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放”与“收”

2020-08-04 15:51顾鸣轩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8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本课高中历史

顾鸣轩

【内容摘要】高中历史课程容量大,知识内容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操之过急,忽略学生主导性,过度的全盘依赖课本。笔者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探讨历史教师怎样做到“收放自如”。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并且再适当的给予学生方法的点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及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辛亥革命学生主体

一、整合教材  当“放”即“放”

《辛亥革命》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当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就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辛亥革命的基本内容学生在初中就有所了解,所以史实性内容不必过多赘述。但以高一学生的能力,要理解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较为困难。另外学生往往缺乏辩证的思维能力,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也是比较困难的。我根据其内在联系,将本课重新整合为三个部分:“山雨欲来风满楼”革命背景、“惊天动地谱春秋”革命过程以及“敢教日月换新天 ”革命影响,并在相应环节设计问题探究,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例如一个探究问题: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原因,探讨革命发生是历史的必然性还是偶然性?一般而言,学生很容易受课本知识描述影响,而产生惯性思维,只考虑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而忽视事件背后的偶然因素,所以我运用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武昌起义一举大获成功,很大的一个因素,是革命党人意外地撞上了一个有钱有枪的宝库,喊了一嗓子'芝麻开门',门就真的开了。”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鸣

张鸣教授在其著作中将辛亥革命称为“计划外的革命”,就这个“计划外”可以让学生讨论思考武昌起义的偶然性成分和当时大环境下的革命必然性。

二、设计导入 增加期待

新教师往往会在每一课的导入方式上“犯难”,常常会以“复习”作为新课导入的方式,即提问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以检查前面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但这种思路的导入过于生硬,一方面缺乏与新课程衔接的逻辑,二方面单调枯燥的提问降低了学生对新课的期待。因为欠缺考虑,它是否适合于每一节课就要打一个问号。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强他们对学习历史科目兴趣,若新课前都进行与本课主题不相吻合、又枯燥乏味的复习提问,久而久之,很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高一一开始便丢失了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历史学习中又如何进步呢?

以《辛亥革命》这课为例,前一课为《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仅仅把上一课的重点作为复习和导入,不仅与新课主题联系不甚紧密,反而奠定了整堂课枯燥严肃的基调。如果一定要进行提问,也应有所设计和思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构建知识框架,将前课内容与新课背景联系在一起,在逻辑框架的搭建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多次教学实践中总结发现,高一的学生总体而言还是处在一个十分愿意表达自我观点的阶段,这是一个好现象,愿意说就表示有所思考,然而新教师往往容易担心课堂不好掌控,所以不敢放手让学生来说。怕会“浪费”很多时间,所以多数情况下,学生的思考全由老师“代劳”了,大大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

在本课中,我就“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小规模的辩论赛,论点论据的基础在课本和导学案中,而如何组织知识和辩证思考问题则交给了学生。在这种正反交锋之中,学生反而更好的理解了史事,掌握了知识。

三、知识把握 框架总结

每一课结束前,都少不了总结的环节,如何将一课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储备,是师生双方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在构建框架时,要注意几点:第一,简明扼要,方便记忆。历史是一门需要记忆的科目,小结只有先便于理解,才能做到便于记忆。既然是框架,就切不可太过充实、复杂,一来耽误课堂时间,二来学生在记忆时也会出现困难。第二,逻辑关系明确。掌握方法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每一次的总结都要有一定内在的联系,清晰地逻辑就是这种联系。学生一次次的锻炼提高归纳知识点的逻辑性,久而久之自己也就可以总结归纳知识点了,这对日后必修三本书学完,知识点的宏观把控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三,紧跟考试,把握本课要旨。目前的学习虽讲究素质教育,但是“会学习”和“会考试”都十分重要,而且这两者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如果老师上了一堂课,学生在考试考到这堂课内容的时候都答不上来,那无疑这堂课再怎么精彩都是失败的。那么紧扣考点在这最后几分钟的总结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难度也无需太高,针对小高考即可,所以每一课的本课要旨都应好好利用,让学生学会从“要旨”中的几句话,抓住一堂课中最重要的部分。结合以上几点,表格、思维导图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简单明了,符合记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修订,2016年9月.

[2]任世江著.《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5月.

[3]杨天石著.《从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发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6月.

[4]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作者单位:南京師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本课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