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昌家 汪洪琼 李峰元 吴永常张敏 罗军 高英 卢宁 杜佳蔚滕明鹏 杨仕彦 张鹏 杨梁翔宇 徐鹏
1.南充市植保植检站,四川南充
2.南充市果树技术指导站,四川南充
3.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四川南充
4.南充市农业信息服务站,四川南充
5.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6.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雅安
7.南充市蚕业总站,四川南充
8.南充市农业农村局,四川南充
9.南充市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四川南充
南充市作为首批5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唯一以地级市统筹、跨县区联建的示范区,通过创新与实践,开启中外合作先河,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现代农业发展“南充模式”,建成了全国前列、西部第一、四川首位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的示范区。南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实行地级市统筹、跨县区联建,建设层级实现全域化,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覆盖全市9个县(市、区)方式。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南充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示范区之三,详尽介绍了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创新的“365”现代农业高效推广新模式及其带来的推广应用成效。
1)科学创建了“市-县-乡”3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监管体系。市上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科和检测中心,各县(市、区)和乡镇都成立了相应机构。
强化岗位管理。各地按照工作内容定岗、工作任务定量、工作业绩定奖惩,确保了队伍稳定、岗位科学、任务合理、奖惩分明。
严格目标考核。按照国、省、市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文件,对在工作中完成目标好、业绩突出的技术骨干,优先推荐参加各类评优评奖、职称晋升和技术培训,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抽检产品质量,通报检测结果。对全市各农产品基地和市场,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交叉抽检,抽检结果及时报告领导和通报各地。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在农产品生产销售关键时期(或季节),市上抽派专业人员组成检查组,对各县(市、区)农产品重点生产基地和市场进行质量安全检查,一旦发现质量安全与要求有差异时,立即要求基地业主和经销户进行整改,务必达标。
实行网格化管理。市、县、乡、生产基地和市场都实行网格化管理,部分生产基地还实行了可视化管理。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餐桌全程可追溯机制。
2)做到“6大”强化。
强化组织领导。为全面完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建设任务,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园区总体部署、协调指挥和目标考核。领导小组下设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主要负责项目实施的详规制订、项目申报、情况收集、工作协调、督查督办、推广应用等工作。各县(市、区)成立领导小组和相应机构,落实专人负责、明确阶段目标任务,狠抓落实。实行清单工作法,采取市级领导负责“县(市、区)+示范片”,县级领导负责“乡镇+示范片”,乡镇领导负责“村、社+示范片”,挂图作战、按图施工,挂帅出征、一线指挥,顺排工序、倒排工期,确保项目全面落实,超额完成预期目标;课题组设置关键技术攻关协作组和成果推广应用组,具体负责“南充模式”的设计、制定作战图和路线图,创新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
强化政策保障。为圆满完成课题任务,课题组先后代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起草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共计36个。系列文件明确了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市实施“155发展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发展配套政策、农村土地产权分置政策、土地利用和流转政策、财政奖补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和农业担保政策、创新创业政策、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和风险预管防控等。
强化宣传发动。一是加强媒体宣传。2011~2018年,在中国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官网、《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求是内参》《四川日报》及南充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300余次。每年通过南充地方媒体、农情信息网、南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网站、“现代农夫”QQ群和“南充新农人”微信公众号等媒体网络,加强示范区规模基地建设、新优技术示范、农业机制创新、农业品牌打造等宣传,提高农民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认识,形成人人共建园区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领导宣传。通过《简报》《督查通报》及时向领导报送建设进度、典型经验,以及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对策建议,为管理者及时掌握建设动态、科学决策、快速推进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在群众中广泛宣传。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展示机制创新、高产高效模式,交流先进技术、经验,发放技术资料;在生产关键时期通过乡镇广播每天早、中、晚宣传现代农业和高产高效种养技术,使基层干群自觉搞好现代农业和种养技能。
