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出发点,重视知识形成探究教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快速掌握知识的本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减少经过大量做习题才能掌握知识的情况,减轻学生负担。
关键词:初中数学;知识形成;核心素養
数学课堂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感知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感知、理解知识是基础,学生知道了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掌握了数学的本质,才能轻松地升华到运用,这个过程免不了适当的练习和运算能力的培养。然而,近些年做习题的量常常大大超过正常范围。数学课堂有这样的现象:对知识的形成教学不重视,匆匆而过,唯恐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就急忙进入例题、练习环节,为了能多训练习题,多见识习题,甚至为了应试,反复套题型训练,不管有没有必要,课后每天都配一大张练习,反复练,天天练,严重超过了正常训练量,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而且容易忘记,不符合初中生的身体健康和认知规律。反之,课堂讲究知识的形成教学,而不是直接把结论抛给学生,应该让学生有发现、有经历、有思考、有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这个过程中的思想和方法,学会横向、纵向掌握知识,起到举一反三作用,克服做再多题目都有片面性的问题,并且记忆深刻,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给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技能、方法和价值观,体现数学核心素养。重视知识形成教学就是一把钥匙,让学生带着这把钥匙去开启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升华,就如教育家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得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下面联系平时课堂教学,谈谈重视知识形成探究教学,胜过做千百题的点滴做法。
一、创设情境,主动探究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致使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从他们喜欢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从实际情形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如在教学“角”的静态概念时,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多彩的接近学生身边生活的角的图片以及实物,此情景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小学有接触过角的形象,只是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那么可以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提出问题:
1.你能把观察到的图形画在练习本上吗?这都是什么图形呢?
2.从这些不同的图形中,你能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吗?
3.请同学们在你的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角,问:
(1)你能指出所画角的边和顶点吗?
(2)你能描述一下怎样的几何图形叫作角吗?
(3)角只有射线和端点吗?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角的认识的基础上,可以先让学生总结角的概念,在总结过程中,有的同学总结得有欠缺,有的同学总结得比较完美,都要把他们的图当即画在黑板上直观呈现,对总结比较完美的同学给予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而总结尚有欠缺的同学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质疑、倾听、思考,以及通过教师的引导,经历矛盾、冲突和重组,当堂辨析质疑,共同归纳总结出角的定义。用实物时钟分针或时针的转动和数学软件展示,抽象出角的几何模型,学生感受到角不仅仅只有两个基本元素:一个是两条射线即两条边,另一个是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在角里称作顶点,还要注意两条射线所夹的平面区域,掌握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学生只有直接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后有牵涉角概念方面的知识才不容易发生差错,同时还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享受知识形成过程的喜悦,体现数学核心素养。学生亲自经历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避免面对似是而非的问题无从辨别的现象,如: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作角;角的两边是线段;角的边越长角越大等等,面对问题,学生就会一眼识破,并会说出错在哪里。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情境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不需要反复通过做习题—评讲—吸收部分知识—再做习题,最后才让学生领悟,费劲、费力。创设情境、主动探究的价值远大于重复练习,减轻了学生负担,符合新时代在数学核心素养方面的要求。
二、生生互动,乐于探究
初中生正值朝气蓬勃的青春时期,吸收知识快,也爱表现,不服输,在乎在同学们心中的位置。因此,在知识形成过程中,设计学生之间的互动,发挥其年龄特点的优势,在互动中感悟和体会,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入地掌握知识的本质,减少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实现知识的掌握,这也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互相提问是互动的最好方式之一,这种方法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经常用到。比如在学生对单项式和多项式有初步印象后,让学生出题,写出单项式,由自己选定一位同学来说,系数是什么,次数是什么,或叫自己愿意出题的学生来板书多项式,再由他自由指定同学来说是几次几项式,说错了还可以叫愿意订正的同学来改,若没有主动愿意出来的可以挑一位学生,大家都会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出题,被叫同学有的信心十足,有的不够自信,但不够自信的同学此时会全神贯注思考,或求助前后左右同学,思维绽放,课堂气氛异常浓烈,精彩纷呈,不仅出题学生自己要先弄清楚概念,还促使了其他学生去思考什么是单项式的系数、次数,什么是多项式的项、次数,没有很清楚掌握概念的学生经过思考、矛盾、思维碰撞,经过同学的启迪,在这个过程中完善知识,把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有关概念掌握透彻,知识掌握逐步深入,将概念模糊不清、易产生错误的现象遏制在源头,而无须通过大量习题来提升辨析。
