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满汉合璧墓道碑考释

2020-08-05 04:08张心雨
闽台文化研究 2020年2期

张心雨

(中国人民大学 清史研究所,北京 100872)

一、李光地墓道碑简介

康熙御制李光地墓道碑,位于福建省安溪县的金谷乡源口村,原有墓道亭,墓道碑下有石龟。据报道,20世纪60年代墓道亭被破坏,榨油作坊主人将石碑搬到作坊内当地板,以便搅拌油渣时使用。石碑正面未被破坏,但背面磨损严重,字迹模糊。该石碑现保存于湖头陇西李氏宗祠内,碑上部刻有双龙戏珠浮雕,中间是满汉文阴刻“敕建”二字(满文:hesei ilibuha)。碑文为满汉合璧,满文共十行,汉文共九行。碑文字体部分现被涂朱色漆覆盖保护,但碑文满文部分有多处字迹模糊以及误涂,或因施工者不通满文所致。碑文情尽乎辞,讲述李光地仕宦生涯的功绩,兼叙君臣友谊,证实了李光地与康熙皇帝笃厚感情。前人相关研究中,十分关注李光地人物形象,但学者们基于不同角度众说纷纭,褒贬不一。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序》谓,新出土材料相比传世文献,充当“增高五岳,助广百川”的作用,李光地碑铭既为出土史料,对助力相关问题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该碑证实了正史记载中李光地对于国家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时,也反映出清朝官方对其人物评价的价值取向。文章借助汉文部分内容,对满文部分进行转写还原,力求翻译的准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李光地御制碑满汉文对译的比较,结合史书记载,揭示出李光地一生的主要历史事迹。

二、御制碑满汉碑文内容

(一)御制碑汉文碑文内容

御制碑的汉文内容如下:

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谥文贞李光地碑文

国家承弼之任,仰参万几,必资宿望旧臣,俾以典领,其有左右宣力,朝夕论思,生则纪绩于旂常,殁则垂光于琬琰。凡以励庶官,贻来禩也。尔李光地夙成英敏,早践清华。适当盘错之时,特挺冰霜之节,初奏书于殿陛,克矢孤忠,继赞画于军麾,备彰胜算。功成戡定,赏懋官阶。入长中禁之词臣,出贰夏官之邦政。总文柄者二载,秉节旄者七年,岁月滋深,委寄逾重。凡兹敡历,各著贤劳,擢登喉舌之司,简在均衡之地,居心翼翼,期素履之不渝,奉职孜孜,务远猷之入告。至于专勤好学,博洽多闻,徧窥秘府之珍函,详究遗经之奥旨。朕久翫羲文之易,独穷理数之原,惟尔虚衷。随时请益,每共研寻终始,辨析精微,尝累日而未休。恒他人所莫解,君臣之契,特有深焉。顾以齿发之衰,屡有林泉之请。朕眷兹元老,念属高年,故在告动经旬时,而赐札必加慰勉。讵投簪之甫允,忽易箦之遽闻,深用尽伤,弥怀轸卹。迺命内府赉金,以旌其廉,皇子执奠,以异其礼。遣大臣以经纪,锡嘉谥曰文贞。聿昭稽古之至荣,爰贲饰终之旷典。呜呼!九京不作,思旧德以如存;八尺将封,沛殊恩于罔替。延兹永世,视此丰碑。

康熙御制李光地墓道碑

(二)满文碑文转写与对译

现存御制碑满文部分保存完好,但后人在保护时,将满文描红,其中误涂之处甚多,增加了识别的困难。文章参照汉文部分,对御制碑的满文部分进行识读,在此将部分满文拉丁转写以及对译附录如下:

三、碑文所见李光地史事考述

通过上述碑文的满汉文对译可知,碑文的满汉文记载大意吻合,但具体记事并不完全相同。御制碑汉文部分讲究辞藻,行文晦涩,识读起来有一定难度,并且记事准确程度不及满文。相比之下,满文直白易懂,更明确地叙述了李光地一生的主要履历和政绩。因此,必须将满汉文参照阅读,才能有助于理解碑文的本意。

