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三位一体”朗读体系开发策略

2020-08-05 10:29
关键词:雨点儿三位一体文本

李 芹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茅盾实验小学)

2016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阳《躬耕》杂志社编辑廖华歌女士在会议上忧心忡忡地说 :“中国是全世界人均读书量最少的国家之一。”不得不承认,中国已经面临着图书阅读量不足的危机,更陷入了朗读的危机。语文课上,学生将课文读得拖沓、无力,或者尖声尖气,语气和感情很不自然,众多一线语文老师意识到了朗读教学中存在着各种问题,但苦于找不到有效的办法。

一、朗读教学问题重重之根源分析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语文老师并不是不教学生朗读,甚至有不少老师在朗读教学上花了不少精力和时间,但效果仍旧不够理想。为此,笔者通过观察不同地区、不同老师的语文课堂,以及对自己朗读教学的反思,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基于教师本身的考虑

俗话说:“教师只有装满手中的桶,才能更好地浇灌每一位学生。”因此,要想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得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前提条件便是教师自身在朗读方面有一定的研究,有丰富的经验。然而,大部分语文老师的朗读水平并不理想,平时也没有朗读方面的积累,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凭借自己印象中的理解开展教学,再以自己的审美独断学生的朗读成效,很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的朗读水平自然很难得到提升。

(二)基于朗读教学与生活脱节的考虑

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界定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即语文教学最大的目标不在于教会学生认识多少字,会写如何优美的文章,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价值。然而,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校外生活往往是脱节的,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因此,课堂上的学习所得很难在课后得到巩固和运用,尽管学生在课堂上读得很卖力,但是下课后没有用武之地,所习得的朗读技巧自然会被遗忘。

(三)基于朗读难度的分析

朗读就是把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常见的阅读方式之一。它看似寻常,似乎只要认识字,就能进行朗读。其实不然,认识字词是基础,接下来是要把句子读通顺,进而读出情感,让出口的语言有温度、有深度,从而感染聆听的人群,这才是朗读的最终目的。只是要达到这样的朗读境界有较大的难度,尤其对于小学低段学生而言,对文本中的情感很难产生共鸣,也就不容易读得精彩。

二、建立“三位一体”朗读体系的策略

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设置了老师教读、学生自读的阅读教学内容,还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堂教学,从三个方面训练、巩固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即“三位一体”阅读体系。朗读对小学低段学生而言是最重要的阅读形式,是急需实现的语文教学目标,因此“三位一体”朗读体系的研究不但是基于对“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认识、分析,更是对众多一线专家朗读教学研究的学习、借鉴和拓展。

(一)整理“三位一体”朗读体系的文本资源

1.对教材文本进行分类整理

以最新出版的部编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低段选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骤增传承经典的古诗词

部编版新教材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语文教材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古诗体裁也比以往更加丰富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新教材对传统经典诗词的重视,为低段语文教学长期忽视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敲响了警钟。

(2)精选文质兼美的散文

新教材的编排依据时令的变化,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学习课文《秋天》:“天气凉了,秋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啊!秋天来了!”课文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让学生从文本中加深对秋天这个时节的了解。同时文本以“落叶”和“大雁”为切入口,丰富了学生对秋天的具体印象。朗读这样文质兼美的散文,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深化对景物的情感。

(3)喜用朗朗上口的儿歌

新教材将识字教学放在了拼音教学之前,且在始业教育就呈现了一首较长的儿歌《上学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对于刚刚上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这首儿歌并不算简短,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将其顺利背诵下来。这是因为低段学生尽管识字量不多,但对于朗朗上口的儿歌、对韵歌更容易背诵。低段学生还能够借助图片和课外听过的故事,以及后来所学的拼音,熟练朗读或背诵有趣的儿童故事,如《乌鸦喝水》《雪地里的小画家》等。

2.对教材文本进行补充拓展

(1)参考各类晨读本,分类古诗、儿歌

为我们所熟悉的适合低段学生晨读的资料可谓五花八门,如《日有所诵》《小古文一百篇》《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小学语文课外读本》等。尽管书目各不相同,但文本内容都偏向于简短的古诗词和朗朗上口的儿歌或儿童诗。

虽然很多晨读资料只是以主题的形式分成了几个单元,但各篇诗歌在内容或格式上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很好地将前后所学进行联系、迁移,晨读效果并不理想。

笔者认为古诗的分类可以依照节气或者具体意象,如秋天时学习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并且将描写秋天的古诗词以“花”“山”“情”“节气”等为依据,分为四类诗歌,每个星期晨读其中一类,一个月下来,学生不仅学习了有关秋天的古诗词,还因为诗词中具体的意象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也方便学生们记忆、背诵。

另外,儿歌也可以根据具体意象进行分类,如《小兔乖乖》《两只老虎》这两首儿歌都以动物为主人公,当然也能以地点、时间或格式的特点为依据进行分类整理。

(2)新旧教材比对,增添优美散文

温儒敏教授坦言:“新版部编本语文教材,主治读书少。”为了弥补以往教材不能有效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新教材将课外阅读内容放进了课堂,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教学环节,目的是保证学生的阅读量。这样的做法正好和陶行知先生所坚持的“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一拍即合。的确,教材中的文本只是给老师和学生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因为教材容量有限,不能列举所有优秀文本,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比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语文教材,挑选符合教材编写理念的散文,在课内外安排好时间段,让学生进行朗读学习。