强化专家参与。为保证技术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市、县政府与中国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32家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签订校地合作协议。聘请西南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岗位专家和推广专家15名,协助课题组研究制定技术实施方案和推广方案,指导课题组搞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帮助解决课题在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确保了整个项目在研发、推广、应用上科学、准确。同时,在课题实施各生产关键时期,组织市、县、乡(镇)课题组技术骨干召开现场观摩会,相互学习、专家点评、共同研究,协同推进。
强化技术培训。一是搭建技术培训平台。通过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南充市农科院、农广校、农民技校、扶贫夜校、专家大院,对各级农技人员、种养业主进行不定期培训,及时更新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知识和信息;利用科技下乡、生产现场和科技赶场、印发技术资料,开展农技咨询服务。二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根据农民需求做好技术培训,同时,根据生产季节,对基层干群进行实用技术培训。2011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农民田间学校4213期,培训16.85万人次,共印发种养技术培训资料315.2万份、举办实用技术培训12608期,培训189.1万人次。三是培育经营管理人才。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量懂生产技术、懂经营管理、懂市场营销的人才,项目实施中通过能人选拔、技能比武等形式发现人才,选派到高校、大集团、大企业培养深造,建立了一支现代农业经营管理高层次人才队伍,培训农产品经营管理、精深加工技术人才18262人次,新型农业职业经理(纪)人1756人。
强化示范带动。按照中央、省、市大示范、大样板、大带动的要求,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以点带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准则,市、县、乡每年都建立粮油、果蔬、蚕桑、畜牧等高产高效示范工程,采用“物资统供、技术统训、资金统筹、生产统管”等办法,建好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确保大面积农业产业平衡增产增收。建成生态粮油、特色果业、专业蔬菜、现代蚕桑、现代林业和中药材等“百万亩产业基地”和以优质生猪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协调发展的“千公里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带”。
3)做实5大保障。
需求反馈保障。建立了以市农情信息网为中心、县农情信息网为纽带、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村级农情信息员为基础的农业信息反馈体系。实行分时间节点收集农民需求信息,及时归纳整理分析解决问题,快速有效反馈专家处理方案。具体定在每月10日、20日和30日收集、整理、反馈和发布农民相关信息和解决方案,实时有效地调整优化项目推进方案,确保现代农业高产高效种养关键技术更适用、更科学和更稳定。
技术服务保障。一是组建快速农技服务小组。各县(市、区)在柑橘、蔬菜等高产创建示范基地累计建立了288个农技服务小组,每组由3~5名农技人员组成,根据群众的需要及时赶赴现场指导。二是建立农业科技咨询渠道。在电信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建立了农业专家技术咨询数据库,为农民的农业科技咨询提供便捷渠道。三是开展农业科技下乡入户。每年在大农业生产关键季节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业一线,搞好重点区域、重点农户、重点大户的技术培训,提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科技水平。四是编印宣传高产高效技术资料。每年市、县农业农村局编发种养高产、优质技术资料近40万份,发送病虫害预报30期左右,发送墒情苗情预报10期左右。
多元合作保障。创建多形式、多方位的合作模式,有效促进现代农业技术、先进机制的试验、示范与推广。一是加强了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课题组积极与西南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为关键技术的研发提供了保障。二是发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各地充分利用柑橘协会、蔬菜协会、植保协会、种子协会,大力推广柑橘、蔬菜等丰产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到2018年底,全市各类农民专合组织达8200余个。三是扶持了龙头企业。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优质粮油、果蔬等订单生产基地超过5.33万hm2。
财政投入保障。除中央、省相关项目经费支持外,市、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30多亿元,用于支持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推广工作。同时,整合农业、水利、交通、发改、财政、国土等涉农项目资金116.36亿元,撬动工商、金融和民间资本投入469.52亿元,聚集了资金,保障了项目顺利实施。
