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楚楚
(浙江省金华市婺江区蒋堂镇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绝不能脱离英语语言交流的环境,学生只有在情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才能真正地掌握语言。
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作为一个庞大的教学资源库,蕴含着各类话题鲜明的交际情境,其语言真实流畅、贴近生活。但教材的每个单元情境只能依托于单个或多个插图,呈现出的是片段化的情境。教师如果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观察与研究,教材的图片素材就难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本文通过深入挖掘人教版小学英语各册教材中的图片素材,整理归纳情境主题,串联、补充教材情境,优化课堂情境,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
教材中每一课的情境往往是一个独立的情境片段,但如果教师能深入研究分析教材,就可以发现教材的情境之间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教师可以将这些情境进行归纳、对接,为原本独立分割的情境,增添情境背景,使得情境更加合理完整。
教材的每一个单元基本是围绕相同主题展开的,整个单元本身就是一个情境。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首先应深入解读文本,在单元整体情境中寻找线索,充分利用教材素材,补充情境背景,创设连贯合理的情境。
教材的单元主情境图和课文插图往往是一个连贯、完整的大情境,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呈现不同课时的语言内容。因此,教师可将学习置于单元主情境大背景下,运用蕴含大量背景信息的单元主情境图作为前置情境,为文本的主情境做铺垫。
例如,四年级下册Unit 3 Weather中的Read and write一课的主要内容是John的爸爸寄给John的一张明信片,介绍了悉尼的天气情况(图1)。但为何John的爸爸会去悉尼却没有介绍,如果直接呈现文本,难免显得有些奇怪。通过观察本单元的主情境图(图2),教师可以发现John的爸爸这段时间正好在世界各地出差,而且目前刚好在悉尼,因此可以将这两者对接。
图1
图2
教师可以在本课的导入环节呈现主情境图中John的爸爸在世界各地出差以及和John、John的妈妈对话的图片,带领学生了解John的爸爸此时正在悉尼出差,因此他给John写了一张明信片这一背景,从而自然地引出本节读写课的文本和情境展开教学。
再如,五年级上册Unit 2 My Week中的Read and write的主要内容是Robin与Wu Yifan关于周五和周末活动的讨论(图3)。但本课的两张插图只呈现了Wu Yifan一周学习生活后的疲惫状态,未说明原因,缺乏情境的背景。而本单元主情境图(图4)呈现的恰好是Wu Yifan一周活动的图片,解释了为什么Wu Yifan会在周五如此疲惫,能与本课进行对接。
因此,在热身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呈现主情境图中Wu Yifan一周活动的图片,复习本单元的重点句型“What do you have on...? I have...”,让学生了解和感知Wu Yifan一周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从而得出Wu Yifan的一周是忙碌和疲劳的。通过呈现主情境中与本课对话相关的图片(图5),自然引出本课的图片和文本内容,顺畅展开读写课的学习。
图3
图4
图5
人教版教材中各册的话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部分单元之间的情境素材也互相关联而有交叉。教师可以通览八册教材,留意教材内容的编排,关注情境的细节,剪辑对接不同册的教材情境,增添情境背景,增强情境的合理性和完整性。
例如,四年级下册Unit 1 My School中的Let’s talk的情境为Mike因上交作业却不知道教师办公室在哪儿展开的对话(图6)。可是作为一名四年级的学生却不知教师办公室在何处,不免让人觉得奇怪,直接导入这一情境也显得非常突兀,因而这一对话情境就缺乏相应的背景。
通过全览教材我们发现,关于教室、办公室等学校建筑位置的话题在四年级上册Unit 1 My classroom中已出现过,且四年级上册Unit 1 My classroom的主情境图中,同学们正在讨论新的教室(图7)。因此,可以将这两个单元进行连接:新学期开始,学校换新颜,Mike和同学们搬进了新的教学楼进行学习,他们在讨论新教室的环境、打扫教室卫生。接着Mike去上交暑假作业,由此就产生了询问教师办公室位置的对话,自然导入新对话的学习。既解决了文本情境的突兀问题,又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图6
图7
人教版教材针对某一话题会在不同单元、不同册次中分散安排情境,情境之间有并列或递进等关系。根据教材的这一特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归纳整理相同话题情境的条件下,合理地串联情境,创设过渡情境,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完整流畅。
基于相同话题展开的情境,话题人物相同,主题相同,可以通过串联的方式,相互补充和丰富。
