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工匠”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0-08-04 16:38何婉亭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践

何婉亭

摘要:“中国创造”转型带来了环境艺术设计业迅速发展,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人才是企業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人才需求。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面向环境艺术行业“设计工匠”培养,创新和实践“一轴三段两翼”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出“六链职业能力”模块化课程,推行“工作坊和赛学结合”教学模式,为我国高职设计类专业培养高技能工匠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设计工匠;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践

“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的号召,培养“工匠精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职学院在以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面向艺术设计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倡导自主创新设计,重视国际文化潮流与地域文化结合下,针对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传统人才培养现状,探析融入“工匠精神”培育“设计工匠”途径,创建“设计工匠”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产业链所需的创意、设计、制作、传播的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一、高职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与行业人才需求岗位脱节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环境艺术业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产业需求大量的“设计工匠”,以满足环境艺术方案设计与施工制作融为一体的复合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但是,当前我国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一直在“设计师”和“工艺师”之间摇摆,滞后的职业教育造成了行业人才匮乏,成为了制约我国环境艺术业发展的瓶颈。

2.课程构架与岗位能力范畴不对应

传统的高职环境艺术专业主要是针对绘图员设置了各种软件运用课程,未将工匠精神、品德塑造、手艺传承等核心要素融入到人才能力培养中,课程缺失对工程施工、设计执行、设计创新、设计综合能力培养,导致课岗不合、工学交替虚化。

3.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与同质化教学相悖

传统课堂主要以叙述式教学传授知识为主,将所有学生视为有着统一思维的整体,片面强调学生的共性,组织安排教学。教学过程缺乏量身定做的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艺术设计创意个性培养,阻碍了学生多样化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要求。

4.育人环境与企业环境资源不衔接

长期以来,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育人环境缺乏真实的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致使教学中出现“三无现象”,即一无企业工作学习项目,二无企业的工作氛围,三无企业工作实训场地,不能满足“设计工匠”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的需求。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创建

1.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工匠”人才培养定位

在深度的校企合作下,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充分进行不同层次企业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调研和论证。结合新时期产业发展对环境空间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以“设计工匠”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目标,确定培养目标为熟悉环境空间结构,精通设计转化,擅长造型结构一体化设计,能够独立完成造型结构设计及样品制作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从而使毕业生能有效地将产品结构、工艺与制作融会贯通,形成产品创新设计能力,符合产业发展对设计工匠的需求。

2.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工匠核心要素渗透岗位能力,将创新能力渗透岗位能力,将创新思维培养渗透教学模式,形成了“一轴三段两翼”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一轴三段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一轴”是指以环境艺术“六链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轴。它包含美术表达能力、设计制图能力、工程施工能力、设计执行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和设计综合能力等六个层次的职业能力,清晰地构成了“设计工匠”人才培养能力轴线。

“三段”是指将三年6学期的教学过程分为“1+4+1”的三个培养阶段。第一阶段(第1学期)为美术造型类课程;第二阶段(第2、3、4、5学期)主要为专业设计和施工类课程第三阶段(第6学期)为设计综合实践类课程。

“两翼”是指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与创新思维的两个教学模式,即:“工坊式教学模式”和“赛学结合教学模式”。通过“两翼”并行推进、相互支持、协调发展,促进分层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环境艺术设计创意水平。

3.“设计工匠”职业能力模块化课程开发

环境艺术是艺术、空间与技术的结合体。为了培养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工匠”,应主动将工匠精神、品德塑造与手艺传承等核心要素的融入专业课程中,开发出“六链职业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六个课程模块由美术表达能力、设计制图能力、工程施工能力、设计执行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和设计综合能力等组成。其中:美术表达能力课程模块是设计工匠基础美学能力模块,帮助学生塑造和探索环境空间形态美感。设计制图能力课程模块是设计工匠的基础专业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设计软件,按照制图规范绘制出环境空间的能力。工程施工能力课程模块是设计工匠实施环境施工技术的能力模块,帮助学生形成执行规范的工艺流程,完成环境空间施工技术,将设计作品转化成现实产品的能力。设计执行能力课程模块是设计工匠的中级阶段,此阶段以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熟悉设计技巧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在工程施工中能准确表达出设计意图的能力。设计创造能力课程模块是设计工匠的高级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挖掘项目内涵,延展和提升学生创新创意水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综合能力课程模块是设计工匠综合实践阶段,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全程过程,帮助学生形成运用设计和施工技术完成项目的综合能力。