碑文开头结尾部分满汉文意相同,表达了清朝树立这通御制碑的原因,在于树立榜样,以观后世。汉文“国家承弼之任,仰参万几,必资宿望旧臣,俾以典领,其有左右宣力,朝夕论思,生则纪绩于旂常,殁则垂光于琬琰。凡以励庶官,贻来禩也。”满文对译为“国家交付辅助帮扶的职任,管理万事的时候,必定依靠任用年长大臣,若有诚能令左右尽力,朝夕尽心奋勉者,将其旌表,记录在史册中,去世后使其昭显于碑石,被看到。”结尾部分,表达出康熙皇帝对于老臣的思念,以赐奠、立碑的形式表达皇帝的恩典。

此外,御制碑文所述李光地史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军事方面,向清廷效忠献策,协助清军平定“三藩之乱”与统一台湾;政治方面,入值内阁与外任直省,襄助国政,成绩显著;以及学术方面,精研理学,造诣深厚。下面分别进行详细解读。

(一)克矢孤忠,献计清军

汉文碑文举称李光地“适当盘错之时,特挺冰霜之节,初奏书于殿陛,克矢孤忠,继赞画于军麾,备彰胜算。功成戡定,赏懋官阶。”对应满文碑文,翻译后作:“起初逆贼作乱之时,(李光地)秉持如同冰霜一般的义气,先写文书上奏令皇帝听闻,能够独自尽忠。继而在军队之处呈上计谋,清晰地得出取胜的机会。地方平定之后,入内阁成为大学士。”相比汉文碑文,满文碑文的内容表达更为直接,揭示出关于李光地早年的两件事,分别是协助清廷平定三藩之乱,以及献计清朝平定台湾。

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乱爆发。靖南王耿精忠响应在云南的吴三桂,于福建起兵,连克清朝府州县。当时李光地担任翰林院编修,正在故乡福建安溪县省亲。康熙十四年(1675),耿精忠等派人招安,被李光地断然拒绝。李光地于是趁机携家眷躲避山中,同时将福建地方叛乱情况与建议写于蜡丸中,派家人送到京师。康熙皇帝看到密折后十分感动,派专人打听其消息。《清史稿·李光地传》记:“上得疏动容,嘉其忠,下兵部录付领兵大臣……师进驻福州,令都统拉哈达、赉塔等讨郑锦,并求光地所在。”康熙十七年(1678)六月,山贼蔡寅率领兵万余人进犯安溪县。李光地在当地组织招募壮勇,令弟侄率领剿贼,协助保全县城。十一月,李光地派人至军中充当清军向导,并派人修通险道,接济军需,又恭迎大兵。镇东将军拉哈达称赞其“矢志灭贼,实心为国,深为可嘉。”御制碑文中赞誉谓李光地“克矢孤忠”,由此可见一斑。

康熙十九年(1680),李光地由翰林院侍读学士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当时清朝三藩内乱基本平定,朝廷开始转向关注台湾问题。清朝初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适逢南明朝廷灭亡之际,郑氏子孙便偏安一隅,专心经营台湾。清廷此前多次派人招抚,希望郑氏家族归顺清朝,但遭到对方拒绝。不久,台湾政权内部发生重大变动,郑经长子为冯锡范所杀,刘国轩、冯锡范等人拥戴郑经次子郑克塽为王。李光地向康熙皇帝进言,称“郑锦(经)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并且,他推荐熟悉海军的施琅担当平台重任。康熙皇帝听取了他的建言,不久便派施琅出兵台湾,击败郑氏家族,实现了收复台湾的大业。

康熙皇帝看重李光地之才,待其宽厚。后来李光地因举荐非人而被参奏,本该治罪之时,康熙皇帝却说“(李光地)念其任学士时,凡议事不委顺从人。台湾之役,人皆谓不可取,李光地独言可取,此其所长。除此事外,别无妄奏之处,姑从宽免。”

