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红色文化资源 培育政治认同素养

2020-08-07 11:59黄敬辉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材时代素养

黄敬辉

(云霄云陵工业开发区第一学校,福建 云霄 363306)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科学,属于大众,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价值,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作为一种基因传承成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标签。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材植入了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的红色基因,大多作为一种理论传导体现在正文部分,而其中的部分正文缺乏栏目(小体字部分)有关红色文化方面的实例素材作为辅助引读,也有一些栏目素材因为教材的时间滞后性,未能把最具有时代性的红色文化作品融入其间,又因教育对象受区域和阅历限制,学生对教材中某些红色文化素材的理解仅停留于浅层。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对部分栏目素材做了微调和补充,开发具有时代意义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笔者在整本书备课环节,以初高中课程标准为依据拟定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一级指标(表1)。

表1

如表1 所示,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交叉又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基本框架。其中,基本内容(3)和基本内容(4)在九年级上册教材得以充分体现,笔者结合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材,拟出该素养培育的二级指标(表2)。

表2

如表2 所示,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统领全册,“四个自信”教育贯穿始终,二者共同构筑了九年级上册教材的基本教学框架,为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提供了系统遵循。政治认同素养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处于核心位置,是核心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政治方向问题。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落脚点,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需要贯彻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培育政治认同素养,关键在于教学实施。[2]

一、赏析民族瑰宝,在领略中华魅力中培育政治认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种对文化的价值肯定和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传承、创新的精神力量。[3]在我国,文化自信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与自信的基础之上。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经典素材,引导学生赏析文化瑰宝,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教育学生做一个有品格、有底蕴、有自信的人。

教学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知识点。教材P61“探究与分享”——“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笔者的教育对象是农村学生,开展这样的活动难度较大;P62“探究与分享”引用中法互办文化年、“意大利年”“西班牙年”、西班牙“中国艺术节”、中俄互办语言年和“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等作为背景素材,并提出了其中的一个问题“我们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笔者分析教材时觉得这些素材比较零碎,且没有介绍各种文化活动的具体内容,离农村学生的实际认知较远,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时对教材进行重构,舍去上述两个栏目素材,直接从P60“相关链接”关于“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中选取第六张图“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视频的方式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在动态视觉中赏析瑰宝,领略中华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视频内容:呈现“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融“艺术、力度、传统、现代”之美;“大红外观、斗拱造型”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独特造型,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奉献给世博会的“中国红”……整个中国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以红色为主题的价值理念,让学生叹为观止。

同时把教材中原设置的问题改为:(1)场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点?(2)“中国红”有何精神内涵?(3)中华文明寄予新时代青年怎样的文化使命?这三个问题把整节课的知识链“特点——内涵——使命”串起来,便于学生对教材形成整体认知。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思考问题。

关于问题(1)(2):场馆的独特构造体现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国红”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表现出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与气质,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这是本节课的教学着重点。

关于问题(3),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笔者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做价值定位时引导学生阅读P61 相关链接“习近平关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论述”,教育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家命运与安全,高度的文化自信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兴盛,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引文化发展,以唯物论者的情怀创造转化、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代代守护,薪火相传,并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这是本节课的教学落脚点。

基于对教材的取舍与整合,以一例素材“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视频作为背景材料,通过重新设置问题把教学“着重点”和“落脚点”串联起来,更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教育学生在传承、发展和创新中华文化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培育政治认同素养。

二、传唱爱国歌曲,在感受中国骄傲中培育政治认同

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周年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展示中国的尊严和出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在感受中国骄傲中培育政治认同素养。

例如,专题教学“华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笔者以庆祝新中国70 周年为材料背景,整合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和第八课《中国人·中国梦》的教材内容,把专题设置为“三个篇章”教学环节,同时提出三组问题:(1)建国之路:经过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什么道路?(2)强国之路: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何重要作用?(3)梦想之路:实现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新时代青年如何实现伟大梦想?关于每组问题的解决,笔者尝试用诗词和爱国歌曲导入,带领学生在欣赏诗词和歌曲中完成学习任务。

若年度工作考核可以“集成”,那么,平时的相关会议、相关检查、相关上报材料可否“集成”?即使不能“大集成”,“小集成”总是可以的;一些关系紧密,职能相近的工作,可以“多项合一”,开“集成”会议,搞“集成”检查。相信,不仅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减轻基层负担,还能切实提升办事效率,减少一些“文山会海”。□

