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开窗胸腔血管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

2020-08-05 00:49陈白浪王赞鑫庄贤勉李刚魏民新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内漏锚定开窗

陈白浪 王赞鑫 庄贤勉 李刚 魏民新

300070 天津医科大学(陈白浪);518057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心血管外科(王赞鑫、庄贤勉、李刚、魏民新)

常规开胸修复主动脉弓部疾病常常伴随着高死亡率(6%~20%)和卒中率(12%)[1]。胸腔血管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预后良好。分支支架[2-3]、“烟囱”技术[4]对胸主动脉病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但是,更简单的解决方案是使用有孔的内移植物。其中,一个有孔的设备,而非分支支架,是更简单、微创的治疗方式。预开窗技术(preprocedural fenestraton,PF)通过事先测量好三分支数据,近年来用于保留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或锚定区不足的患者。本研究通过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心血管外科对51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采用PF-TEVAR技术进行治疗,并总结了其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深圳逸仙心血管医院心血管外科采用PF-TEVAR 技术治疗的胸主动脉病变患者。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主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2)伴有不良近端锚定区,包括病变第一破口或血肿距离LSA较近或累及LSA,病变距LSA开口距离<15 mm患者;(3)夹层破口虽距离LSA开口>15 mm,夹层逆撕累及LSA开口远端,锚定区管壁结构不健康;(4)三分支型弓需向LSA近端延展稳定锚定区患者。

排除标准:(1)除外由Stanford A型治疗后转为Stanford B型的患者;(2)锚定区充分且健康,支架不影响LSA开口的Stanford B型患者;(3)排除于外院进行TEVAR术,因并发症来我院行TEVAR的患者。

1.3 体外开窗支架制备

术前CTA重建主动脉弓,应用软件确定近端破口位置,LSA、左颈总动脉(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LCCA)间距、位置以及LSA直径和主动脉直径,根据术前CT测量结果拟定移植物开窗方案(表1)。主体覆膜支架直径选择一般大于CTA测量值的10%~15%。按测量结果标记开窗位置,并用小刀破膜。开窗部位标记采用抓捕器头端或导丝头端,通过CV6缝线环绕开窗窗孔缝合在覆膜上。

表1 患者CTA重建测量结果

1.4 手术方法

常规平卧消毒铺巾,于股动脉穿刺,穿入6F股鞘,置入导丝、猪尾金标导管;分别行髂动脉造影,腹主动脉造影。如果需要导航导丝定位,经左侧肱动脉穿刺置入6F桡动脉鞘,置入2.6 m超滑导丝,股动脉送入抓捕器,牵引导丝进入股动脉,建立轨道待用;造影明确夹层破口位置及大小,真假腔的解剖关系(图1A)。结合CTA相关参数,选用覆膜支架,根据病人情况行开槽、开窗(图1B),标记定位点;经股动脉置入超硬导丝,送入覆膜支架输送装置,控制收缩压至100 mmHg左右,根据定位标记,释放主动脉支架;再次主动脉造影,观察支架有无移位、内漏,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通畅情况(图1C);用闭合器闭合股动脉穿刺口,穿刺部位压迫10 min后加压包扎。

A:术前造影见撕裂夹层靠近左锁骨下动脉;B:术前左锁骨下动脉开窗;C:术后见开窗支架植入术后示真腔扩大,三分支通畅

1.5 随访

主要通过门诊和电话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是否死亡、死亡原因、并发症、症状、双上肢血压、复查CTA造影情况、是否再入院治疗及治疗方式等。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纳入患者51例,年龄27~82岁,平均年龄(52.0±13.7)岁;其中,男性46例,女性5例。患者既往多合并高血压、吸烟和饮酒,初始症状主要为胸背痛(表2)。

表2 51例患者临床病史资料[例(%)]

2.2 病变情况

所有患者均行LSA单开槽或开窗。开窗病人14例(27.5%),开槽37例(72.5%)。其中B型夹层37例(72.5%),假性动脉瘤2例(3.9%),主动脉破裂3例(8.1%),穿透性溃疡9例(17.6%)。44例(86.3%)病变位于LSA开口远侧或小弯侧,7例(13.7%)病变累及LSA开口。29例(56.9%)病变或破口位于小弯侧,22例(43.1%)位于大弯侧。