(3)尊重学生兴趣,挑选有趣故事

低段学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读故事书,教材中所选的几个儿童故事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故事的朗读热情,因此,要以访问、调查形式了解学生对哪些故事感兴趣,然后将他们感兴趣的故事分类整理,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朗读学习。

3.依据文本类型划分朗读时间段

(1)晨读读诗词、儿歌

合理的晨读时间是十至二十分钟,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如果让学生朗读一则故事,读完两遍差不多晨读就结束了,学生只是对故事内容知道了个大概,并不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的大致情节,晨读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晨读内容建议采用简短的古诗词、儿童诗或者朗朗上口的儿歌。晨读期间,不仅要引导学生读准、读通,最好能够熟练背诵,实现朗读更高层次的价值。

(2)课堂热身读古诗

上课铃声响起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地耐心等候老师的到来,而一部分学生可能连准备工作都还没有完成,手忙脚乱地找语文书。这时,老师即使已经在场也不能立即开始新课的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上课铃响过后,请课代表到讲台领读一首古诗,既复习了已经学过的内容,丰富了朗读积累,又给了学生从下课到上课的适应时间。

(3)课间游戏读句子

小学低段不乏喜欢看书的孩子,捧着课外书爱不释手地翻着,但多是默读、跳读,不出声音的读自然不能帮助学生提升朗读水平。因此,为了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朗读技巧,课间可以开设和朗读有关的小游戏,比如在班级放置一个朗读箱,里面是一张张字条,字条上写着一句或两句较为简短、优美的句子,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经典散文的节选,还可以是父母、老师、同学们说的一句有意义的话。鼓励学生在课间参与“小小朗读家”游戏,挑选一张字条,读给尽可能多的老师和同学听,然后由学生每天评出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得票最多的为当日的“小小朗读家”,授予“小小朗读家”证书奖励。

(4)校外自读读故事

低年级学生放学后一般没有书面的作业,而校外空余时间又比较充足,因此需引导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养成朗读故事的习惯。学期初把根据故事内容分类搜集的一个个故事整理成一本集子,随后的每周从集子中挑选一则故事,作为学生的回家作业,要求每天朗读并能在周末熟练地将故事内容讲给家长听,在讲述过程中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当增添或删改,并配上肢体动作,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既提升学生的口头讲述能力,又实现了朗读更高层面的价值。

(二)建立“三位一体”朗读体系的训练模式

1.课堂教读

(1)教读词语

①要求分层,逐步提升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认为读好课文的关键就是先读好词语,读词语时不可扯开嗓门儿大喊,也不能拖拖拉拉,要干净、利落。因此,教读词语的基本要求是读得干净利落,不拖沓,不扯调。

另外,当学生能将词语读清楚后,教师要教孩子读出词语的味道。比如“小狗”“小猫”“小鸟”这三个词语都是一个“小”字再加一种动物名称,也许“小狗”未必小,“小猫”已经是老猫了,因此“小”字的添加代表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朗读时要读出喜欢和爱护的味道。

词语的认识是为了提升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教读词语的第三层要求,便是要求学生将词语放到句子中,在说句中保持朗读的味道。

②丰富形式,丰满质量

除了老师教学生跟读,在实际的语文课堂还可以开发更多有趣、有效的教读方式。第一,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跟读。学生往往对陌生的声音和事物感到好奇,能集中精力聆听并跟读。另外,视频的画面能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铺垫。其次,还可以请学生当小老师示范,其他同学跟读。这样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满足成就感,另外模仿同伴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比模仿老师要简单,教读效果或许会胜过老师教读。当然,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学情,所开发的方式必须接近游戏形式,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跟读兴趣。

(2)教读句子

①一丝不苟:每个字词都要读准

因为课前没有做足够的功课,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教读句子时,会突然顿住,思考一会儿后,认为大概是这样的读音,就随随便便给生字安了个读音,再让学生跟读一遍。一年级的课文中虽不至于有很难的生字,但课堂上不是只读语文书,还应该开发一系列相应的课外阅读内容。老师在教读之前,一定要认真研读,避免出现上述尴尬情况,甚至每一个字的发音都要清清楚楚,从而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朗读习惯。

②角色扮演:读出逼真的语气

一年级的课文偏重于童话色彩,主人公多半是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或者是可爱的小动物。以课文《四季》为例,以尖尖的草芽、圆圆的荷叶、弯弯的谷穗、顽皮的雪人等不同事物的口吻告诉学生春、夏、秋、冬的季节特点。教读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邀请学生和自己合作朗读,分别扮演草芽、荷叶、谷穗、雪人,并配上动作和表情,读出人物当时的语气。

