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和保守的思想,与西方文化中强烈的个体主义和张扬的个性有较大的差异。该差异在中西方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塑造也会有显著的表达。本文以《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两个人物为例,分析在中西方不同文化影响下,体现出的不同的英雄形象。有助于帮助读者提高中西方文化差异鉴别能力,在中西方交流中避免误解。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雄形象;个体主义;集体主义
自古以来英雄都是各民族文化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英雄形象对中西方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能从中西方许多的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然而,由于不同文化对英雄的理解导致不同作品中英雄的表现形式也有差异。“西方的英雄文化则影射了个人意志的自由精神,通常以建立个人功绩为标准,崇尚成就个人的历史地位。”[1]而在中国,英雄被认为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群众是英雄的群众,英雄是群众的英雄。可以看出中西方的英雄在历史使命及目的上是有很大差异的,很明显,这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的。本文欲从《永别了武器》,《三国演义》两部作品中分析英雄亨利和诸葛亮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外貌形象,行为表现,思想观念三方面的差异。
一、中西方英雄在外貌形象上的差異
自古以来,英雄的外在形象停留在人们脑海中的都是身强体壮,意气风发。《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是一位有理想的年轻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他就加入了意大利军队,成为了一名战士。《永别了,武器》第一章中有对军人的描述,“士兵沾满泥浆,,每人都在腰带上挂着两个弹盒,满装着一六点五毫子弹,弹盒把斗篷顶了起来。”[2]可以看出,西方的英雄,特别是参军的战士,都是身材魁梧,意气风发。他们的手里往往会佩戴着一把枪,作为他们征服世界的武器。
西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英雄往往都是身强体壮,个性张扬,有着强大的战斗力。但《三国演义》却有像诸葛亮这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3]的儒雅人士,翻译过来是他身高大约现一米九,脸如玉般光滑,头戴纶巾,身披长袍,神态如同神仙一般。他不同于西方作品中传统的英雄形象,身强体壮。相反,诸葛亮温文儒雅,智慧超群,他不拿刀拿枪,一把羽毛扇就能指点江山,。这类英雄在中国的作品中也数不胜数,例如智多星吴用。他们长相儒雅,风度翩翩,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们演绎了英雄的另一种形象。
二、中西方英雄在行为表现上的差异
海明威作品中的英雄属于硬汉式英雄,他们认为自己就算是被毁灭,也不能被打败。若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英雄们也能表现的坚强不屈,顽强应对一切。《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就是典型的海明威式英雄,小说中亨利在打仗膝盖、双腿、头皮都被炮弹炸伤,可是亨利并没有因此做逃兵,始终保持着坚强不屈的姿态,迎难而上。亨利在意大利打仗时,与一位美丽的护士凯瑟琳相识,相知,相恋。两人在逃亡瑞士的路上,凯瑟琳因难产十分痛苦,亨利看着自己的爱人,留下了伤心的眼泪。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可见亨利不仅勇敢无畏,还是个真性情的男人。这两点体现了西方英雄的坚强不屈,勇敢坚韧,但强大的外表下有颗赤诚的心。
在《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刘备因十分欣赏诸葛亮的才能,想请他作为蜀国的军师,帮助他统一天下。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遭到了拒绝,直到看到刘备诚心诚意,才答应了刘备的请求,与他共谋大业。可以看出诸葛亮为人处世并不张扬,性格保守,足智多谋,能屈能伸。这样的行为表现与西方式英雄有很大的差异。
三、中西方英雄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崇尚个人自由,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个人英雄主义作为主流价值观的体现,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就是如此,他加入战争,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尽管后来,他看到了战争的杀戮和残忍,听到了战友对战争的辱骂,他依旧认真的履行打仗的责任。这时的他更像是为自己的尊严而战,实现自己心中的英雄梦。这是明显的个人主义英雄的特征,心中有信仰,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
相反,中国式英雄信奉的价值观是集体利益大于一切,个人的利益微不住道。时刻将集体、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心上,民族大义完全凌驾于个人情感之上。舍小家为大家,舍个人为集体。诸葛亮作为蜀国军师,辅佐刘备创立蜀汉政权,他出谋划策,他尊刘姓为王,尊刘备为皇叔,力主匡复汉室,延续汉室血统。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只为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任,表现出了非凡的治国才能。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与名将司马懿、张郃等交锋,多次赢得了胜利。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一个时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心中有民族大义的英雄。
结论
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体现了中西方作品中英雄的形象差异。西方文化推崇自由,张扬,个人主义至上的特点反映在其作品中的英雄形象是性格张扬,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和信念为重的个人主义英雄。而中国文化中的保守内敛,以国家集体为中心的特点反映在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则是性格保守,民族大义完全凌驾于个人情感之上的集体主义英雄。
参考文献:
[1]杨威杨静.从关羽与阿喀琉斯艺术形象的角度探讨中西方英雄主义之异同[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6-49
[2]海明威(美)永别了武器[M].黄协安(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06.11
[3]李宁.浅议《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J].神州中旬刊.2016.129
作者简介:
张涛琪(1998—),女,汉族,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