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程
教师在讲授《日本概况》这门课时,可利用“极简主义”来论述日本的国民性。“极简主义”一词源于西方,但在日本得以充分发展,其原因是其理念与日本传统的宗教思想十分契合,作为商业领域的代表时无印良品。教师在介绍“极简主义”优点的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其短处,正确地引导学生。
《日本概况》是高校日语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主干课程。随着机器翻译的兴起,外语学科的不断向前发展,从全世界的趋势来看,“日语学”将逐渐向“日本学”过渡,即作为学习者,除了了解日语之外,还要了解诸如历史、地理、政治、哲学、经济、国民性等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日本概况》这门课程的角色逐渐吃重。
在《日本概况》这门课程中,历史、经济等领域较为客观,讲授起来尚不觉困难,但国民性等领域,中国学生有时不易接受和掌握,尤其是对于尚未拥有社会经验和宽广视野的在校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本文以日本国民性的一个方面,即“极简主义”为例,来探究《日本概况》课程中日本国民性的教学方法。
中日两国对极简主义都有相当之论述。目前汉语语境中的“极简主义”主要用于设计学,比如周勇的《极简主义艺术与当代园林景观设计》、常苏昕《极简主义服装中对“绿色设计”的思考》、李镜茹等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在现代市内设计中的应用》等等。
而日语语境中的“极简主义”涵义丰富,除了作为艺术学的术语来使用之外,還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原研哉论述了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与设计风格。黑川雅之则指出,“极简主义”除了应用到建筑、烹饪、设计等方面之外,还是日本人的生活哲学,乃至日本文化与日本美学的一部分。
本文主要论述日语语境中的“极简主义”,尤其将其作为一个例子,为《日本概况》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提供一个参考。
极简主义(minimalism)一词诞生于二战结束后不久,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就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了,是一种将形态与色彩最小化的态度,这种绘画与雕刻作品也被称为极简艺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后半期,西方世界普遍经济繁荣,设计样式亦趋于复杂。与之相对,信奉极简主义的设计师提出了“less is more”的理念。之后这一概念迅速传入日本,在日本风靡一时。
日本自古以来因为自然条件等原因,物质生活不够丰富,因此一直在生活中推崇朴素、简单的观念,冷水、饭团等简单之物即可度过一天。抗战初期蒋介石就认为朴素简单的日本国民性是日本强大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在其所发起的“新生活运动”中呼吁中国民众,在这一点要向日本学习。战争结束之后,从1955年左右开始日本经济开始腾飞,并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日本人崇尚简单质朴的观念并未发生改变。比如吃饭,经常是一个生鸡蛋、一颗干梅子、几片海苔、些许纳豆,就可以充当菜肴而解决一顿饭。
与此同时,日本艺术也受到这种国民性的影响,加之中国古典艺术的传入,写意主义、重视余味的观点体现在会话、雕塑、文学等各类艺术形式之中,从而构建出极简主义大行其道的土壤。
但是,极简主义之所以在日本风靡一时,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另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宗教的影响,具体而言就是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
大自然在带给人类恩惠的同时,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日本人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又对其十分恐惧。日本人并不希望支配自然,而是顺从自然,更不想激怒大自然,这与基督教试图支配大自然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换而言之,日本人认为大自然应与人类和平共处,而这种思维方式又与神道教是密不可分的。
神道教是日本最为古老的总角,是一种基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实施自然崇拜、精灵崇拜的多神教,认为神无处不在,广泛地栖息于高山、岩石、河川、树木、动物之间,通过祭祀来连接神与人。其祭祀的场所称之为神社,被视为圣域。日本人多元化的审美意识大多来自于这种自然观,可以说离开自然观的话就无法理解日本的审美意识。
此外,禅宗的影响亦不可忽视。禅宗源于中国,南宋时期由达摩祖师而创。其后,开花散叶,分为诸派,但最为兴盛的是临济宗与曹洞宗,其后传入日本,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文化。极简主义在日本大行其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与传统的禅宗十分契合。
禅宗美学的内容多种多样,但至少以下这几种与日本的极简主义息息相关。
首先是残缺之美。禅宗不刻意追求完美,对于遗憾、成功与失败的反复之间,获得一种满足,淡然面对失败与烦恼,积极创造再起(再来)的空间。
其次是空虚之美,即保留一些模糊、茫然指出。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国画中“留白”这一手法,让鉴赏者在赏画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会,自己去联想。这种手法被日本人广泛地运用到庭院设计之中,虚实相间,明暗相宜,使整体布局更显精妙。