教学中,用诗歌朗诵视频《诗意中国》开场,带领学生开启“奋斗新时代”之旅。第一篇章“建国伟业”。学生朗诵诗词《沁园春·雪》、听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感受一代伟人探索民族独立的豪情壮志,从中领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深刻道理。第二篇章“改革开放”。播放视频歌曲《好日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走进新时代》,学生从歌词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变革和取得的丰功伟绩,明白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的科学意涵。第三篇章“伟大复兴”。师生齐唱《共筑中国梦》,凝聚着对党和祖国的热爱,歌词寄托着人们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学生在激昂的歌声中感受“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凝心聚力、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开启时代新征程”的新时代使命。最后,全体师生挥动小国旗,伴随着快闪《我和我的祖国》把整堂课推向高潮。

借“华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主题教育活动,立意高屋建瓴,以传唱爱国歌曲的方式贯穿课堂教学,更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培养正确的价值导向,培育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意识,激发爱国情操。[4]通过活动引导学生:70 年风雨兼程,我们已经走上一条民族复兴、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我们要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筑梦同行。

三、学习经典语录,在弘扬民族精神中培育政治认同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形成的精神财富,是激励华夏儿女为祖国的发展富强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追求。爱国主义要求我们做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复习课教学第七课《中华一家亲》,落脚点是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教材中有两个素材,一个是P96“刘三姐歌谣”,另一个是P101 介绍“妈祖文化”,这两个素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由于事迹的地域性和教育对象的区域性,预习时有学生反映这两个素材比较生疏,对材料的理解仅停留于浅层。基于此,笔者在复习课教学时舍去这两个素材,把两个框节的内容整合为一课时,指导学生阅读《时事》初中版(2019-2020 学年度第2 期)P8-9“习近平的爱国主义情怀”,并摘取习总书记的部分经典语录融入教学,指导学生朗读,生发浓浓的爱国情怀。

学生朗读后思考问题:(1)这些经典语录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精神内涵?(2)青少年如何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筑起铜墙铁壁?

对比原素材和经典语录,我们还看到,经典语录折射出我们国家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的高度自信与长期坚持。笔者结合教材P93-96“家和万事兴”和P100-103“香港、澳门成功实践”的内容引导学生: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文化交流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安居乐业,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伟大荣光,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和制度自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开启了国家制度优势的新篇章,各族人民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守望相助、齐心协力,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我们可以从“新冠”战疫中得到力证:2020 年春节伊始全国各族人民为抗击“新冠”疫情所涌现出来的抗疫精神,就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国家一声令下,一批又一批的医护人员和物资驰援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和方舱医院以惊人的速度建成,快速控制了病毒的肆虐传播,正是因为这些战疫合力有了国家制度支持,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四、讲好红色故事,在书写时代华章中培育政治认同

红色,是一种信仰。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用好红色“教科书”,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励青年学生用富有时代感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在传承、践行中书写时代华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八课第一框第二目“新时代·新征程”,教材P109 首次提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 年10 月24 日党的十九大将新思想写进党章,新思想又于2018 年3 月11 日载入宪法,形成了高度的国家认同。笔者通过分析教材认为,新思想具有很高的理论高度,而教材中并没有用辅助素材加以引读,只是在P110“相关链接”中阐释新思想的历史地位,学生未必能理解。习近平主席作为国家领导人,又是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见证者、践行者和领跑者,有必要在教学中讲好习近平主席的人生故事,让学生近距离了解青少年时期习近平的奋斗历程,以同龄人的事迹激励学生砥砺前行。因此,笔者对教材作了补充处理,融入诗人程冠军的新著长诗《你从梁家河走来》,指导学生诵读。

诗文例摘:

《你从梁家河走来》是作者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而创作的作品,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成为新时代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歌作品,学生在诗歌朗诵中了解青年习近平的励志故事,以及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责任担当。笔者进而结合教材P109 关于新思想的提出引导学生: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阶,离不开党的先进思想的引领和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引领我们继续破浪前行,接续奋斗。通过这样的素材补充,教材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便水到渠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教学中以诗歌诵读的方式讲好伟大人物的故事、国家发展的故事、家国情怀的故事,教材显得更加鲜活翔实,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一种理论,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一种思想,唯有引领时代,方显磅礴伟力。伟大的思想在卓越的时代中产生,又将以非凡的政治感召力和理论说服力,引领和推动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5]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扬实干精神,唱响新时代,与祖国共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综上,道德与法治课是植育学生红色文化基因的沃土,是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和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重要基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者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挖掘教学资源、善用教材的基础上,关注时代发展,呼应时代脉搏,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充,以利于学生更充分地掌握学科知识,更好地使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培养学生做自信的中国人。

猜你喜欢
教材时代素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