(二)襄助国政,成绩显著

御制碑汉文第二部分叙述李光地从政经历时,记录内容为:“入长中禁之词臣,出贰夏官之邦政。总文柄者二载,秉节旄者七年,岁月滋深,委寄逾重。凡兹敡历,各着贤劳,擢登喉舌之司,简在均衡之地,居心翼翼,期素履之不渝,奉职孜孜,务远猷之入告。”言之隐晦。相比之下,御制碑满文部分叙述更为直白,将李光地的主要职任履历清楚地介绍出来。满文部分的翻译为:“随即接受调遣,管辖翰林院事务。又补放了兵部侍郎。管辖两年官学之事,于巡抚之职任用七年。长久以来依靠委托之时,每认皆勤奋行事。升任吏部尚书后,抬举为大学士。此后小心翼翼,不改变原来行事,诚心尽职,只管将远谋上奏。”

康熙二十五年(1686),李光地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二十八年(1689),担任兵部侍郎。期间还担任工部侍郎、提督顺天学政等职。学政,俗称“学台”,掌一方文化教育。当时,湖广总督郭琇曾痛陈学政积弊,称学政贪赃,提问督抚,需索陋规,应视贪赃治罪。李光地主管顺天学政期间,大力整顿学务。一方面,李光地以身作则,摒除贪赃腐败等弊习,对于私情妥请一应拒绝。同时劝导士子勤习经书古文,刊刻程朱理学书籍,宣传诵习之风,因此士风得到改善。据《福建通志》记载,“都人士拘俗学,通经力古者少。光地谕生童,有能诵三经及古文百篇以上者,稍有文艺,并加擢拔,士风以振。”

康熙三十七年(1698),李光地出任直隶巡抚。在直隶,李光地主要功绩在于治理水患。康熙年间,京畿一带水患严重。北有永定河,南有子牙河,因治理不善,屡屡为害。皇帝特赐河名“永定”,以祈求河患永定之意。康熙三十八年(1699),李光地会同河道总督王新命勘察子牙河流域河道。李光地上疏进言,请疏浚漳河入卫水归运河之支流与老漳河支流,在完固口修筑河堤,同时请求豁免因修河所占民田贡赋。三十九年(1700),李光地奉命于献县两岸筑长堤,又在静海县开新河,引水入淀。自此子牙河下游顺畅无水患。之后,李光地再奉命修永定河。工竣后皇帝亲临视察,夸赞其办事勤奋,恪尽职守。康熙四十二年(1703),李光地兼任吏部尚书,四十四年(1705),担任文渊阁大学士。

(三)精研数理,造诣深厚

在碑文第三部分论及李光地的学术造诣时,汉文部分称,“至于专勤好学,博洽多闻,徧窥秘府之珍函,详究遗经之奥旨。朕久翫羲文之易,独穷理数之原,惟尔虚衷。随时请益,每共研寻终始,辨析精微,尝累日而未休。恒他人所莫解,君臣之契,特有深焉。”相对应之下,满文部分更是直抒康熙皇帝之胸臆,追忆二人君臣情深。翻译如下:“(李光地)专心勤学,广泛透彻听闻众多,一起研读内府珍藏书籍,详细推究遗留经书深隐含义。朕推详考究伏羲、文王的经书,独自研究理数的源头,唯有你虚心,时常求教,研究一处始终,将详细隐匿之处分辨,有时累日不能停止。这并非他人能晓得,我们君臣之间彼此相知,属实非常深了。”