对层次不同的学生,可以在这个知识形成过程中共同提高。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同伴的启发中体会知识的形成,并逐步掌握好,记忆永久,不容易淡化,如在初步掌握同类项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时提问:你能说出四项多项式,其中两项两项能合并的同类项吗?此时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踊跃举手的先提问,对这位学生回答的结果叫其他学生做出评价,若对了,换一个学生继续提问,若错了,在同学指正中纠正,多提问几个,以点带面,让全体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一起探索、发现、归纳,在互动中积极思考、感悟和体会,不知不觉中几乎全部同学掌握了同类项的概念和法则,此时课外多布置练习已是多余,让学生从大量繁重的课外作业中解放出来,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口头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培养学生不回避错误、敢于暴露缺点的良好品质,这体现了数学的人文价值和核心素养。
三、挖掘教材,深入探究
要想全方位掌握概念的本质,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避免在后续學习中模糊不清,甚至忘记。讲动态角概念,是在静态角概念基础上,通过观察实物和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角的动态概念,然后只是简单地提提周角的形成。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师上到这里就开始给学生练习,认为学生已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应该掌握得不错,教材也只写到这里,就在教师准备下个环节练习之前,有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周角是不是只有一条射线?那么它的边是否只有一条?此时出现问题教师可以当场纠正,算是在知识产生过程中的反例,比直接给学生讲概念好多了。周角的动态概念是: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当终止位置和起始位置重合时形成周角,这个学生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原因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没有充分展开周角是怎么旋转形成的。教材在呈现周角之前,只标出了由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形成一个锐角时,角的始边和终边,不能只停止在这里,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教材,以类比思想进一步探究旋转成周角的始边和终边,不仅在课件展示周角产生过程时,让学生认真思考观察动画过程,还要强调应该注意两条射线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之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周角,并用弧线表示,标出周角的两条边,经过这个过程,学生就会意识到,角不仅仅简单看成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还要注意两条射线所夹的平面区域,也知道了两条边:始边和终边。教师进一步点明,这才是深入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才能真正不需要解大量题来巩固知识。留充足的时间充分挖掘教材,不要急于做题,胜过在题海中翻滚。
在学习知识形成过程中,要深入教材,知识总结形式直观和知识的拓展延伸也是必要的,这为扫除以后学习中的障碍打下了基础。一旦熟练掌握了知识,自然就远离了题海战术。
七年级的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是学生第一次见到,在这个知识形成中,乘方的结果表示“幂”不好记,运算顺序是难点,引导学生用表格表达各运算,如下表:
虽然开方在初一教材还没接触到,但在整个初中阶段是要学的,适当的拓展,便于比较,有助以后学习。表格形式直观,通过对比容易记住乘方的结果是“幂”,对先算高级运算再算低一级的运算一目了然,经学生观察、思考,突破了难点。有理数的运算是数学中其他运算的基础,基础牢固了,准确率就会提高,就不用靠解大量的题来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适量即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探究知识形成教学,讲究其方法,让学生一接触到知识就进行深层体验,经过思辨过程,认知概念、定理、法则的由来,对知识的理解、数学思想以及方法的掌握更加深入、透彻,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其思维极度活跃,最大程度地吸收知识、掌握数学基本技能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解决问题能拓展延伸,触类旁通、得心应手,那么也就最大程度减少了做习题的量,不需要大量解题就能掌握,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适量的练习是应该的,过量的解题是不应该的,况且将来命题改革趋势,不是刷题就能解决的,所以必须重视知识形成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这是学生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黄玉华.走进概念本质探究教学设计[J].中小学教学,2010(10).
[2]罗新真,陈德裕.从直观到抽象,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Z2).
作者简介:唐苏芳(1969.1—),性别:女,籍贯:福州闽侯,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从事初中数学教学。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