2.3 围术期结果

本研究51例患者中,总技术成功率为98.0%(50/51),窗口对位良好。手术对位失败1例,因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靠后壁,窗口未对位准确,术中封堵LSA开口。术前因血栓压迫,管壁增厚,LSA狭窄3例,术中显影通畅。1例患者拔管后24 h突发心脏骤停,50 min复苏,大面积脑梗,超声证实胸腹腔无积液,升主动脉无夹层,心脏正常,胸片示支架位置良好,无血肿影,家属放弃治疗。

术中出现内漏患者6例,占11.8%(6/51),其中位于大弯侧4(4/22)例,小弯侧2(2/29)例,均未出现技术相关并发症。1例患者术中支架远端未封堵完全,远端再次植入Medronic支架后,渗漏消失;3例近端I型内漏患者中,其中1例患者内漏较大,LSA水平内漏,予微创支架远端延长远端限制区,Medronic支架平LSA极端开口释放,内漏明显减少,LSA显影;另2例内漏较少,术中未予处理;2例膜漏患者内漏较少,未处理。

2.4 随访

随访45例(88.2%),随访时间1~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9±4.9)个月。复查随访术中内漏患者,5例随访期间行CTA检查未再发内漏,1例术中近端Ⅰ型内漏较少患者,随访6月期间,出现内漏加重,后行封堵器封堵内漏消失。术中补加支架封堵内漏的患者术后随访CTA发现LSA近端闭塞,患者偶有左上肢麻木不适,不影响生活。术中封堵LSA患者,术后随访CTA提示LSA近端闭塞,患者出现左上肢力量较右上肢稍弱。另有3位术前LSA轻度狭窄患者,术后随访未见狭窄进展,患者无特殊不适。其中因支架远端残余夹层破口或真腔狭小3例,再次行TEVAR术,接微创支架。随访期间1例患者出院后1月复查CTA提示升主动脉小血肿,1周后突发死亡,死因不明。随访期间病人均未出现胸闷、胸背部疼痛不适症状。所有患者药物控制下血压控制良好,双上肢血压相差不大(≤20 mmHg)。主动脉覆膜支架覆盖区假腔血栓化良好。

3 讨论

TEVAR是治疗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方法。欧美指南均推荐TEVAR作为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存在部分患者无法实行常规的TEVAR手术,TEVAR术中支架移植物需覆盖LSA,使得术后左上肢缺血、左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椎动脉型脑缺血、截瘫的风险明显增加,且丧失左椎动脉代偿的潜力,增加远期卒中的发生率[5]。而对LSA进行血运重建,能够很好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

目前重建LSA的方法较多,对于累及LSA病变,微创技术包括烟囱技术、分支支架技术、开窗技术等,不同技术有不同优缺点。烟囱技术手术难度大,存在问题较多,人工血管内支架与烟囱支架之间由于存在缝隙,导致Ⅰ型内漏发生率较高,影响远期效果。为减少内漏的发生,分支支架得到应用[7-8]。但此技术存在一定局限性,手术操作有一定难度,需一定的学习时间熟悉器械操作,术前需临时定制支架不适合急诊患者,目前该技术主要适合累及Z2区病变患者。PF技术可以利用现成的商品化支架,根据需要随时在术前进行改良,无额外费用。技术难度较单分支支架简单,本组患者以Z3区为主,应用简单技术,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国外作者在PF方面先于国内做了很多尝试。日本一项2010—2011年接受PF治疗的383例大型病例研究显示,初期临床成功率为95.8%,30 d死亡率为1.6%,脑梗死发生率为1.8%,截瘫率为0.8%。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为67%,97%无动脉瘤相关死亡,83.5%无须二次干预,85%无动脉瘤扩张,分支血管总体通畅率达97%[9]。国内目前对于PF的疗效报道较少,戴向晨等[10]应用PF治疗B型夹层7例,随访4~9个月,随访期7例患者无死亡,无支架近端内漏,夹层假腔均血栓化,无LSA支架闭塞,近期效果良好。本研究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7.4%,围手术期发生内漏2例,脑梗死发生率2.5%,术后出院不明原因死亡1例,术后因左下肢血栓截肢1例,上肢麻木3例,随访期间麻木症状逐渐好转,均不影响生活,94.9%患者无需二次干预远端残留夹层,随访期间无动脉瘤扩张,分支血管总体通畅率达94.9%。与其他研究者数据接近,随访时间较短原因,部分数据更有优势。

