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军 郭丹洁 刘宇峰 郭玲霞
摘 要:大学课堂的单向灌输、低头沉默以及形式主义,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的教学质量,丢失了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大学课堂亟需深度变革和深刻反省。研究以当前大学教学现状为立论依据,以大学课堂教学组织为切入点,从课堂问题审视、组织理念探索以及行为方式分析等方面展开。以源于生产实践的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望,通过知识积累、理念建立和思维训练,完成育人的终极目的。基于故事架构的教学内容安排,课堂活动组织,可以从系统性、趣味性、连续性和逻辑性等方面使教学活动形成稳定输出,也只有重拾育人为本的教育信仰和理念,才能赋予大学课堂真正的灵魂。
关键词:大学课堂;问题导向;故事教学;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01-05
Abstract: Unidirectional indoctrination, bowed silence and formalism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university and lost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college classroom is in urgent need of profound reform and deep reflec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teaching, the study takes the organization of college classroom teaching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d carries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lassroom problem inspection, organizational concept exploration and behavior analysis. Guided by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production practice, it stimulates students' initiative in learning and exploration desire, and achieves the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 through knowledge accumulation, concept establishment and thinking training. Th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based on story structur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classroom activities can make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form stable output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aticness, interestingness, continuity and logicality, etc. Only by rediscovering the educational belief and concept of educating people firstwillthe real soul of college classroom be given.
Keywords: college classroom; problem oriented; story teaching; teaching philosophy
引言
縱观人类的发展史,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私塾还是西方的宗教学院,大学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都扮演着传承、发扬和革新的角色,课堂作为大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平台,是主要教学活动的浓缩和凝练,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环节[1]。然而在当下崇尚学术、唯论文是尊的语境下,大学课堂已经沦落为“教育工作者活动的地方”,是集表演与应付为一体的展示平台。学生经过全面的小学教学,扎实的初中教育以及疯狂的高中备考,进入大学却变成了垮掉的一族,陈旧死板无趣的课堂教学,眼花缭乱但鲜有什么真正价值的社团活动,都让大学生活变得颓废和失落[2]。为了切实改变这种空虚的大学教学,教育部和高校相继出台了诸多规定和规范。
为了量化大学课堂的表现和质量,相关部门制定了学生到课率、教师出勤率、领导听课检查以及督查教学活动等,从数据结果看,课堂表现的各项指标的确有所提高。然而,这种形式和表观努力却并未让学生真正受益,教学水平和质量并未提高。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演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进步,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大学的课堂现状,成为了大学教学改革需要关切和回答的当务之急。
一、目前大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身为奋战在大学课堂的一线教师,几年的教学经历让我对目前大学课堂的现状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从学生身份转为教师视角的过程中,这种对比尤为剧烈。经过对主讲课堂的分析和总结,研究将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教师单向讲授式教学仍是主流
以教材为素材,以教学大纲为基本要求,按照课前预设和规划的流程和内容进行单向的讲授式教学,这是目前大部分本科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一项基于51所高校本科课堂表现的记录显示,教师将课本知识作为教学重点[3],另一项实证研究指出,近40%的学生认为大部分教师以讲授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4]。教学大纲成为所有教学内容的框架和标准,背离了教学内容应该结合现实需求的学以致用原则,完全以课本内容为素材的片面讲授,限制了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教师以板书或PPT为素材的单口相声式传授,几乎成了学生“课堂活动”的背景音和干扰。
面对这些单调、无味的课堂,有学习意愿、想要学习的学生还能亦步亦趋的跟随教师有所收获,缺乏学习意愿的学生就只能想方设法打发课堂时间,要想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更是难上加难。从课堂形式看,教师在“尽职尽责”的教,学生也都在无声无息“认真”的学,教师的讲授完全不在乎学生的感受和反馈,学生也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娱自乐,教学过程的“教”与“学”完全脱节,教学效果自然无从谈起。
(二)学生沉默式被动学习
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过程,也自然形成了学生沉默式的课堂氛围,教学的过程是为了学而不是教。现实中我们的教学管理机构似乎完全颠倒了这个是非,所有的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几乎都是面向教师,这也难怪会形成当下学生沉默的教学现象[2]。中华文化中中庸的民族文化使学生不敢与师辩论[5],在初高中就已经形成的沉默习惯和定势,使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与教师展开讨论和分析。偶尔有“大胆”的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辩论或持有不一致的观点还常常被当做刺头和捣乱者,不受教师待见,正如很多管理都以“学生听话”为荣,似乎管理的目的就是学生“不表达、不争辩”。课堂中,那些喜欢沉默的学生却总是被教师肯定为“董事”,甚至因此还会被老师贴上“好学生”和“榜样”的标签,毕竟学与不学结果并无“实质”差异,目前的大学期末考试多是“形式主义”,考试的内容不但都来自教材,而且教师会提前为学生做“考前复习”,以保证学生考出“满意”的成绩,这种恶性的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剧了沉默课堂的悲哀。毕竟如果平时不学习,考前可以通过不到一周的快速背诵取得好的成绩,谁还会在意平时的课堂学习呢?
