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美好
摘 要 学校文化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力量。学校以“同行教育”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通过组织文化、学习文化、课程文化和学院文化建设,展开“同行教育”校本实践。对“我要(能)办成怎样的学校”“我要(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这样的人”“怎样去办好这样的学校”等关键问题作出理性思考和校本表达。
关 键 词 学校文化;校本表达;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7-00-03
学校文化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力量,一所目标明确、重视创新的学校,一定是重视文化引领的学校。作为一所备受社会关注的新建学校,虎英小学选择了以“同行教育”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同行教育”是对“我要(能)办成怎样的学校”“我要(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这样的人”“怎样去办好这样的学校”等关键问题的理性思考和校本表达,进而构成学校文化的价值体系和基本逻辑,影响学校的日常行为和学校风气,决定学校的制度、规则导向、评价语言形成的舆论导向以及课程活动和成果的产生。
一、“同行教育”的内涵诠释
“同行”二字,既具有同舟共济、同心同德、同心勠力、互惠共生的精神内涵,又有自强不息、刚毅坚卓、发奋图强、行健致远的行动姿态。“同行教育”的教育观认为:“与他人同行”是教育发生的基础,同行者具有仁爱之心,能感通他人他物,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具有“己欲立则知立人,己欲达则知达人”的心志与行动。“与万物同行”是教育的进阶,与万物同行,是指与万物相互理解、相互感通。万物变化,人能理解和运用其中的规律和道理,并能按照这个道理去对待万物、创造万物,是为能与万物同行。“与物同行”是“与人同行”的扩充,“与人同行”重在养成仁爱之德,“与物同行”重在成明理之智。“与家国同行”为教育的目标,《学记》有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又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教育不仅仅须成就个人、成就家庭,更须成就国家、淳化社会。教育的大成是“与天下同行”,孟子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教育的更大目标在于能把视野、心胸拓展到天下,能以仁爱、公平、正义之心关怀各国文化和现实状况,能使用国际语言并尊重各国风俗,能关怀各国人民的苦难和全球问题,从而树立改善世界、奉献人类的远大志向。
承接同行教育的教育观,依据朱子“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时为春,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也”的思想,我们认为教育应以继承天地的仁爱大德和彰明人性的仁爱大德为使命,具备感通他人、感通家国、感通天下、感通万物的仁爱心和大智慧,做到仁民爱物,进而逐渐养成成就他人、成就家国、成就天下、成就万物的大情怀和大能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弘毅”者即以仁为己任的人。仁者有道义感,有是非善恶的分辨力,有守是除非、为善去恶的操守和行动,因而“仁者必有勇”(孔子)。只有构建起“同行”学校文化生态,才能培育出具有“与人同心,与物同理”集体理想人格的“弘毅新人”。“同行教育”力求让学生具有勇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品行和综合能力。
由此,学校以“与人同心,与物同理”为校训,让师生跳出狭隘的自我中心心态,将天赋的仁德极尽生长,做到“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患难相恤”;能认知并掌握事物的运动变化,做到“格物致知”,具备融通运用、创造发明的能力,从而达到孟子所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理想境界。进而,形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文”的校风,使文化經典成为人与人相互感通的纽带,成为学校共同体建构的中枢,形成的高雅文化风尚;“仁为己任,教为事业”的教风,教师自觉承担文化传承和家国前途的事业,以仁爱之德教化他人、成就他人,进而影响家国天下、改善家国天下,练就德教双馨的教师风范;以及“乐群进学,切磋进思”的学风,让学生在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中,互相砥砺,不断增进仁爱之心、思维能力和整体修养,形成积极交往的文化风尚。
二、“同行教育”的校本实践
东城虎英小学2016年9月开办,为解决公办学校缺编瓶颈,学校在当地率先实行岗位聘用制,面向全国自主招聘教师。新学校首个任务是分流区域内各校超员学生。作为首任校长,笔者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如何把来自各校、各地在教育观念、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的行政和教师凝聚成一个团队;二是如何让来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且学业水平偏下的学生适应新学校并快速进步;三是如何满足区域政府提出的高质量高品质办学的要求。基于“同行教育”思想,笔者从组织文化、学习文化、课程文化与学院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建构起和而不同,民主决策的“同行”组织文化