由此可见,“六链职业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工匠”能力的递进性、交叉性和融合性。从而根本解决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行业人才需求岗位脱节,课程构架与岗位能力范畴不对应的问题。

三、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工匠”教学模式创新

为了解决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式与同质化教学相悖,育人环境与企业环境资源不衔接等问题,在人才培养中创新“工坊式教学模式”和“赛学结合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设计创意和创新思维。

1.“工坊式”教学模式

“工坊式”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跨年级混合建组”的互助、互学模式。我校通过校企合作签订人才培养基地,引企入校成立了“工作坊”,从企业引入真实工作项目、资深设计师、企业设计软件等资源,按照公司文化布置工作坊环境,让学生学习完全沉浸于真实的工作情景中。

(1)组建“混合式”跨年级学习团队,激活学习动力。按照企业运行模式,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生水平的高低,组建“混合式”跨年级学习团队。由学生担任项目组的项目总监、项目组长、设计师、设计师助理、绘图员和绘图员助理等职位,其中优秀的学生则担任工坊的执行总监、设计总监、运营总监等角色。学生在小组中通过项目任务捆绑在一起,勇于担当责任,为完成任务共同努力。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小组成员互助与帮扶,培养团队协作意识,高年级学生在指导低年级学生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提升管理组织能力;低年级学生在完成项目低阶任务过程中,认识项目终极目标,为后续进入新的岗位学习和历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于团队成员的责任担当,激发了团队成员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力。

(2)建立“师徒式”双导师制,解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在“工坊式”教学中,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特征和需求,建立“师徒式”双导师制,由“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共同指导项目实践,实现产、学、教、研的有效結合与转换。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的第二阶段,按企业运作形式展开教学,使学习项目规范与行业要求接轨。每个工作坊以10人以内较为理想,

在工作坊内5个人为一个小组,其中2人为创意策划,其余为作品设计,不同任务可以互换,使学生对伙伴的工作有更全面的体会。每个工作坊由老师指定或学生选举一个设计总监,负责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把握和团队的工作组织。根据班级情况,2~3个工作坊组成一个创作群,便于学生完成任务重、要求高的企业实际工作项目。在创作群里由学生推选认真负责、专业好的同学担任“创意总监”,负责团队协调和与客户的沟通。当进入人才培养第三阶段,综合实践类课程在“双导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组合3人为一个团队,采取双向选择机制,确定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完成毕业设计和企业实战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综合实战能力。

(3)建立“工作坊”管理制度,确保教学改革持续深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外部的拉力和推力,建立了工作坊学生学习考核评价制度、学生学习奖励制度和工作坊退出机制。一是,根据学生完成项目的贡献度,用奖励手段激励学生学习;二是,“工坊”制定扣分、退出等惩罚制度,对出勤和业绩等考核不合格的学生,

要求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若重修不合格则退出工坊,通过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促进了“工坊式”教学模式的持续改革。

2.赛学结合教学模式

在推行“工坊式”教学模式的同时,对工作坊以外的班级推行“赛学结合教学模式”。从第二学期开始,将各类设计竞赛融入课堂教学中,把竞赛当“火种”,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将各类省级、国家级以及行业竞赛融入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把竞赛题目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任务,突出知识和能力的交叉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将竞赛任务延伸到课程设计、专业实训、毕业设计等多个实践环节,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得到综合与提升。赛学结合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低年级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对专业设计的认识更加深刻,提升了学习积极性,促进了专业学习热情。高年级学生通过参加省部级以上32项竞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其中获得全国等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得了第八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年度“十佳景观设计奖”。

“设计工匠”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集合体现。高职教育只有将工匠核心要素渗透岗位能力,将创新能力渗透岗位能力,将创新思维培养渗透教学模式;通过创建人才层次培养模式,构建能力融合递进的课程体系,创新个性化培养教学方法,创立“校企双栖”师资团队,建立“多元化”校企合作基地,为我国高职设计类专业培养“设计工匠”提供可行的培养途径。

猜你喜欢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践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交叉学科发展趋势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