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尾维
【摘 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行业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其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从而建立一种立体性的教学模式,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本文将针对立体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立体教学;小学数学;数学核心素养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效率的提升,在当今的快节奏社会生活中,高效的做事行为方式是人们需要具备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样如此,教师需要不断对课堂进行完善和创新,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化。如何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小学生对于知识的高效吸收,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构建出一个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在多维度的学习过程中高效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立体教学概况
1.小学数学立体教学的基本含义
小学数学立体教学即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成长特点,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进行教学。立体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究和思考,最终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之下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立体教学首先需要小学生在课前进行良好的预习,教师在进行新知识的授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成长特点,从知识的起源到发展再到相互之间的关系等不同层面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在遵循知识结构的角度去学习和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立体化教学共分为教材的立体化呈现、教学手段的立体化使用以及学生学习氛围的立体化营造三类。
2.小学数学立体教学的作用
在立体化教学中,学生在课前的良好预习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自学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的形成能够让学生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更加顺利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立体教学在契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中,能够让学生的立体思维更加协调,从而不断进行自我突破,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质量。
二、小学数学立体教学的开展策略
1.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和途径,教学手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要实现良好的数学教学,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的丰富,从而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中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的往往都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手段,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填鸭式灌输,这样一种教学手段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教学主体位置,对于学生知识的吸收以及学习兴趣的提高极为不利。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来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问题的集中讨论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契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成长特点,将原本抽象性强、逻辑性强的知识点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能够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总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在吸取良好的教学经验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不断地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教学用语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学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明确提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对学生的知识理解、掌握以及学生脑力的高效运转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采用的语言表达都能够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从而不断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教学用语来对小学生进行教学。例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有一座古塔,现在需要有效测量这座古塔的高度,那么该如何去做呢?在提问以及教学引导的过程中,教师都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形式。如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有趣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从而投入积极的思考中去,再加以教师正确的引导,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立体教学对于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至关重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契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成长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从不同的角度為学生构建立体化的教学环境,在不断提高学习质量的同时有效地培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顺利.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19(17):76.
[2]张小娟.关于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入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