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柳才 福建省建瓯市小桥畜牧兽医站 福建建瓯 353100
猪回肠炎又名猪增生性肠炎,是由厌氧菌细胞内劳森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猪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回肠炎和结肠隐窝未成熟的肠细胞发生腺瘤样增生为特征[1]。该菌属革兰氏阴性菌。猪患病后,生长速度缓慢,猪群生长均匀度变差,有的会引起死亡。近年来,猪场中回肠炎病例逐年上升,由于该病会引发患猪死亡、僵猪、淘汰、饲料转化率低等,因而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福建省建瓯市小桥某猪场存栏白种菜猪960头,体重 100~110 kg。2018年9月20日起,发现在3个栏舍内各有2头猪发病。患猪饮水次数增加,腹泻,粪便带有红色或黄色黏液,部分患猪粪便带有未消化的玉米渣。从发现猪群异常到第5 d出现患猪死亡,持续到第12 d,全群猪接近30%发病,累计死亡4头。畜主对患猪使用了止泻药及厂家不明的苦参注射液,有一定效果,但出现反复。
该猪场占地1 800 m2,60个栏,每栏舍面积20 m2,平均存栏16头猪,猪群密度在正常范围内(1.2~1.5 m2/头)。 驱赶猪群,整体精神状态正常,未发现异常反应,采食也基本正常。静观猪群,发现在半漏缝猪舍地面上有带血液或黄色黏液及玉米渣样稀粪附着,血腥臭味重。测量患猪体温为40~40.3℃,稽留热,持续发热4~5 d后出现死亡,已死亡4头。发病后第15 d,部分患猪表现为消瘦、贫血、腹部膨大。
病死猪消瘦、皮肤苍白、腹部膨大。剖检可见回肠末端肠壁增厚,呈胶皮管样。切开回肠,见肠腔狭窄,肠黏膜呈不规则脑回样病变。肠腔内有由血块组成的内容物。回肠末端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增厚,有出血点。脾脏颜色偏暗。其他脏器未见异常。
根据患猪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初步诊断为猪回肠炎。
5.1 隔离 对猪群逐头检查,将患猪、可疑患猪和假定健康猪分群隔离饲养。
5.2 加强饲养管理 该病多为条件性疾病,因此,在日常管理中要保持猪舍适当的温度、湿度和良好的通风及减少不良因素刺激,如定期清除猪舍垫料、粪便,并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猪舍环境卫生,消除传染源,可以提高猪群抵抗力。
5.3 消毒 对猪舍及生产用具用碘类消毒液或季铵盐类消毒剂进行全面彻底交叉消毒,1次/2 d,连用3次,以后每7 d消毒1次(消毒药交替使用)。
5.4 药物防治 每吨饲料添加10%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1 kg和5%酒石酸泰万菌素预混剂1.5 kg(均为武汉回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对患猪、可疑患猪连用14 d,对假定健康猪连用7 d。
按上述方法处理后,猪群逐渐恢复健康。
6.1 严把猪苗关 不从情况不明的猪场进猪苗。据了解,附近猪场也有从同一个种猪场购买猪苗,相近日龄段猪群也发生类似疾病,说明该病的发生可能与猪苗带菌有关。
6.2 加强饲养管理 猪回肠炎属条件性疾病,日常加强饲养管理可防止该病的发生。
6.3 鉴别诊断 猪回肠炎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不易,根据剖检回肠、结肠前段及盲肠黏膜有脑回样增厚、坏死、出血等可做出初步判断。为了对患猪类似症状展开鉴别性诊断,参考相关资料[1-5],建立了猪回肠炎与相关疫病的鉴别诊断表(详见表1),可借助鉴别诊断表尽快诊断,以减少养殖户损失。
表1 猪回肠炎与相关疫病的鉴别诊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