(三)师生间形式互动和无效互动行为
大学课堂上为了“互动”而“互动”的现象屡见不鲜。鉴于目前的课堂评价机制,部分教师会在课堂上针对课本内容进行“形式”上的师生互动,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和学生完成你来我往的“表演”,更有甚者,教师为了体现自己课堂互动的质量,在授课前会进行“专门的问题和人员安排”,从而可以“提高”師生互动的质量和难度。正如前文所说,正是由于教师的单向讲授,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最终导致学生不会对教学内容形成任何有效的思考和交流,没有学生的真实反馈,教师的教学才彻底变成了独角戏式的“表演”。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是知识和思想传递的重要环节,也是由课堂引发深度学习的关键,通过教学互动,教师才能真正发现学生在知识和观点上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的完成教师的教学引导和启发[6]。面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全国各高校也在不断加大投资,升级教学设备,学习世界各种教学方法,但是这种盲目肤浅的形式上的改善并没有真正改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学生并没有因此而取得更为深刻的思考、开阔的见识、具有批判性的思维习惯以及更好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以现代教育之名所改善的不过是教育的驱壳,高质量的教学并未发生。
二、问题导向式组织形式的探索
如何在教学过程挖掘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主体的互动行为使教学过程真正发生呢?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将学生能力的提升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强调基于真实条件的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以及问题解决[7]。“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好奇心、主动性和探索性,进而锻炼学习者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其他高阶能力[8]。除了能力的培养,专业通识知识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系统但不枯燥的完成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体现了一名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故事教学法作为中小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具备趣味性、连贯性以及结论的简洁性,其方法精髓与人类千百年来以故事传颂历史和教训的传统不谋而合,可以说故事教学法是深植于我们基因的一种禀赋,如果能将其发展为一种教学改革的方法论也并非不可能。
(一)问题导向式组织
纵观古今,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就是以批判性的“提问”,使人们自己最终找到真正的知识[9],中国古代的孔子及其弟子同样是以问答的方式,在思想的对话中不断展开对真理的探索,当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则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一个好问题,需要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是科学的真正进步”[10]。综上可见,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具有深厚且源远的逻辑必然性,然而如何真实、有效地实现该方法却并非易事。
一方面,问题导向必须面向现实需求,不能凭空捏造“假问题”。基于严密逻辑的推理和思辨自然可以得到许多惊人的结论和成果,但那更多的是“天赋禀异者”或哲学家所做的事,作为普适性的本科课堂,所有问题的提出最好能源于现实生产生活,且同时可以对课堂内容形成进一步的思考或认识,即这类问题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教材,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可以完成问题的解释和分析,但同时难度和跨度又不至于过大,以至其无法企及,只有在这一认知和思考的临界点,教师才能真正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学生也能从对问题的思考中收获“获得感”[11],这类问题属于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类问题”。
另一方面,问题导向必须基于学生的学情,避免“虚空”或“表演”。阅读可以使我们从前人的语言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但唯独无法获得问题,课堂上的另一类问题属于“教学过程类问题”。该类问题需要我们俯下身来,深入学生的学情,具体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问题所在,即学习需求和学习障碍。日前大学课堂出现的“低头族”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缺乏兴趣(是知识过于简单,网络信手可查?),还是教学内容太过于陈旧,未能与目前的就业市场相吻合等等。甚至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存在不同的原因和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基于真实的学情,深入了解课堂问题之所在,而后,针对具体问题,以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在大班教学无法深入至每一位学生具体情况的条件下,保证大部分学生能真正“深入课堂教学”。
最后,问题导向必须具有一定难度,避免形式化和过程化。对于教学,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理念,即只有在问题具有一定难度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辨析,也只有经历深入的辩论和讨论,才能使真理最终浮出水面[8]。因此,课堂问题的设定或提出,不是为所欲为的,更不是基于简单的固定节奏,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应该具备真实性、必要性和合理性,或是对阶段性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提炼,或是对具体课堂学情的针对性反馈,也只有这类“接地气”的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富有节奏感,但又不流于外在的形式和程序。
(二)故事架构组织
