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图利用能力的应用探究

2020-08-04 08:32赵林伟
知识文库 2020年13期
关键词:绘图读图课堂

赵林伟

课堂教学学会读地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地图具有很好的概括性、整体性,信息量大,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等方面的特性,学好地图,并运用好地图,对初中学生来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学会地图的三要素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深入学习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绘制地图的能力。

1 地图在地理课堂中的优势

地图是地理学的工具,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了对学生地图认知和运用的能力要求。地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地图、熟悉地图、阅读地图和绘制地图,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图像和文字的转换,初中的地理教材中每一课中都有大量的插图,而且每名学生还配备了地图册,专门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绘图、析图能力,加上教师准备的挂图,地图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将这些地图运用到教学中来,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理解地图的语言,能够以文释图,并能够将文字转换成图,能够利用地图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总结,教师也可以利用地图帮助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加深记忆。

(1)读图。怎样阅读地图呢?首先,看图的标题。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要指导学生找准地图,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地图。其次,看地图图例,地图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填注地图时,不是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最后,看地图内容。教师要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并适时板书,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识图。如:在学习“中国的河流”时,不能让学生只从课文的文字中找到,而应该与图紧密结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图中将对应的河流找出来,从图中对该河流的位置、流向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进而印在脑子里。

(3)绘图。绘图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在看图、析图的基础上,应学会自己动手绘图,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例如:绘制长江和黄河图,可以知道二者的起源,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流经的地形区,省区,存在的问题,治理措施等。

(4)析图。析图可以从三层面进行:第一层面:挖掘信息。如将主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河流、资源能源、交通线等,这些信息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或表格总结出来,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便于记忆。第二层面:提炼信息。让学生懂得各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整体性以及存在的地理与差异。第三层面:归纳运用地图信息

2 地图在地理课堂中的功效

(1)利用地图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现代的地图,制图精美,颜色鲜明,还富动态效果,学生在直观的刺激下,更愿意主动的去接收知识。例如在讲中国版图的时候,对于中国34个省的记忆,如果死记硬背,学生肯定有很大的困难,配以地图,把每个省的版图形象化,黑龙江轮廓似天鹅,广东轮廓似大象,山东轮廓似骆驼等等。在课件制作中或者填充图册中,把各省名字去掉,让学生填各省的名字,相信学生一看轮廓便能准确的辨认了。

(2)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地图实际上既是可以将问题简单化的工具,也是我们总结规律必不可少的工具。当我们想比较两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时,就必须用到地图。例如温带大陆性气候与地中海式气候的区别,我们需要出示两地典型的气温降水图,让同学们通过最冷月与最热月气温和全年降水来归纳。这不但考察了学生的读图能力,更重要的是相互比较和判断,加之教师的引导和辅助,学生理解会更容易,而且会更有成就感。

(3)利用地图的绘制,增强课堂记忆效果。在初中的地理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绘图能力的训练。例如在进行《澳大利亚》教学时,有关澳大利亚的位置、组成等学生很容易忘记,我就组织学生几人一组去画澳大利亞轮廓图、特殊的纬线、地形、河流、气候类型等等。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在去提醒点拨,这样的情况下,师生的角色就发生了改变,完全是学生在动,而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与指导者。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的读图、绘图热情,在学生绘图之前,教师应该先向学生讲清讲透各事物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绘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适时的进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不断修改完善,反复练习,让学生尝试各种画法,起到加深巩固的作用。

3 课堂提问要有策略

(1)设问要源于课本而又不能完全在课本中找到答案。设计问题是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完成的重要一步,如果没有在备课时就提前设计好课堂问题,而是临时提问或者设计的问题不够合理、恰当,就会影响课堂效果,甚至影响到课堂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下去。要设计出合理、恰当、巧妙的问题,首先需要教师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明确教材这样编写、那样设计的意图,也就说教师要有“用教材”的高度,而不能只有“教教材”的水平。很多教师在设问时往往注重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的问题,而忽视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认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进行讲解教材、习题讲解,更有甚者照本宣科,让学生标出重点,背诵记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储备关注度不高。比如教师在讲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时,张某老师的问题是:“地球表面从形成初期到现在,地表形态是不是不变的?(学生回答:不是)”刘某老师的问题是:“在我国台湾海峡底部发现了古人类用火的痕迹,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踊跃举手)”张某老师的提问仅仅是为了完成课本要讲述的内容,纯粹的为了提问而提问,毫无设计可言。刘某老师的设问显然更胜一筹,体现了设问要源于课本而又不能完全在课本中找到答案的要求,学生对这类问题也有比较浓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产生了较浓的学习兴趣后,学生的思维也就能很好的进入到课堂当中,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2)设问应有适当铺垫,且不能过于简单。教师在提问时应有铺垫,提问不能空中楼阁,更不能思维跳跃,跨度太大。教师在提问时一定不要用单句直问。单句直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向明确,往往有是不是、对不对等口头禅,设问直接指向教师期望学生回答的答案或结果,学生可以异口同声的给出回答(而且不会错)。这种方式的优缺点明显,优点是可以很快地完成教学任务,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缺点是因为没有铺垫,设问过于简单且指向明确,而教师为了快速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根本没有掌握课堂知识,或者囫囵吞枣没有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设计合理的问题,更应该有巧妙的的提问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应该学会换位思考,要有一定的角色转变技能,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能用教师的思想去替代学生的思考。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才能使课堂动起来,教学才能精彩。

总之,地图是地理教学当中特殊的语言,是地理知识的汇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尤其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作用是非常大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利用好地图,能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更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变的积极踊跃,乐于观察和发言。所以我们地理教师要在地理课堂中指导学生多用图、多识图、多判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甘肃省和政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绘图读图课堂
欢乐的课堂
叮咚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写字大课堂
绘图机器人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