1)体外膜肺治疗管道护理。每隔八小时观察一次管道接口是否牢固,弹力绷带松紧度是否合适,系统管路是否出现气泡、渗血和凝固情况。调控转流泵的流程和流速,水箱温度控制在36-37℃。若出现管道血浆渗漏须及时更换管道。(2)呼吸道护理。密切观察血氧饱和度、呼吸情况、平台压和气道压等参数变化,同时做好呼吸机管道和气道护理。行胃肠减压,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排痰并观察痰量、性质和颜色。(3)基础指标检测。监测患儿呼吸、心率、体温以及脉搏氧饱和度等;动态观察平均动脉压、血压变化,出现异常立即告知医生。记录每小时尿量以及凝血指标,出现异常立即告知医生,给予输血浆、悬浮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等,纠正凝血障碍和贫血。(4)皮肤护理。定时给患儿擦身、按摩,动作轻柔。每天观察患儿皮肤情况,防止压疮的发生。
(1)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渗血/出血、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DIC、溶血、血栓、肢体坏疽等并发症发生率。(2)舒适度[2]。安排专业人员对护理人员的评价患儿的主观感受,包括饮食障碍、疼痛、恐惧、睡眠障碍以及娱乐活动等,总分平均分<1分轻度不适,平均分1-2分表示中度不适,平均分>2分表示重度不适。
以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x2检验计数资料[n(%)];t检验计量资料(±s),P<0.0 5 象 征 差 异 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组患者中,渗血/出血患者13例、消化道出血5例、肝肾功能不全3例、脑血管意外、DIC患者4例,总发生率为71.43%。护理组患者中,溶血、血栓患者各3例,肢体坏疽患者2例,总发生率为22.86%。护理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
护理组患儿舒适度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舒适度比较(n,%)
重症儿童是生命垂危,往往出现呼吸衰竭等不良症状,临床治疗难度较大,且患儿的存活率较低。体外膜肺是一种循环、呼吸支持技术,在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且临床疗效显著。有数据显示,体外膜肺支持患者中,呼吸支持和心脏支持的成活率分别为58%和51%[3]。该治疗手段不需要依赖肺部供养,能迅速改善低氧血症,能在一定时间内代替部分甚至全部心肺功能,让心肺得到休息[4]。治疗期间,患者可能出现血栓形成、压疮、颅内出血、下肢缺血等并发症,影响预后效果,也会有一定的不适感[5]。为改善这一情况,需采取合理的护理对策。
本研究选择70例重症儿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22.86%明显低于参照组71.43%(P<0.05)。护理组患儿舒适度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此次护理主要包括体外膜肺治疗管道护理、呼吸道护理、基础指标检测以及皮肤护理,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治疗导管以及各项生命体征的检测,判断病情变化,防止不良情况的发生,同时让患儿在治疗期间感受更加舒适,提高满意度。
综上所述,体外膜肺应用于重症儿童中并给予合理的护理对策,能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