故事架构要求所在学科的课堂教学,应该更多地以实际生产中的具体故事为蓝本进行设计。不得不承认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学习,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觉得“课本的知识离现实太远,将来基本用不到”,教学内容缺少实用性或者与生活联系不紧密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是重要学情,因此,让课堂教学的内容具备现实的“故事性”,会成为课堂效果提升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这将从教学内容现实意义的角度,提高课堂教学主体间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度,从而激活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的主动性,这也是进一步形成师生良性互动的触发器。
故事架构可以依托于项目,借助项目的系统性和完备性。课堂教学内容可以作为教师项目的部分和过程之一,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内容无法对学生形成长期、连续、稳定的教学吸引。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和参与不但需要必要的教学技巧,更需要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和知识交流,只有建立长期的、稳定且良好的情感关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稳定、一致的教学表现,否则就会成为“一次性”的表演性“示例”课堂。鉴于此,教学内容可以借鉴并依托于项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建立稳定的课堂表现。
故事架构应在课程的全局构思上具备故事的逻辑性和自洽性,但同时在细节上具备故事的细腻性和情感带入性。教学内容的组织不但在单次课堂上需要逻辑性和自洽性,在课程的整体架构上也必须具备良好的逻辑性,正如好的课程就像一部好莱坞大片,在课程的讲授中不同教学部分之间需要有良好的连贯性和过渡性,进而形成层层递进或逻辑上升的通道上来。
三、基于问题导向式故事组织形式的教学活动
(一)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师主导作用的课堂组织
课堂活动作为大学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环节,大学课堂向学生传达的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教师的观点理念,甚至感情等内容,教师对学生更多的是学习方法的引导、价值观念的导向以及学术理念的渗透,这种师生间的互动和激发才是课堂的灵魂,是高质量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9]。
讲授式的课堂容易出现枯燥、无趣和单向的教学过程,基于问题的探究式互动则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努力中不断与教师形成互动,通过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探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中最终完成思维的升级、新认识的建立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将学习过程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学习。主动学习的探索过程会对教师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回应和反馈,进而激发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进一步引导和激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真正教育的发生不在于教学过程的完整和实施,而在于教师根据真实的教学情境,巧妙地在教学互动中完成对学生的干预和引导[12]。
真實而富有难度的具体问题,会真正倒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搜集材料、辨识真伪、逻辑推理、分析总结,最终形成富有批判性的结论和认识。这一对问题的艰辛求解过程会磨练学生的意志,提升学生的感知力和判断力,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真实发生。在渐进式、盘旋上升式系列问题的引导下,最终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行为习惯,这也将是“终身学习理念”建立的重要过程[13]。
(二)故事组织形式的学生主体作用的激发
对于一个问题的探索和分析容易实现,要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形成主动学习的行为习惯却并非易事。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需要整个课程内容在不同教学过程间,具备故事的逻辑关联性和自洽性,通过盘旋上升、逻辑递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相关研究表明,相比离散的、无关的知识,存在逻辑关系、具备一定关联的知识更容易被人记忆和理解,关联性和逻辑性作为一种内在特征的课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需要各教学过程具备故事的趣味性。寓教于乐的理念自古就被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纯粹理性的、逻辑的、体系化的教学过程必须与带有一定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插曲”相配合,从而形成跌宕起伏、张弛有度的教学活动。课堂中的趣味性插曲,首先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使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变得和谐、亲切,同时这种插曲也是不同知识点间顺利过渡和转换的“连接器”,借助这种转换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前一个问题自然转移到下一个问题。对于这种转换的运用,不但需要提前在插入的时间点上有所设计,从而将整个课堂变成几个有机片段,形成恰当的节奏,还需要严格控制每个“插曲”的内容量和时间长度,切不可因为“插曲”时间过长,从而喧宾夺主,丢掉主要内容。最后,“插曲”内容不但需要具备足够的趣味性,同时内容最好源于生活且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在“插曲”的数量上,一节课程有1到2个即可。课堂趣味性的建立源自于人类幽默的天性,毕竟具备幽默感的人更容易获得周围人的认同和好感,从而增强彼此间的互动可能。
最后,所有问题都应给出简单明确的故事性结论,以便于学生记忆或形成直观的感性认知。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层层递进的分析固然令人钦佩,但课程中详实的内容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在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后鲜能被人清晰的记忆,但态度明确的观点或形象却可以使我们持久记忆,这或许也是教师言传身教的价值所在。通过课堂教学的互动和交流,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态度观点,最终会给学生留下足以影响其一生行为的深刻印象,这一感性认知和体验才是课堂教学经过时间沉淀后留给大多数学生的东西,是驱动一个人建立自己的行为原则和使命担当的原动力。人心向简是天性所致,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简明的故事性结论不但可以使课堂内容变的简明凝练,也同时可以给学生以轻松明了的课堂体验。大学本科教育作为以培养学生学科通识和素质通识为使命的教育环节,富有故事性的教学课堂显然能更具亲和力的满足这一教育教学目标。基于问题导向式的故事教学理念可提炼为图1所示。