五年级上册 Unit 5 Dinner’s ready 中的 Let’s talk情境为Mike一家人享用晚餐(图8)。那么在教材中是否还存在相同人物、相同饮食话题的情境呢?通过阅读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教材,教师发现在三年级上册Unit 5 Let’s Eat中的Let’s talk是Mike和妈妈一同享用早餐的情境(图9),四年级下册Unit 3 Weather中的Let’s talk是Mike和妈妈在享用午餐时,Mike想要出门的情景(图10)。这三个情境的话题相同(均为三餐饮食),人物相同(以Mike和妈妈为主),且分别为早餐、午餐、晚餐,情境之间相互关联和延续,可以通过串联的方式理顺、丰富情境。
教师可以将这三个情境进行串联,让学生按照早餐、午餐、晚餐的顺序,通过三个小情境感受Mike这一美国家庭的饮食文化。教师在导入环节,展示早餐的情境图(图9)导入饮食主题,再通过午餐(图10)复习部分已学的食物词汇和句型“Can I...”,创设过渡情境,最后顺理成章地进入晚餐(图8),展开新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和对饮食文化感知的学习。
图8
图9
图10
人教版教材的人物丰富而鲜活,每一个人物各具特色、性格迥异,尤其在不同的情境中体现得更为显著。教师可以通过串联相同的人物情境,丰富人物特征,创设过渡情境。
例如,四年级上册Unit 2 My school bag中的Let's talk以Zhang Peng丢失书包后去学校失物招领处认领为主情境(图11)。而通过研究分析三年级下册Unit 4 Where is my car中的Let's talk的情境——Zhang Peng 找不到自己的铅笔盒,请John一起帮忙的情境(图12),教师可以发现这两者之间有所关联,均体现了Zhang Peng粗心大意的性格特征。
因此,教师可以串联这两个情境,在复习本单元相关的内容之后,增设Let’s try的过渡情境:What’s missing? A. Zhang Peng’s pencil. B. Zhang Peng’s pencil box.让学生们回想Zhang Peng粗心的性格,随后呈现本课Zhang Peng丢失书包的图片,从而进入本课的对话学习。这一过渡情境不仅可以成功导入Zhang Peng这一文本主人物,呈现相似话题,而且丰富了Zhang Peng的性格特征,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人物的距离。
图11
图12
一个完整的情境,不仅包括前置情境、过渡情境,还包括后置情境。故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也需要关注后置情境的创设,以此达到情境完整、教学过程流畅的目的。教师还可以通过挖掘教材情境话题,根据教学需要,拓展相应的后置情境。
例如,四年级上册Unit 4 My Home中的Let's learn呈现的是Amy的家以及Amy的父母关于其所在房间询问的情境(图13),主要学习家中主要房间的名称。同样,通过通览本册教材内容,可以发现在Recycle 2中,也有类似的情境,即John的家(图14)。
图13
图14
因此,教师可以在本课的拓展环节,从Amy’s home 自然过渡到 John’s home,让学生们对John’s home进行讨论,利用已学新词汇,进行情境对话,巩固已学新知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学生自己的家进行询问,真正地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类似情境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和信息交叉,可以通过挖掘和整合,创设后置情境。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Unit 2 What Time Is It?中的 Let’s learn(图 15)描绘的是John在学校的一日作息,五年级下册Unit 1 My Day 中的Let’s learn(图16)描绘的是Pedro一天的生活作息,两课描绘的内容都与时间作息有关,且情境的图片类似,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内容时,整理利用四年级下册的情境图,进行后置情境的创设。
图15
图16
教师可在拓展环节同时呈现Pedro和John的时间作息,并给John一天的活动标上具体的时间,创设John和Pedro互相讨论彼此作息的情境,让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扮演John和Pedro,互相询问一天的作息活动。在此情境中,学生不仅将新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提升了语用能力,而且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的作息时间,感受英语语言的文化魅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分析和挖掘利用能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如果只是直接运用单一的教材情境或自行设计零散的课外情境,难以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因此,为了优化小学英语情境教学,教师需要对教材图片素材进行深入分析与挖掘,整合教材各单元、各册的情境,合理归纳、串联、挖掘教材情境资源,增强教学情境的整体性、连贯性和丰富性,促进学生在生动、有趣、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