一年级的学生富有童真,老师只要创设合理的情境,孩子们很快就能入境入情,努力模仿人物的口吻进行朗读。

(3)教读情感

文本中有些句子虽没有丰富精彩的人物对话,也没有优美词语的穿插,却也别有意味。部编版义务教育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第八篇课文《雨点儿》,两颗雨点儿在半空中相遇,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去哪里,小雨点儿说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小雨点儿问大雨点儿要去哪里,大雨点儿说:“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教读这一句时,学生起初会好奇大雨点儿为什么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引导,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这句话:正因为那个地方没有花没有草,才更需要大雨点儿;尽管那个地方没有花没有草,一点儿也不漂亮,但大雨点儿相信自己去了以后那里肯定会变得无比美丽。至此,学生朗读就会带上对大雨点儿的佩服之情。

2.课内自读

(1)在不足中明确朗读教学重难点

导入课题后,不少语文老师都会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环节,这个环节看似平常,实则必不可少。然而,很多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以后就直接进入了下一环节的教学,并没有检验学生自读的效果。自由朗读后要请几位学生进行独立朗读,因为学生对文本还不熟悉,很有可能读得不理想,甚至读错字词。这些读得不好或者读错的地方就是教师应该把握的教学重难点,要在后续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

(2)在示范中提升学生的朗读自信

学生对文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建议教师再安排一次独立朗读,这时候学生一般不会出现读错的情况,甚至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文本背后的深刻情感。这样的示范朗读既给其他学生树立了客观的学习模板,更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习自信。

3.课外自读

(1)课间游戏读出快乐

低段的孩子正处在爱玩、爱动的成长阶段,因此课间活动的设计既要符合他们爱玩、爱动的天性,又要让他们玩出名堂。除了前文提到的“阅读箱”,还可以在教室开辟“朗读角”,专门供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其中一位学生在“朗读角”练习,其余学生可以在旁边聆听,并给出评价。

另外,还可以在班里开设“寻找最美声音”的活动,每天请一位学生负责寻找课间最动听的声音,并用录音笔将他认为好听的朗读录下来,向“寻找最美声音”的评委们推荐、确定当日最美声音,最后把音频通过微信推送到班级微信群,进行表彰和鼓励。

(2)朗读存折读出习惯

朗读存折的使用是为了保证学生在家时的朗读数量和质量。学生每天在校外的朗读情况可以如实记录到朗读存折上,其中存款时间就是朗读时间;存款名称即朗读的书目;存款数量和朗读的页数有关,一页一元,不到一页计为0元;每次存款都要有证明人签名,以确保存款的真实性;特别说明由存款证明人填写,可以给存款人提出朗读建议,也可以是鼓励和批评。每周对朗读存折上的金额进行计算,评选出该周课外自读最积极的前五名同学,奖励朗读金币,朗读金币可以在班级里购买需要的学习用品或换取当班干部的机会等,当然也可以存入班级银行,需要的时候再领取。在朗读存折的激励下,希望学生能主动养成课外自读的好习惯,把朗读视为自己生活的一种常态。

( )的朗读存折存款时间 存款名称存款数量存款证明人特别说明年 月 日时 分- 时 分《 》《 》元元年 月 日时 分- 时 分《 》《 》元元年 月 日时 分- 时 分《 》《 》元元年 月 日时 分- 时 分《 》《 》元元年 月 日时 分- 时 分《 》《 》元元年 月 日时 分- 时 分《 》《 》元元年 月 日时 分- 时 分《 》《 》元元

(三)优化“三位一体”朗读体系的后援保障

1.微信:布置和验收朗读作业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高科技产品在教育、教学上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其中运用最多的当属微信。可以申请一个班级公众号,每天通过微信推送在校“小小朗诵家”和“寻找最美声音”的最新动向,并布置当天的朗读作业。同时,建议家长将孩子的朗读通过微信语音发送到班级微信群,然后接受群里其他同学和家长的评价,当天通过投票形式选出最受欢迎的3段朗读语音,每周末将一周的投票结果整理出来,评选出5位“朗读高手”,并在微信群中进行表彰和奖励。

2.视频:记录和保存活动过程

当学生在朗读方面有所积累后需要为其开辟展示的舞台,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劲头。为此,可以在全校范围开展以朗读为主题或与之相关的专项活动,给予学生展示朗读能力的平台,并将活动拍成视频。视频不仅是为了留存活动过程,更是为了在日后的课堂上和同学分享当时过程中的感受,提升学生对朗读的情感,并针对某位同学的朗读表演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总结成功经验,进一步提升朗读水平和鉴赏能力。

朗读教学是低段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中之重,而不少语文老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将朗读教学一带而过,所以学生读不好,不敢读,甚至导致了朗读难教、教不好的错误理解。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务必要将朗读教学当作一件大事来对待,每课必读,课后还读;时刻传授朗读技巧,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建立并落实科学的朗读体系。久而久之,学生的朗读水平自然就会得到较大的提升,也会喜欢上朗读。

猜你喜欢
雨点儿三位一体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雨点儿从天空跑来
“雨点儿”的功劳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雨点儿
雨点儿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