督导考核保障。坚持问题导向、考核激励,探索出“日督查、周通报,月评议、月挂牌,季度现场拉练、半年拉通排位、年终兑现奖惩”的督导考核机制。每天深入项目现场,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通过工作人员QQ群实时交流,电子屏公示工作实效;每周将欠进度的项目拍成照片,找出问题原由,提出解决方案,通报相关责任人员;每月会市委目督办挂牌通报;每季召开现场拉练会,现场点评、现场处方,限时完成、半年拉通排位重点项目投资量、工程量、实物量;年终根据奖补政策,综合量化评分,兑现奖补,确保项目圆满完成。尤其是呈报的《暗访督查亮剑,落实整改见效——四川南充暗访督查工作调研报告》得到“地方的创新、探索值得肯定”的批示。以《四川南充暗访调查效果好》《四川省南充市强力督查问责倒逼脱贫攻坚责任落实》为题,对南充市“四个一”暗访督查工作和坚持挂图作战、按图施工、强力督查考核问责机制进行了总结宣传,在全国进行推广的同时,两省委督查室要求省扶贫移民局收集整理各市、州贯彻落实重要批示,将研究推进有关工作的阶段性情况,以便及时汇总。
2016年,对高坪区建设1.67万hm2柑橘产业基地奖补3000万元;2017年,对西充县建设0.67万hm2有机香桃观光产业带奖补3000万元;2018年,对南部定水-升钟柑橘产业带奖补2000万元,鲜明了工作导向,强化了激励发展。
1)直接经济效益。
2011~2018年,累计新建和巩固提升粮油、果蔬、蚕桑产业基地245.16万hm2,累计新增出栏生猪1367.9万头、出栏家禽1.38亿羽,新增总产量1047.55万t、总产值548.22亿元、新增经济效益415.28亿元。带动12.69万户、36.82万人脱贫奔康。近3年,新增总产量63.88亿kg、总产值336.55亿元、纯收益275.93亿元。
2)间接经济效益。
现代农业规模种养基地大量增加,既解决了农民就地就业,又减少了外出务工成本、还增加了农村劳动力收入;农产品总量增加,市场营销需要更多的贮藏保鲜、车辆运输,也增加了较大的交通运输业和物流业收入;乡村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三品一标”、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质优价好,溢价增值显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提高、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显著减少人工和生产投入成本等。由于这些间接经济效益计算较为复杂,本次未计算出具体数据。随着本项目持续推广应用,对南充乃至四川和全国都将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
通过创新与实践,率先系统创新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南充模式”,建成了全国领先、西部第一、位居四川首位、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的示范区,赢得多项第一和唯一,开启了对外合作先河,为全面脱贫攻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跨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充模式”使南充现代农业得以快速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更加明显,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基础更加牢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深入,农业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持续壮大,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更加扩大,农业基础设施更加配套,农业投融资方式更加多样,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更加壮大,农村种养能人、职业经理和经纪人、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工人数量快速增多,一、二、三产业更加融合,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明显提升,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花色品种更加多样,农业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大企业、大集团龙头带动作用更加凸显,产业扶贫更加精准,扶贫措施更加扎实,贫困农民脱贫奔康信心更加坚定,“三品一标”数量显著增多,农产品品牌更加响亮,农产品品牌效应更加彰显,品牌溢价率显著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技贡献率显著提高,招商引资更加开拓,对外开放更加深入,大项目、大投入更加增多,农业产能、农民收入、农民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农村经济更加繁荣,农村环境更加美丽,农村社会更加稳定和谐。粮食总产2011~2017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2018年荣获省政府“粮食丰收杯”(全省仅2个地级市),实施8年均荣获省政府“李冰杯”奖,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达到1020亿元,在全市五大千亿集群中率先突破千亿,提前两年超额完成预定目标,为南充GDP达2006亿元,首次迈入全省2000亿俱乐部,位列四川省第五、川东北第一,为川东北、四川、全国乃至非洲和亚信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精准产业脱贫和乡村振兴等,提供推广的做法经验,以及新路径、新机制和新模式,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4)生态效益。
通过创新与实践,提高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处理率、森林覆盖率、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土壤肥力,构筑了嘉陵江和西河等大小河流生态绿色屏障,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实现了金山银山;既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和碳排放量,又保护了土壤、农田生态环境、嘉陵江和长江水质,确保了生态环境安全,实现了种养循环、循环发展、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