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现实:让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真实生活接轨

2020-08-06 15:13黄敬统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0年2期
关键词:交通法规烟酒闯红灯

黄敬统

生活,是学生成长的天地,道德与法治教育只有与真实生活接轨,才能提升学生明辨是非、抵御侵袭的能力。

一、展示“现实”:原因剖析中明方向

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品德、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完整人,这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既要在他们心灵的土壤上播撒良好道德的种子,还要在他们心灵的田野边筑起防范的篱笆。而篱笆构筑,不是消极防御,而是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产生抵御和防范“病虫”与“杂草”的能力。

如今,吸烟、喝酒、吸毒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防患于未然,为学生筑起这方面的防火墙,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为此,教师在教学《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級上册)一课时,要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了解烟酒、毒品的危害,教师还要综合多方面的材料,制作了反映烟酒、毒品危害的小视频,对吸烟、喝酒、吸毒的危害进行了全方位展示。1.“数”说危害。教师向学生呈现下列文字: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饮酒与200余种疾病和伤害有关;世界卫生组织称每天3000名中国人死于烟草使用;2016年,我国因饮酒致癌而死亡的近8万人,因饮酒发生交通事故而死亡的近9万人。2.“片”说危害。播放视频:其中,有正常的肺与长期吸烟者的肺比较;有酗酒行凶、醉驾酿祸的惨状;有吸毒成瘾,精神萎靡,心灵扭曲,毁掉个人前程和整个家庭的故事;有贩毒犯罪被判刑的画面等等。3.“众”说危害。先让学生利用搜集的文字、图片资料,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接着小组代表综合全组数据、图片等叙述烟酒和毒品的危害。这样教学,把具体翔实的数字,触目惊心的画面,及烟酒、毒品给个人、给家庭、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表现得淋漓尽致,看了让人不寒而栗。此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有关资料,对少数人禁不住诱惑而受烟酒、毒品伤害的原因进行探究,使其明白:拒绝烟酒和毒品,必须永远别来第一次;拒绝烟酒和毒品,必须始终有自己的正确追求,有明确的人生路标!最后,可以让学生用精练的语句写下自己对烟酒、毒品的看法。真实的生活画面,鲜活的教育材料,给了学生心灵的震撼,让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对烟酒、毒品筑起了重要的防线。试想,如果简单地说危害,抽象地讲道理,学生很可能会无动于衷,甚至还会因家中的人及身边的人吸烟、饮酒等现象而产生困惑。可见,对社会的消极现象无须回避,而应积极应对,向学生展示,让学生透视,使他们看清烟酒与毒品对个人、对社会带来的危害,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能自觉主动地避而远之,从而让自己的人生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走近“现实”:联系比较中知责任

要让“真善美”的良种在土壤中生根,就必须把“假丑恶”的劣种从土壤中剔除。而“良”与“劣”只有在比较中才能鉴别。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对有碍于“良种”生长的“劣种”,除了直接呈现,让学生分析、透视外,还可让学生走向生活去发现,走向社会去了解。一旦学生对不良现象有了具体的了解,就会对其危害产生真正地理解,学生就会自觉地拥抱“真善美”,主动地抵制“假丑恶”。如《我们不乱扔》(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一文,是要让学生知道:不乱抛乱扔是基本的社会公德,是人必需的基本素养。作为学生,从小就要有这样的认识、这样的意识、这样的行动,为环境清洁、社会文明做出贡献。而现实生活中,乱抛乱扔的现象还没有绝迹,对这些现象小学生也多有了解。对此,学生往往感到疑惑:为什么连幼儿园的孩子也知道不能乱扔乱抛,而我们身边的不少成年人却难以做到?学生疑之有据,问之有理,而这样的疑问绝不是简单的道理讲述所能解决的。为让学生对乱抛乱扔的现象有感性而真实的认识,而不致以偏概全,笔者要求他们利用双休日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小区、大街、公园、车站等地走一走,看是不是有乱扔乱抛的现象,并能从中有所发现。在课堂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谈见闻、说感受,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知道,乱抛乱扔的现象多是少数不懂事的学龄前孩子和极个别大大咧咧的青年人所为,而绝大多数市民已经养成了这方面的良好习惯。此后,笔者引导学生琢磨“我们不乱扔”的朗读表达方法,让学生联系实际,各抒己见,让人为之一振,学生们说:“还有极少数人乱抛乱扔,可是我们不乱扔,应该读出自信和骄傲!”“读出严肃和认真,不乱扔垃圾,让生活环境更美好,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读出期望,这里的‘我们,不仅指我们自己,还应该包括社会上所有的人,让‘我们不乱扔成为每个人的心声!”……可见,负面的东西对学生成长固然不利,但刻意回避、简单退让,只能自欺欺人。有效的方法是,勇于面对,直面现实,带学生走向生活去观察、去了解、去分析,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全面了解和深入透视,认识时代的主流,明确自己的责任。

