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莹
【摘要】概括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一项基础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文中思想感情的领会,也关系到学生阅读的质量。当前语文教师应着力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引和发展要求,明确概括能力教学的实践内容、手段及目标。本文从目前概括能力培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出发,立足于现有阅读理解过程中的概括能力教学的现状,从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学生概括意识;基于文体选择,授以概括方法,并在实践中尝试迁移与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方法指导,设置梯度、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概括能力;教学目标;概括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培养目标中指出:“精读和略读的评价,重在评价学生是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致意思和综合理解能力。”其中,“把握阅读材料的大致意思”即被认为是“概括”最具有典型特征的定义。小学阶段概括策略的教学目标就是阅读文章后需要较好地了解文章写了些什么,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归纳,把文章的重点、难点找出来,然后用较为准确、简洁的语言把文章内容表述出来。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逐渐积累与建构而成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与实践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及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通过小学阶段的概括能力培养,掌握概括的方法,在应用过程中推动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因而进一步推动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当前小学语文概括能力教学,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以考试为目标的教学知识点碎片化,二是缺乏概括方法的指导。针对当前部分教师在概括能力教学中出现有悖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了几条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策略,合理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概括能力教学的效率。
一、注重发展低年段表层概括能力,培养概括意识
第一,明确低年段概括能力培养的目标,挖掘课文中的主要概括因素。低年段的与“概括”相联系的学段目标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内容;听故事,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地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部编版小学语文低年段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要素。如《雷雨》一文,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雷雨前、中、后的景象。抓住关键词语,排列顺序,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将长句子概括成一个四字词语,用词语概括句子、段落的大致意思,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意识。
第二,归纳单元主题,形成概括意识。部编版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页,包括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一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的,教师可以把一个单元的课文进行梳理、归纳,形成一个知识系统并养成总结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形成概括意识。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4篇课文以“自然”为主题,课文的语言简短,富有童趣,很适合学生阅读。如《秋天》一课,常用的句式是“什么怎么样”比如“天气凉了”“树叶黄了”等,抓住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式进行训练,说一说秋天的景物,既达到了语言的训练,又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从感受、颜色、形状、方位等方面整理出课文的信息。那么,从低年段就可以凭借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养成概括的意识,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基于文体选择,授以概括方法
第一,故事类——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对于记叙文和写人类文章大都应该具备了这些基本要素,我们在引导学生概括这类型的文章时,可以先提取出这几个要素,再把这些要素进行梳理,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简洁重组要素,最后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在金色的海滩上》,作为一篇记叙文,可以用“六要素”的方法进行概括,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课中练习中利用了填空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对课文阅读过程中的信息采集,为之后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训练打下基础。清晨, 小姑娘在 (哪里) (干什么) 遇到 (谁), 小姑娘做了( )(什么事)。小姑娘有 (什么品质)。
第二,景物类——问题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写景类的文章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写了什么景物、景物的特点——按什么顺序写。教师在概括能力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针对写景类文章的特点,自己提出上述问题,然后进行思考,尝试进行概括训练。如《我们奇妙的世界》一文的教学,描写世界的奇妙从哪几个方面写?分别写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再把回答的内容进行综合,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问题导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会探究问题的答案,在探究中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三,說明文——综合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针对说明文,我们可以用“什么事物的哪些特点?”来概括。如《赵州桥》一文,全文结构清晰,首先概述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以及建造年代等相关情况。第二部分介绍了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总结了赵州桥的历史价值。为消除学生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畏难心理,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提出了一个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问题:课文写了什么事物?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赵州桥的特点?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提取信息,从而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
三、教学设计立足能力迁移
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抽象的、高水平的概括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如何探索和运用概括的策略也是一个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从教师教的角度而言,在教给学生常见的概括策略之后,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尝试运用、反思和总结,并进行策略迁移训练也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课文主旨,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指导学生概括文本重要信息的最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通过自我提问、自我思考,提高迁移概括信息的能力。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的最终导向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概括课文的主旨。更为重要的是,语文教师在设计这些问题的时候,要始终立足于概括方法的指导和课文的教学实际。
综上所述,我们依据课程标准,遵循概括能力培养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心理变化规律,紧紧以围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教学实践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概括策略,充分融合多种行之有效的概括方法,致力于提高学生良好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概括的能力,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郭烈萍.巧借文本阅读 培养概括能力[J].文学教育(上),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