李光地入值文渊阁时,正值康熙皇帝潜心理学、历算数学之时。李光地投皇帝所好,在学术上与皇帝有颇多交流,并多有亲自效劳之举。康熙皇帝主持编纂《朱子全书》《周易折中》以及《性理精义》等书,都是李光地帮忙校对整理,他随时伺候在君侧,备与皇帝研讨理学知识。在数学、历算方面,李光地与皇帝也交流颇深。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赐给李光地《几何原本》、《算法原本》,李光地研读后与康熙皇帝交流读书心得。《榕村续语录》记载,李光地多次向学者潘耒请教历算知识,以充实自身并不充裕的知识储备。经过潜心研究,李光地能够与康熙皇帝深入交流学习心得。李光地言:“圣训所谓中比例者,盖以一与十相乘开方至二十余次得真数之二,以一与十之假数用相并折半法亦至二十余次……此数表之根原,非圣明孰能启其奥秘。”此外,康熙皇帝欲延揽饱学之士以充国用,李光地唯才是举,推荐梅文鼎、张沐、李颐等人,这些人都成为了清前中期著名学者,为清朝学术事业的繁盛贡献出重要的力量。

四、余 论

通过满汉文对照释读的方式,可以对李光地的一生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可以说,李光地才华出众,一心为国,在政治、军事、学术方面多有贡献。其实,对于李光地,也有很多负面评价。《清史稿·李光地传》指出,李光地为官“得君最专,而疑谤丛集”。王思治等人也指出,李光地因蜡丸案卖友求荣,夺情在任守制不奔母丧,以及外妇之子来归等事,为后人所非议。

但从御制碑来看,这些事迹并未记载在内。可见,清廷力图维护李光地光辉的个人形象。诚如前人学者所指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形象,要结合其身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考虑。康熙皇帝在御制碑中对于李光地大加赞扬,高度肯定了其为清朝所做出的贡献,其个人努力以及与康熙皇帝深厚的君臣情谊诚然是重要的因素,李光地一生为官,难免在一些事情上犯错误,但是康熙皇帝念其君臣情谊,多次对其进行宽免。另外,也要考虑清朝的现实政治需要。碑文汉文部分开题即已指出,“国家承弼之任,仰参万几,必资宿望旧臣,俾以典领,其有左右宣力,朝夕论思,生则纪绩于旂常,殁则垂光于琬琰。凡以励庶官,贻来禩也。”康熙朝晚年吏治松弛,贪墨横行。朝廷褒奖李光地,赞扬其兢兢业业为国贡献,正是想以此能够激励官场后辈,希望他们能够像李光地一样为国效力。

这通康熙御制李光地墓道碑,印证了官方正史对其人物的积极评价,反映出清朝官方对于李光地人物的态度,是研究李光地人物形象的重要材料。

注释:

[1]希达:《泉州新发现李光地墓道碑》,《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李光地墓道碑现身安溪》,《泉州晚报》2009年7月4日,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09-07/04/content_3100639.htm。

[2]相关研究,陈梧桐:《论李光地为清初统一事业的贡献》,《清史研究》1993年第1期;邓孔昭:《李光地、施琅、姚启圣与清初统一台湾》,《台湾研究集刊》1993年第1期,肯定了其在清朝平定三藩与统一台湾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指出其助长放弃台湾的历史局限性。王思治:《李光地简论》,《清史研究》1993年第1期;陈祖武:《论李光地的历史地位》,《清史研究》1993年第1期,虽强调李光地人物积极的历史作用,但也指出,其生前身后有多遭物议的一面。

[3](清)郝玉麟监修:《福建通志》卷45,钦定四库全书本,第60页。

[4]《清史稿校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1册,第8539页。

[5]《清圣祖实录》卷74,康熙十七年六月辛未,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册,第948页。

[6]《清圣祖实录》卷78,康熙十七年十一月己亥,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册,第991页。

[7]《清史稿校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1册,第8540页。

[8]《清圣祖实录》卷134,康熙二十七年三月壬寅,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册,第457~458页。

[9]《清史稿校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1册,第8689页。

[10](清)郝玉麟监修:《福建通志》卷45,钦定四库全书本,第61页。

[11](清)李光地:《榕村集》,卷 29,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 873 页。

[12]《清史稿校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1册,第85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