(三)以育人为目的教师教学观念和信仰的建立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但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教师,因此教师的价值观引导、问题的设计、结论的启发以及身体力行的感染力,都将是教师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主要内容。无论教学手段和方法如何演变,以育人为最终目的的教学使命始终保持不变,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历练,使学生最终具备面对问题的批判性、独立思考能力、积极的发展心态,都将是培养一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内容[13]。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也需要强大的驱动力以保证教学过程的发生。大学课堂相比初高中教学,教师教学没有升学压力,没有残酷的考试竞争排名,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灵活,这也是很多“水课”发生的原因之一[14]。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许多大学设计了多项课堂表现评价指标(如学生到课率,领导听课检查等),但从教学效果看,这些外部的行为规范并未真正改变大学课堂,学生并未在改革中获得实际的好处。“意义是行为的驱动力”,正是因为教师并未认识到课堂教学将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才产生了“怎么教都是教”的行为。也正是教师从未认清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和担当,才忽略了“所有教学行为都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教学信念。也正是在“当下浮躁的、功利的教学乱象”的影响下,教师才逐渐迷失在各种功利行为的追逐中,最终丧失了“科學研究”和“教书育人”的根本使命。大学课堂的回归,需要“面向学生的服务意识”,需要“教以为学的信仰追求”,也同样需要“勇于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驱动力,人类灵魂的铸造师”的信仰坚守。
四、结束语
课堂内容的前沿性、实用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是真实教学过程发生的必要条件。没有真正发生的教学过程,教学行为仅仅是师生“协作”的一场秀而已。新的时代呼唤新的课堂组织形式,新的教学内容,大学本科课堂只有紧随时代的脚步,清晰定位大学课堂的使命和功能,才能真正为下一代建设者的培养和护佑找到最佳方法,也只有这样,大学课堂才能走出流于形式的现状。
课堂的建设归根结底是人的建设,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信念和追求的修正与重塑是关键,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评价和晋升制度的改革和保障,只有充分的认可和肯定以育人为目的的教学行为,将教学付出转变为教学成果和工资回报,才能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学主体,教师才能将教书育人变成使命和信仰。同样,作为大学的产品,通过学校的历练和培养实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使每一位大学生最终成为一个更为独立自信的社会人,才是大学教育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刘振天.高校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切忌重“课”轻“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7(17):49-52.
[2]雷洪德,于晴,阳纯仁.课堂发言的障碍——对本科生课堂沉默现象的访谈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7(12):81-89.
[3]陈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何以可能——基于51所大学本科课堂现状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7(10):75-82.
[4]陆根书.大学课堂学习环境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5]Jin, L. Cultural foundation of learning: East and West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6]张静华.本科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现状及其效果[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23):10-17.
[7]雷洪涛,张涛.授课对象特征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研究——以改训学员“系统工程原理”课程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9(01):56-63.
[8]曾嘉灵,胡启慧,纪九梅,等,如何在研学旅行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中国传媒大学日本暑期学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9(02):50-58.
[9]高江勇.高质量本科教学的发生——为何需要及何以实现互动式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2020(01):84-90.
[10]爱因斯坦,英菲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
[11]闫广芬.孔子之学养成圣贤的教育传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12]魏宏聚.教学生成事件与教师教育智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02):114-119.
[13]王建芳.我国批判性思维教学与研究:问题及反思[J].河南社会科学,2018(02):97-101.
[14]丰丙芝.金课: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支撑点[J].教育发展研究,201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