三、改变“现实”:实践参与中见行动

生活中难尽人意的现象,仅仅认识它还不够,必须想方设法地去改变它。因此,对不良现象的正视,恰恰是为了改变它。而这种改变,需全民参与,人人担责。为此,对各种不良现象,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审视和分析,还要让他们为这些现实的改变想些办法、做出贡献。这样,道德与法治教育就能根植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如:《安全记心上》(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的第一板块是“安全出行”。应该说,“遵守交通法规”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利。而少数人总是陋习难改,闯红灯、酒驾、醉驾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便是“安全出行”教育的生活背景。为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真相;想方设法,改变现状,笔者在教学时是这样安排:

1.调查。双休日让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到交通路口细心观察一小时,填写下列表格,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为保证调查活动落到实处,笔者还通过《告家长书》明确要求:(1)请家长陪同,确保孩子安全;(2)选择合适地点,避免影响交通;(3)对闯红灯人的年龄,请家长凭感觉确定)

时间:   年  月  日    调查人:

2.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先分四人小组统计本组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接着,由小组代表交流统计数据和初步结论。虽然人与人、组与组的数据有些差异,但基本能看出下列现象:就车辆而言,汽车闯红灯的数字为零,其他车辆依“拖拉机、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的顺序逐步递减。汽车不闯红灯,既表明司机交通法规观念强,也表明摄像头能为严格执法提供依据。其他车辆闯红灯,除驾车者交通法规意识淡薄,还在于没有执法的配套措施。行人闯红灯多是老年人。当然,相对于人流、车流,闯红灯的车和人只是极少数。经过综合分析让大家明白:遵守交通规则,既要有自觉的守法意识,还要有严格的执法措施。而真正对闯红灯的其他车辆和行人进行处罚还难以操作。因此,重点还是要提高人们的交通法规意识。

3.宣传。为引导学生为改变社会上闯红灯现象做些事情,笔者组织了“我是交通法规宣传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双休日组成三到五人的宣传小组(每组请一到两名家长陪同),在交通警察的支持下到有红绿灯的路口附近宣传交通法规。活泼可爱的孩子,让人眼睛一亮;而精心设计的标语,如:“遵守交通法规,保证出行安全”“交通连万家,安全靠大家”“红灯停,绿灯行,交通法规牢记心”“向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者学习致敬”“红灯亮了立即停,绿灯亮了再前行”“你我共守交通法规,大家共享幸福生活”……更是让人感到温馨。面对这样的交通宣传小分队,过路的车辆和行人,除了纷纷向他们点头称赞,更是用遵守交通法规的行动给予积极回应。12个小组在岗的一个小时,竟然没有看到一例闯红灯的现象。

当然,仅靠这次活动,肯定不足以杜绝所有闯红灯的现象,但通过这样“小手拉大手”的活动,产生的社会效应真不可小觑。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让他们明白:改变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是成人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责任。

猜你喜欢
交通法规烟酒闯红灯
3.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 第一课时
各国行人闯红灯的处罚
论近年来交通法规的修订和实施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做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小学生
心口不一
“我不再闯红灯”
闯红灯
高速公路为何要限低速
中外烟酒茶杂志《问道·中国茶》专刊各地读者俱乐部
《中外烟酒茶》各地读者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