还有淡泊之美。淡泊之美主要表现在颜色方面,不加修饰,展现出本来的色彩,即返璞归真。日本的设计以白、黑、绿、红四种色彩为基色,白色被视为最为尊重的色彩,而黑色则符合禅宗的神秘感。
最后是天然之美,使用未加工过的天然材料,将人为的痕迹降到最低,进一步接近大自然。
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身受禅宗的影响,并受到西方观念的冲击。他们崇尚奇数,排斥偶数。此外,日本人传统的艺术形式,诸如建筑、书画等厌恶鲜艳的色彩,重视“淡泊之色”,喜欢创建出一种自然的均衡感。
日本传统喜欢数量较少而简约的风格,特别重视材料自身的特点。在设计上,大量使用显露底色而没有修饰过的材料,或将部件完全裸露。这种方法因为亲近生活与大自然,因而得到日本国民极大的喜爱。这种思想与极简主义十分契合,因此极简主义进入日本毫无滞碍。
日本的山水画、风景画作为受到禅宗文化影响的典型代表,讲究沉寂、简洁、意味悠长。其他的传统艺术形式,比如建筑、庭院、茶道、能等都能发现禅宗的痕迹。具体而言就是追求某种境界,创造出宁静、冥想的氛围,使心灵澄净、空灵、单纯。而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自然会影响日本现代的设计。譬如日本的建筑,过去用榻榻米、竹子、石头、树木等材料创造出一个写意的空间,现在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有一些大的改变,但最终都会让房屋的一部分保留和式,保留榻榻米,并未完全放弃传统的审美意识。
除了艺术方面,日本的商品也很好地反映出这一点,即充分利用极简主义,其中的代表就是无印良品。
无印良品创建于1980年,其设计理念是追求简洁,去除复杂之处,以人为本的极简主义。本文从设计式样、选材与色彩三个方面来论述无印良品中的极简主义。
无印良品的创始人原研哉曾经说过:“我的设计理念就是去除冗余,冗余使设计更加复杂,毫无必要”。无印良品遵循极简主义理念,并不强调流行性与个性,使产品的设计与包装无限趋向于零,巧妙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
无印良品现在已有7000种产品,堪称全世界产品最为丰富的品牌。从产品的设计到海报宣传,并无冗余之处,彻底省略了多余的设计。在极简主义理念的指导下,无印良品的产品造型简单,甚至可以称之为“无设计”。
无印良品一直强调,不追求外包装,以商品的本来面目示人,采取具有统一性的材料與简单的包装来进行销售。在提供简单商品的同时,节约了资源。真正实现了在提供廉价而优质的产品的同时,促进了环保。
为了提供更加美味而健康的食品,舒适的服装,以及对生活更为便利的物品,开发出实用而又优质的商品,从世界各地一次性购入大量的原材料。使降低成本,生产高品质而又廉价的商品成为可能。
在商品品质控制方面,无印良品十分严格,实行多重检查,确保合格的产品进入流通市场。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原材料,包装不发生浪费,科学地设定各种程序,从而使产品价廉物美。
无印良品的产品以白色、透明色、雾色、银色等为基色,最近数年,逐渐加入了灰色与黑色。简单的搭配,没有冗余的设计创意而享誉世界。其色调具有纯粹、淡泊、稳定的特点,这些都源于禅宗文化。
原研哉在宣传无印良品时,设计出一款名为“虚空”的宣传海报,一个很小的人立于岸边,直面空旷的天空与湖面。整个画面没有丝毫的多余指出,白色的地平线、蓝蓝的天空,作为无印良品的象征,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赋予消费者一种虚空的境地。人们每次看到这一海报,心情就会好转,由焦躁转为宁静。这里没有各种各样的色彩,只有简单的色调,充分表现出无印良品的特质。
日本的极简主义不仅在日本国内,在海外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就受到了日本极简主义的影响,所谓“性冷淡风”这种设计风格应运而生。这种设计风格因为其新颖的观念,响亮的名字,一时在国内颇有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性冷淡风”并不是指人生理上的冷淡,而是意味着从具体的视觉到其他感觉产生的共鸣。
善于进行空间整理的日本人总结出要“断舍离”,具体而言就是抛弃多余的物品,从执念中解脱出来。的确,人生就是一个实施空间整理的过程。多余之物和过多的选择增加了人的负担,也带来了新的烦恼。“性冷淡风”提倡节约、节用,如此我们的人生也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
无印良品烙上了浓厚的东方特色与日本特点,成为驰名世界的名品。“合理而又便宜”,无印良品在产品设计、开发和销售过程中,忠实地贯彻这种理念,追求自然的风格,简单的设计,以及生活的实用性等。迄今创业已历25载,其发展也是蒸蒸日上,这足以证明其理念十分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如今,以无印良品为代表的日本极简主义商品,以及其提倡的廉价、优质、不奢华的理念,甚至基于这种理念产生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在这个全球化与个性化的时代,日本的极简主义引导自然、简约、朴素的生活潮流,向世界传播东方的智慧。
以上就是“极简主义”的主要内涵,以及其在日本的发展。教师在教授《日本概况》这门课程时,应当对以上内容有所了解,通过这一点来阐述日本的国民性。
当然,“极简主义”固然有其优点,但如果过度发展也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众所周知,日本社会已经发展为一个低欲望社会,很多年轻人整日“宅”在家中,没有欲望,没有追求,不消费,也不奋斗,这也是日本经济常年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扼杀了社会的创新精神。
因此,我们在讲解“极简主义”时,不要过分渲染其好的一面,要辩证地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充分进行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日本馆藏涉‘湘军抗日档案的翻译、整理与研究(18B3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