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为镜促反思 以课为镜促提升

2020-08-06 14:39纪淑芬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授人以渔融会贯通

摘 要:国家领导人在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中指出: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打破思维模式的坚冰。在认真观看学习了黄毅导师推荐的五节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后,明白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始终要牢记,汝果欲上课,功夫在课外;艺多不压身,学科巧融合。备课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抽丝剥茧巧整合。课堂教学中要以情激情,以情促思;要把语文课堂打造成对话的课堂,交流的课堂;要融会贯通,授人以渔。

关键词:反思提升;融合整合;以情激情;对话交流;融会贯通;授人以渔

中国历史上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旧唐书·魏征传》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认真观看学习了黄毅导师推荐的五节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后,我觉得受益匪浅,耳目一新,醍醐灌顶,深感不足。在这里我想说:“以课为镜,可以促反思;以课为镜,可以促提升。”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导师见面会上,黄老师提到的“一条成功的经验——看名师的课”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下面我就自己的观课感悟谈以下几点浅薄之见。

一、汝果欲上课,工夫在课外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意思是说:你如果要学习写诗,应该首先在诗歌以外,书本以外多下功夫。这是大诗人陆游留给后代的至理名言。观了这五节精品课后,我的第一感受便是“汝果欲上课,功夫在课外”。五位老师对教材挖掘得有厚度、有深度、有广度,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处理得精巧严整,环环相扣,丝丝入理,对课堂与文本驾驭得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而这一切都源于五位老师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深钻精研的精神。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于松建老师执教的《在柏林》以及骆应华老师执教的《穷人》。

这两篇课文都是世界大文豪的名篇,《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的微型小说;而《穷人》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通过观课,我们可以感受到,两位老师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是因其在备课时,并没有囿于课文表面,而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两位作家的写作风格及两篇文章的创作背景等相关内容。可以说,他们在备课时都下足了工夫,同时也真正做到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二、艺多不压身,学科巧融合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的兼收并蓄与学科融合。而这一特点也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呈现出多姿多彩、丰满生动的迷人魅力。当然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练就十八般武艺,做一个多学科整合的多面手。在这方面,闫君燕老师和刘广祥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闫君燕老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中,导入环节闫老师结合课前谈话及课文内容,如行云流水般的寥寥几笔便描绘出了美丽而又特色鲜明的桂林山水,栩栩如生的金鱼与美丽的漓江相映成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巧妙地导出了新课。刘广祥老师执教的《姥姥的剪纸》则让我们领略到了歌唱在语文课上的风采,课前谈话时的一曲《小白杨》,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明白了课堂要用自信与智慧赢得大家的掌声。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想象姥姥的剪纸——睡觉的兔子时,刘老师随口唱出的《摇篮曲》,则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到了浓浓的祖孙情。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抽丝剥茧巧整合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在这方面,于松建老师执教的《在柏林》与骆应华老师执教的《穷人》体现得最为鲜明。

《在柏林》一课中,于松建老师通过大胆整合教材,采用明线与暗线齐头并进的编织模式,让整个课堂紧密而不烦琐,简约而不简单。一条明线,提炼出一个大问题——“作者如何表现战争这个主题”,统领整个课堂。两个子问题——“梳理《在柏林》的故事情节”“文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指向明确,有效地引领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于松建老师坚持“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原则,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整体推进。一条暗线——文学评论家对《在柏林》这篇微型小说的评价“密、微、奇”,是隐性的,在文字的背后,则巧妙地融合在于松建老师从始至终的教学思路中,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穷人》一课中,骆应华老师对教材的创新性整合更是令我耳目一新。这篇课文是一篇小说,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教学中骆应华老师并没有循规蹈矩地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设计教学流程,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抽丝剥茧抓精髓。一双慧眼挖掘出了这篇小说中最鲜明的特色——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并将此作为整合点,引导学生体会渔夫夫妇的美好心灵与感人品质,人性的美与善在学生内心激荡,同时也从中学习了文章的表达方法。

四、以情激情,以情促思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堂是有温度的课堂,是与激情同在的课堂。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心中始终要有一把火。我们要用自己的火,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要用自己的情,激起学生心中的情,将我们的语文课堂打造成师生激情燃烧的地带。唯有如此,才能以情促思,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

纵观这五节课,《石榴》一課中,倪鸣老师用自己声情并茂,活泼生动的语言介绍石榴开花的景象,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小作者对石榴及家乡的热爱之情。《姥姥的剪纸》一课中,刘广祥老师在课的终场,用诗一样深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步步升华,从中体会到了浓浓的祖孙情。《在柏林》一课中,于松建老师设计的配乐范读则让学生体会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穷人》一课中,骆应华老师哈姆雷特似的内心独白,则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桑娜在自己家日子还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抱回邻居西蒙家的两个孩子时,内心从纠结到矛盾,最后又坚定的心路历程,从而让学生在情感独白中感悟到桑娜善良而又美好的心灵。

五、对话的课堂,交流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语文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也是时代发展的新需要。纵观这五节课,五位老师都营造了轻松愉悦、对话交流的氛围,尤其是于松建老师的课堂,面带微笑倾听是于老师这节课最帅气的表情。课堂上他只负责抛砖引玉,画龙点睛。他也始终坚持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倡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

教育原则,仅在学生惑而不解的关键之处适时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融会贯通,授人以渔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这一点,于松建老师的课与骆应华老师的课是最好的范例。这两位老师的课都能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在柏林》一课中,于松建老师在总结小说的学法时,引导学生将《在柏林》与《桥》进行对比,找异同点总结出了读小说的方法与规律。《穷人》一课中,骆应华老师从始至终引导学生带着探究心去揣摩列夫托尔斯泰表达的秘密:环境描写,映照人物内心;心理描写,直击人物内心。在课的结尾骆应华老师又鼓励学生用学到的方法,一起走进托尔斯泰,走进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其他穷人,走进穷人所处的时代,和穷人一起去经历一段特殊的人生,给了学生无限的阅读期待。

遇见导师,如同遇见一盏明灯,照见更好的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名师成长的路上,万里长征才迈出了第一步,真诚感谢黄毅导师引领我们从观名师的课开始,从自我成长步入有序成长的科学轨道。作为名师路上的追梦人,我一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用扬鞭自奋蹄,在追梦的路上努力奔跑!

作者简介:纪淑芬,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凤鸣小学高级教师。山西省教学能手,山西省优秀班主任,北师大晋城市名师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晋城市城区教研室小语名师工作室、小语学科中心组核心成员。

猜你喜欢
授人以渔融会贯通
凝心聚力 融会贯通 北京联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化繁为简 融会贯通——例谈概率知识综合问题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Effect of trapezoidal collars as a scour countermeasure around wing-wall abutments
“授人以渔”,使科学探究始于理性的假设
“授人以渔”,使科学探究始于理性的假设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是“授人以渔”
关于提高医用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鱼”不如“渔” “渔”不如“欲”
表演实践课如何“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