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益明 郑银意 甄浩林
(恩平市人民医院五官科 江门 529400)
慢性鼻炎鼻窦炎是耳鼻喉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随着生活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该病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伴有头晕头痛、鼻塞、嗅觉障碍等症状,且病情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均造成了严重影响[1~2]。近年来,手术已经成为治疗慢性鼻炎鼻窦炎的首选方案,但传统手术方法对鼻腔内生理结构造成的破坏大,且术后并发症多,容易反复发作。鼻内窥镜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既可以彻底清除病灶,又可以降低对机体造成的创伤,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本研究将择期于我院手术的120例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进一步评价鼻内窥镜手术的治疗效果。
以我院于2011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120例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纳入标准[3~4]:(1)综合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表现,明确诊断为慢性鼻炎鼻窦炎;(2)所有患者均无手术或麻醉禁忌症;(3)患者自愿参与此次研究;(4)随机分组的研究方法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排除标准[5]:(1)合并心肺、肝肾功能障碍;(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3)合并精神障碍或有精神疾病史;(4)治疗依从性差。
观察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6~57岁,平均(35.46±2.21)岁;病程4个月~7年,平均(3.23±1.05)年。对照组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17~58岁,平均(35.51±2.27)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3.26±1.07)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两组有可比性。
传统筛窦开放术(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后对鼻腔黏膜进行表面麻醉,于尖牙嵴至第二尖牙部位做2.5cm手术切口,将骨膜和周围软组织剥离开,充分暴露颌窦前壁,用圆凿凿开,开放窦腔,对窦内病变性质进行观察。将前组及后组筛窦小房咬除,并对腔内病变组织彻底清除。充分止血,建立边缘光滑锥形骨性空腔,缝合手术切口。术后给予3~5d抗生素,预防感染。
鼻内窥镜手术(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后给予患者局部麻醉,使用Wolf鼻内镜系统,对鼻窦组织进行常规扫描,分别扫描冠状位和轴位,以确定鼻窦的病变范围。根据病变程度,确定窦筛和钩突的切除范围。在鼻内镜的辅助下,用切吸器将鼻腔的息肉组织吸切,随后将钩突切除,打开筛泡,开放病变鼻窦的窦口,并对鼻腔内的病变组织进行清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鼻中隔偏曲矫正、下鼻甲下缘部分切除,术后用膨胀海绵填塞鼻腔,并于术后24~48h取出。术后给予3~5d抗生素,预防感染。
疗效判定标准[6~8]: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均消失,嗅觉恢复正常,鼻内窥镜检查显示无脓性分泌物;有效:患者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嗅觉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经鼻内窥镜检查仍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变化,甚至病症出现加重趋势,鼻内窥镜检查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计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观察指标:评估两种手术方案的安全性计算方法为创口疼痛发生率、创口出血发生率、创口感染率。
分析处理数据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数指标表示为例数/百分率,检验方法为χ2;计量指标表示为均数±标准差,检验方法为t。若P<0.05,则表示有显著差异。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见表1。
表1 比较治疗有效率[n(%)]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见表2。
表2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慢性鼻炎鼻窦炎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鼻塞、嗅觉障碍、鼻内脓性分泌物,会导致患者的嗅觉功能下降,若不及时治疗任由病情发展,则会并发严重疾病,同时也会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9]。目前,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炎鼻窦炎的常用方法,然而选择何种手术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究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炎鼻窦炎的疗效,研究过程中与传统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对照,经研究发现,相比于传统手术,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充分体现了此种手术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传统手术可以清除鼻腔内的病变组织,使窦腔内壁与鼻腔相通,但此种手术方法的创伤性较大,很难保护窦腔-鼻腔的生理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鼻内窥镜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有鼻内窥镜的辅助,手术视野更加清晰,可以准确判定病变部位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尽可能降低对原有鼻窦正常黏膜和组织结构的损伤,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治疗效果,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0]。
综上所述,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炎鼻窦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术后并发症少,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可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