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估
不少学生感叹,平时写了那么多作文,可一到考场,怎么就感觉百无一用呢?仔细分析这些学生的作文现状,大都是“见子打子”式的虚与委蛇,连起码的思维积累都没有,又谈何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的作文风格呢?要想摆脱目前高中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多、差、慢、费”的尴尬处境,除了平时要储备足够量的优质素材,还必须储备相应的思维范式,这就好比建房子,只有先设计好规范的图纸,才有可能修建出合乎要求的精美建筑来。
一、跟着教材学习叙事写人的妙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因此,我们不能捧着金饭碗讨饭吃,要用心揣摩教材上经典名篇的写作技巧。不仅要明白作者写了什么、弄清楚作者是怎么写的,更要弄清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唯有重视教材文本,熟读静思,深悟其中三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的作文才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比如,在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我们不仅要弄清楚梁任公先生是怎么演讲的,這次演讲表现了梁任公先生的什么特点,而且还要用心体悟散文大家梁实秋是如何正侧结合、渲染烘托、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梁任公先生形象的,如何详略得当地记叙梁任公先生这次别开生面的演讲的。
二、跟着教材学习谋篇布局平地起波澜的技巧
不少师生对报刊杂志上的满分作文敬若神明,却对教材上的经典名篇弃若敝屣,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如在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可以学习借鉴艾青写作的方法,由眼前之雪景写起,触景生情,引发诗人对大堰河的回忆,再以时间为序,用生动的场景和感人的细节,再现大堰河悲惨的一生,最后再将思绪拉回现实的精巧构思,写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或将本诗改写成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仔细体悟艾青这种构思之巧妙。除了学习借鉴艾青时空转换,平地起波澜的写法,还可以借鉴艾青在诗歌末节,由赞美大堰河到赞美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这种由个别到一般的写法。深入挖掘习作的主题,使之逐步升华,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倘若将这种方法移植到2019年高考(全国3卷漫画作文),则容易脱颖而出。我们可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文章叙事张弛有度、环环相扣、波澜起伏的艺术构思,改掉自身作文平铺直叙的坏毛病。
三、跟着教材学习思辨论证的方法
《劝学》一文运用了正反对比、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如果能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写作思路,合理安排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进式结构,则能扭转作文由于条理不清、概念模糊或交叉重叠而导致的思维混乱的局面。同时,还可以学习苏洵《六国论》的论证范式: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紧接着简要分析中心论点,总领全文;论证主体部分按照总起段安排的顺序逐层展开,分段叙述、分析,议论抒情;每段结尾总结深化照应分论点;结尾以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抒情对正文进行照应和补充升华。如此则能科学规划作文的艺术结构,而不至于当无头的苍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洵在主体段分析论证观点时使用的“向使”模式,写作时,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或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从反面设想,如果主人公不这样做,结果又会怎么样?正反对比,使文章析理深刻,入木三分,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这就有效避免了高中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观点+材料”,缺乏分析论证的弊端,自然有利于考试作文的上档升级。
总而言之,高三作文备考,我们必须多角度多层面地审视教材,活学活用,触类旁通。唯有如此,才不至于陷入盲从的泥潭,学生才有可能气定神闲地备考,从而举重若轻,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