然而,预开窗技术也存在一些缺陷,包括:(1)需保证体外窗孔和体内分支动脉开口切实对合。要求术前严格的测量、术中熟练精密的操作技术作为保障。(2)开窗技术适用于无动脉腔扩张的夹层及短锚定区动脉瘤,但不适宜于分支血管开口在动脉瘤壁的患者[11]。(3)不仅如此,作为腔内修复的一种延伸,也会产生腔内修复的一些潜在并发症,在TEVAR中,没有先前血运重建的LSA闭塞和主动脉弓内血管内操作导致的栓塞是中风的主要原因[12]。(4)TEVAR也有截瘫风险[13],有文献报道TEVAR治疗胸主动脉疾病后截瘫发生率约2.8%~5.0%[14]。(5)由于支架与主动脉壁贴壁不牢靠,主动脉扩张等原因,术后内漏发生率也较高,有文献报道,内漏发生率约为10%~20%,内漏作为主动脉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它的存在与持续的破裂风险相关[15]。预开窗技术由于避免了LSA的封闭,增加了近端锚定区,操作时间短等优势,减少了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病例手术成功率98.0%,1例患者术中对位不准确完全封闭LSA,术中造影提示LSA血流通畅,故未予特殊处理,失败原因考虑与LSA解剖位置或早期学习曲线有关,术前对主动脉弓部准确测量,术中准确定位、小心释放能有效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术中“Ⅰ型”内漏4例,其中2例内漏较多,补加支架后封堵漏口,随访期间未再出现内漏,2例Ⅳ型漏未予处理,术后随访内漏消失,1例Ⅰ型少量内漏患者,随访期间出现内漏加重,患者无特殊不适,行封堵器封堵,提示内漏病人复查随访重要性。主动脉夹层破口位于弓部拐点附近,普通支架由于曲率关系易贴壁不牢,或LSA与LCCA距离较短使锚定区不足,容易出现“Ⅰ型”内漏。保证锚定区的充足,支架适当大于主动脉直径10%~15%,必要时分支支架(Castor)的采用可有效预防“Ⅰ型”内漏的发生。对于少量Ⅳ型内漏,随访患者血栓化良好,无须特别处理。本组患者中,总共出现6例内漏患者,其中4例出现在大弯侧(4/22,18.2%),2例出现在小弯侧(2/29,6.9%)。考虑大弯侧曲率较大,支架不易贴壁牢固有关。因此我们认为该技术对于病变位于小弯侧的患者,效果更好。本例患者术中完全封堵LSA患者1例,术后出现左上肢力量稍弱。1例术中因近端内漏补加支架患者,随访期间发现LSA闭塞,出现左上肢稍麻木不适。术前LSA不同程度狭窄3例,术后随访均无特殊不适。因此,LSA的血流保护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术中尽量避免LSA的完全封闭。

本研究利用预开窗TEVAR技术保留LSA,治疗具有不良锚定区患者,得到了较好的近期效果。在本研究中,围术期及随访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均未出现截瘫、脊髓缺血症状,但还需长期的随访结果及大量病例数据资料,来证实此技术的长期效果。

利益冲突:无

猜你喜欢
内漏锚定开窗
锚定“四个一流”监督护航高校发展
一种门座起重机回转自动锚定装置
管道封堵机器人锚定装置设计与分析
锚定转型目标 奋力争先进位——“两会”上的农谷声音
生火取暖要开窗
初秋入睡前关好窗
农用柴油机喷油泵内漏故障的成因与排除
拖拉机液压油泵内漏原因剖析与预防措施
冬天不开窗闷出一身病
清晨别急着开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