学校拟定了五年发展规划,根据既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凝聚学校管理合作团队,建构起内控式、民主决策的“五会”:校长办公会、校务委员会、教师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五会”组织成员按不同的工作性质、职务、岗位组合起来,从不同角度推进学校管理,形成层次恰当、结构合理的有机整体。校长充分聆听不同的声音,接纳不同的意见,尊重不同的风格,引领“五会”进行民主决策,为“六中心”协同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办公室运行管理中心落实办公文件传达,学生发展中心全方位谋划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中心全面推进教师培训进修,课程研究中心以评促建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资源服务中心确保教育教学正常运转,校外拓展中心搭建起家校共育平台,促进学校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级部负责制”和“教研组负责制”,让教师团队实现纵向和横向发展。学校行政在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异质合作,人尽其才,各展所长,如具有学科等专业特长的行政人员和教师,在学术委员会中担纲(主角),在其他委员会中协助(配角);擅长事务管理的行政,在校务委员会中担纲(主角),在其他委员会中协助(配角)。“同行”组织文化让智慧共存超越智慧优越,专业交流超越专业隔阂,才能互鉴超越才能冲突,最终形成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校本管理文化。
(二)建构起教学相长、互惠共赢的“同行”学习文化
“只有真正发生了师与生的交往,教与学的交会、互动和统一,才是真正的教学”[1]。这样的教学有着特定的目的指向,即促进学生在交往中掌握客体化了的人类历史发展成就,借助特定的文化中介客体促进个体自外而内地实现知识的增长、精神的丰盈、社会实践经验的有效增长,达到促进人本身的改变和新文化生成的目的。基于此,我们倡导“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切实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和教学环境,以“学”为中心,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观点、困难,坦诚地与老师、同学互相探究,互相启发,逐步构筑起新型的、充满活力的学习伙伴关系。同时,引领教师“合作共研”,设计分享式读书沙龙和叙事式成长故事会,在交往过程中逐步提升专业素养;创新校本教研机制,实施“教研训一体化”教研模式,融教学、教研和师资培训于一体;以年级“学研共同体”为单位,合作开发研究专题,开展专题式“三环节”研教活动,在集体备课、会诊式评课等研教活动中实行中心发言人轮值制,从而在研究交往中实现知识的内部快速传播。
(三)建构起与人同心,与物同理的“同行”课程文化
“同行”课程面向教师与学生,以“培养具有‘四大通仁之德的弘毅新人”为育人目标:即能与他人同行,做到孝亲敬长,诚信交友;关爱他人,成就他人。能与家国同行,做到分担家务,服务社区;文化传承,社会关怀。能与天下同行,做到掌握外语,国际理解;胸怀人类,心存道义。能与万物同行,做到爱护万物,理解規律,融通运用,创造发明。教师研修课程体系包括:“同行教育”理念体系以及《大学》《礼运》《西铭》《学记》等文化经典,兼修文学、艺术、科技、影视、师德及教学技能等课程。学生课程体系由国家基础课程、“1+N”课程、融合课程构成,基础课程以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为实施载体,渗透“四通仁”素养,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要实施途径,重在夯实学生的基础学力,更好发挥学科育人功能。“1+N”课程即学科延伸课程,聚焦儿童日常生活,统整校内外课程资源,重在拓展学生视野,如经典诵读、数学思维、英文演讲、科学探究等。融合课程包括儿童素养、少年教养、戏剧教育、研学旅行、STEAM课程等。
(四)建构起全员参与、创意表达的“同行”学院文化
学校的“同行学院”作为由专长教师发起,由特长学生和热心家长共同组建的“校内民间组织”,以“输出”的思维引领师生实现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学院改变传统定额比赛的方式,让全校学生拥有均等的参赛机会。学院通过海报、公众号推送各类小比赛和小沙龙活动,如科技创客、书画艺术、文学创作、生活技能等,吸引学生自主报名参加。参赛作品汇聚学生及家庭亲子智慧和特长,由教师、学生、家长三级评委共同参与评价。学生在自由参与中获得发现兴趣、爱好和培育特长的充分机会,实现兴趣发掘和特长培养的自然流动。学院文化实现了教师组织活动的自主性,实现一专多能发展。爱心家长获得了充分参与学校发展的机会,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多元融合,评价主体的多元发展,促进了“同行共育”文化的生成。
“同行教育”让学校进入了高质量、高品质发展的快车道,学校在办学进入第四年之际,在东莞市品牌学校培育对象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同行教育”,让我们夯实素养基础,开拓创新未来,在同行中走向卓越。
参考文献:
[1]张广君.本体论视野中的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2000(8):58.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