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荃乐 黄满花 陈百坚 李晨晓 丁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由埃及伊蚊或白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好发于夏秋季,患者多为青壮年,广泛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登革热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高热、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消化道症状、皮疹、出血等。目前对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主要采取降温、补液等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本病当属中医之“温疫”范畴,因感受疫疠毒邪而发病,多用清热解毒中药治疗,并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现将多年来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中医药治疗登革热用药特点。
1.1 文献选择 1)纳入标准:文献属于临床研究;研究对象必须明确诊断为登革热;研究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必须以中药(单味中药、复方、中成药)为主要治疗方法,且研究证明治疗有效。2)排除标准:病例报道、经验总结、回顾性研究及综述类文献;中医治疗方法配合中药外洗、穴位贴敷、针灸、刮痧、推拿等;研究中方药或中成药未写明药物组成者;重复发表或内容相似的文献,保留论述较为全面的1篇。
1.2 检索方式 选取“登革热”和“中医”或“中药”或“中药治疗”或“中医治疗”为检索词,在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1990年1月至2019年7月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最终筛选出35篇关于中医药治疗登革热的文献。
1.3 数据规范化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药学》,将文献中药物的名称加以统一规范。参照《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将文献中未归类或相似的证型进行统一。
1.4 建立数据库 文献资料是各医家针对不同数量与证型的患者治疗,运用文献逻辑学和信息定量统计法,把每一篇原始资料当作一个记录,对文献中所出现的中药均设为二值变量,出现的赋值为1,没有出现的中药赋值为0,采用创建基础数据库。
1.5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将文献中出现的证型、方名、药名等数据进行录入处理,应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录入数据进行频次分析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将距离最近的聚类对象合并为一类,并计算出与其他各类之间的距离,最终得出聚类图。应用SPSS Clementine软件,选择Apriori节点建模,并网络图形化各合并药物的关联性情况,最小支持度设置为10.0%,最小置信度设置为60.0%,提升度>1,最终生成关联规则图。
2.1 中医药治疗登革热的单味中药频次分析 研究文献涉及153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40 980次,使用频次最多的是甘草,在35篇文献中共出现2 696次,占比6.60%;连翘位于第2位,出现2 583次,占比6.30%;银花位于第3位,出现2 193次,占比4.40%;其中出现次数前50位的中药详见表1,图1。
图1 中药治疗登革热的中药出现频次
2.2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对本次研究出现频次前20位中药进行分层聚类分析,得到频次聚类柱状图和树状图,详见图2~图3。通过聚类分析,治疗登革热的药物组合有B1(柴胡、人参、甘草、连翘、葛根、半夏);B2(水牛角、栀子、黄芩、知母、大青叶、板蓝根、石膏);B3(白茅根、生地黄、银花、牛蒡子、竹叶);B4(赤芍、牡丹皮、白茅根、生地黄);分别对应小柴胡汤/柴葛解肌汤、清瘟败毒饮、银翘散和犀角地黄汤的常用药,详见表2。
表1 中医药治疗登革热出现频次前50位的中药
图2 中医药治疗登革热的聚类分析柱状图
图3 中医药治疗登革热的聚类分析树状图
表2 中医药治疗登革热的药物组合
2.3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对本次研究出现频次前15位的中药进行关联分析,得到关联网络图,见图4。关联性如下:C1连翘-葛根;C2知母-板蓝根-大青叶-石膏;C3水牛角-栀子-黄芩;C4银花-白茅根;C5柴胡-人参;C6赤芍-牡丹皮。
图4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登革热属于急性传染性疾病,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该病好发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2013年至2017年,云南、广东、河南、山东等省均暴发过登革热疫情[1-4]。目前登革热尚无明确有效的特效治疗,治疗措施为一般处理和对症支持治疗等。近现代医家多认为其属于温病学范畴,相当于“温疫”“暑湿”或“暑温”,病机为外感疫毒,毒邪炽盛而发热,内热迫血妄行而出血,热邪耗气伤津导致其他脏腑变证[5]。大量临床研究证明中医药治疗登革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许多医家以清热解毒祛湿为治疗大法可有效改善登革热症状[6-9]。《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10]将其病程分为3期: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并推荐相应的治疗中药。
通过对纳入文献中治疗登革热的单味中药频次分析,使用频率前5位的中药是甘草、连翘、银花、赤芍、板蓝根。以上中药均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炎抑菌、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11]。丁晓彦等[12]总结了金银花-连翘药对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的作用。赤芍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赤芍总苷,具有调节机体免疫状态、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减少耐药蛋白和基因表达、抗血小板聚集、延长血栓形成时间、降低血液黏稠度等作用[13]。板蓝根具有抑制病毒、细菌,解热消肿,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14]。
通过对数据库中治疗登革热出现频次前20位中药进行分层聚类分析,得到药物组合有B1(柴胡、人参、甘草、连翘、葛根、半夏);B2(水牛角、栀子、黄芩、知母、大青叶、板蓝根、石膏);B3(白茅根、生地黄、银花、牛蒡子、竹叶);B4(赤芍、牡丹皮、白茅根、生地黄),分别对应小柴胡汤/柴葛解肌汤、清瘟败毒饮、银翘散和犀角地黄汤的常用药。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和解少阳代表方;柴葛解肌汤出自《伤寒六书》,具有解肌清热之功效;两方均适用于登革热发热期;柴胡透邪退热解表,人参扶正祛邪,半夏降逆止呕,葛根外透肌热、内清郁热,甘草调和药性。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小柴胡汤可以抗炎、解热镇痛、调节免疫[15]。清瘟败毒饮出自《疫疹一得》,主治瘟疫热毒所致之气血两燔证,适用于登革热极期;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栀子、黄芩通泻三焦之火;知母、石膏清气分之热而保留津液。药理研究证明该方主要有解热、拮抗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黏稠度、抗炎、镇痛、抗病毒等功效[16]。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为辛凉解表代表方,适用于登革热发热期;银花透散卫分表邪,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白茅根、竹叶清热生津。研究表明银翘散具有解热、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17]。犀角地黄汤出自《外台秘要》,主治热入血分证,适用于登革热极期;生地黄凉血滋阴,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欧海亚等[18]基于网络药理学,通过靶点及功能富集结果预测,犀角地黄汤具有抗癌、护肝、调节免疫、改善炎症微环境、调节代谢等作用。
西医对于登革热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中医药在治疗登革热方面具有优势,尤其是清热解毒中药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治疗登革热的中医药用药规律,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登革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