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金婷
摘 要:高校美术教育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具有促进作用。美术教育是一门育人的学科,通过艺术熏陶、美术鉴赏、绘画创作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用心去发现美,产生审美意识,并形成创新力。高校美术教育如何强化教学工作,以顺应如今教育发展的需求,发展创新教育受到各高校领导和教师们的重视。正确的教育观念、合理的教学设计、优秀的师资力量、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等,有效推动了高校美术教学创新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发展,美育也很重要。高校美术教学不再只是口头教授学生简单的绘画技巧和理论知识,而是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使学生对艺术产生美的感受,进一步动手实践将想法创作出来。这种创新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与创新力,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将艺术融入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美术教育不似语文数学占据学生大部分时间,却也是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思考教育问题不能离开这个重大课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致力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迎接知识经的飞速发展。创新是有层次的,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尊重、发展学生的天性;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绘画技能与知识,提高其审美情趣;大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自主创新提供平台。
一、高校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创新意识培养不足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相关政策规定,各高校开设美术课程,其中美术资源的开发与教育观念中的创新意识密不可分。面对美术教育,不同学校采取的态度和措施大不相同。部分高校积极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动手实践能力。但大部分学校只简单地开设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培训课程,忽略了教学中创新的重要性,加上学生对于专业的需求不同,多数学生和家长表示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一门对未来发展无用的课程,这反映了创新教育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高校设置的美术课程,基本是知识理论与专业课程相互分离,忽视了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纯粹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实现学生对美术的理解与运用,学生缺少了对美术的体验和对事物的观察、创新,思维长期被固化,创造力培养受到阻碍;纯粹的技能培养也是不合理的,教师指挥学生不断临摹、巩固技能,扎实美术基础,忽略了学生自我风格、自我意识的培养,缺少情感的注入,那么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将是毫无生机与乐趣的[1]。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课堂上最为常见的教学方式是讲授法。美术老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在下面疯狂记笔记;教师在身旁指挥作画,学生不加思考地挥舞手中的画笔。期末考试前夕,老师将考试范围划出,学生连夜背题,因此,学生并不能将知识完全理解并运用于生活,导致美术课程效果也并不理想。这种守旧的教育模式是创新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美术不像其他学科可以通过纯粹的教授来获得技能,大学生要从美术中获得创新的思维、开拓的眼界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给学生带来审美疲劳,致使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大大降低,创新才能得不到施展。此外,大学的课程安排中经常出現写生、临摹课,每个课程的周期少则一月多则一学期,学生们缺乏课外实践和动手操作的经验,缺少素材的积累和对艺术的感悟,美术创作时显得十分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悖于创新教育的目的。
(三)教师水平相对落后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习美术的必要性。但是学生多、学校少,我国美术教育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大大小小的学校,无论大学、中小学、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在短短几年间成倍增长或扩招,于是出现了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为解决师资问题,不少学校、辅导机构不得不降低教师录用标准,这些未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不懂得如何合理安排课程,如何满足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想法,更有甚者只顾个人利益,不愿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教学研究上,这类平庸的老师忽略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起到榜样的作用,更无法对创新教育做出贡献。
近年来国家对乡村教育进行扶持。农村的孩子对于美术是极其渴望的,但由于生活环境较差、经济文化等不发达,乡村孩子几乎没有机会接受美术教育。面对教学设备奇缺、工资低、生活质量差等状况,选择驻扎农村的教师少之又少,乡村教师往往身兼多职。有的教师的美术水平较低,又缺乏专业技能,很难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并进行美术创作,从而很难实现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教育[2]。
二、实现高校美术创新教育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理念
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给予充分重视,鼓励学生发明创造。想要培养人才就要从创新思维抓起,传统的教学思维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对美术知识的需求,学校需要有新的灵魂注入,要不断推陈出新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美术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抛弃“知识决定一切”的旧观念[3]。通过美术基础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让创新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二)教学方式多元化
高校所培养的综合性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美术基础、成熟的绘画技巧,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内在情感和创新意识。教学方式多元化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途径。高校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的资源:学校提供场所,定期举办美术相关的展览,展览的画种、形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中国国画、西方水彩油画、雕塑等不同主题的展示,可以带给学生别样的感受,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氛围,使全校师生感受美术的魅力;学校还可以开设美术相关的讲座,邀请绘画大师或民间艺术家来校,为学生讲述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自己对美术的感受,通过提问环节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为学生的未来指引方向。
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术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社会的理解,每一幅画作都是画家情感的流露,所以说绘画离不开生活。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时一定要立足实践,写生临摹能够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但不能占据绘画的全部,因为它缺乏学生自身的感悟。美术作品最能带给看画的人直观的感受,比如看到风雨,我们想到的是激励;看到拾荒老人,我们心生同情;看到红色,我们感受到的是热烈,这些丰富的艺术语言源于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学生美好的情感赋予这些画作生命。教师应多开设实践课程,带领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合作等方式去观察、了解、体验社会,这样才能增长学生阅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将情感注入画作中。
因材施教要求老师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独特的潜质并加以引导,将其培养成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为此,教师需要立足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差异、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因材施教不仅能够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还推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培养。
多元化的美术教学评价方法是美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业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美术作业可以采取自评、互评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还可以及时找到自身的不足。实践等适宜采用过程性评价,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反思、剖析自我,只有不断学习,时常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只有灵活运用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师资培养
教师是一份光荣的职业,每个老师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待学生应该始终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斷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的美术教师,需要从教师综合素质抓起,明确规定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标准,避免教师只顾个人利益、不能全身心投入学生工作的现象出现。国家及各高校应多开设教师培训课程,使教师或即将成为教师的人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水平,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创新教学观念。优秀的教师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合理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引导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4]。
综上所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高校美术通过多元化课程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年轻人在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中发挥巨大力量。时代是发展的,我们应当继续立足实践,立足创新教学理念,积极发挥美术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培养新一代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宋爱慧.新课改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8(10):84.
[2]马英男.浅析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现存问题与应对措施[J].艺术评鉴,2017(16):142.
[3]任磊.如何创新高校美术学专业绘画课程教学模式[J].农家参谋,2019(23):281.
[4]葛月.论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与创作意识的培养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9(34):448.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