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进波
编者按:2018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本刊从2018年第一期开始,陆续刊登了法帖部分内容,受到读者的欢迎。现第一辑已介绍完毕,从2018年第十一期开始,本刊继续刊登本书系第二辑和第三辑的内容,包含宋拓《东方朔画赞碑》《刘熊碑》、民国拓《元显?墓志》等精良拓本,以及董其昌行书《赠张旭、题卢道士房诗卷》、文天祥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等珍贵墨迹本,希望广大读者能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
伯?簋、?盘和?盉,2005年由上海崇源艺术拍卖公司和诚源艺术公司从海外购回,流失国外的国宝重器得以完璧归赵。此次由国外回流的青铜器共18件,其中7件器主为?,包括鼎1件、簋4件、盘1件、盉1件。这组?器不仅保存完整、造型优美、秀丽典雅、铸造精工,其铭文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祭祀礼仪和册命制度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13年,2件伯?簋、1件?盘和1件?盉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入藏,随后在“近藏集粹——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入藏文物特展”中公开面世。著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收藏集粹》《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甲骨文金文集粹》《近藏集粹: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入藏文物》和《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05275、14531、14799》。
两件伯?簋的形制、纹饰、铭文近似,尺寸也基本相同,通高24.5厘米,口径24厘米。侈口,束颈,口沿上唇尖凸,盖沿中部内凹,形成子母扣,腹部略鼓,圈足外侈并连接直立形矮阶,颈腹两侧饰一对兽首耳,耳下有方形垂耳,盖面隆起,顶部有圈形捉手。颈部饰一周目雷纹,前后增饰浮雕兽首,其下饰一周连珠纹,盖面和器腹饰斜方格乳钉纹,圈足饰饕餮纹。
伯?簋的形制与1954年发掘的陕西长安普渡村长甶墓五号簋相近。据墓内出土铜器铭文“穆王在下淢居”,可知器物铸于穆王生时,而其埋葬年代在西周恭王初年,墓中随葬簋的年代应相去不远,约在穆王后期。
伯?簋盖内铸铭文68字,重文1字,器内底铸铭文16字,重文2字。铭文内容是伯?祭祀文考甲公,每日早晚均用祭品的馨香祭奠百神,以合礼制,祭品芳馨之气升闻于天上、地上之众神明,希望?的族人无不受到神的视护,祈求多福长久,子子孙孙万年珍藏使用此簋,世世代代不要遗忘。伯?簋的铭文提供了周代享祀百神、祈求福祉的真实资料,同时还记录了周人岁时祭的简略过程,对于研究周人祭祀礼仪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盘通高15.5厘米,口径38.7厘米。敞口,窄沿方唇,上腹部接一对圆形附耳,耳离盘身较近,上端略高出口沿,盘腹较浅,矮圈足沿外侈,底部有直阶。装饰朴素,仅于口沿下端和圈足各饰两道凸弦纹。
?盘的形制与墙盘相近。墙盘,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铭文记述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迹及作器者家世,铸于西周恭王时期。
?盉通高22厘米。侈口,束颈,鼓腹,分裆,裆部弧度较大,三足较短,下部作柱状,器身—侧有管状流,另—侧设兽首鋬,盖上置半环形纽,—侧有链条与鋬相连。其装饰风格与?盘相同,仅盖和颈部各饰两道凸弦纹,腹部与裆相应处有双线曲折纹。
与?盉形制相近的器物有陕西长安普渡村长由墓出土的四号盉、1975年陕西岐山董家村窖藏出土的裘卫盉,两者均为西周中期的器物。长甶墓的年代此前已有提及,不再赘述。裘卫盉,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研究西周恭王时期青铜器不可多得的标准器。
由此可见,?盘与?盉的时代应断为西周中期偏早阶段,即穆王后期为宜。
?盘与?盉铭文内容相同,共78字,其中重文3字,盘铭铸于内底,盉为盖内。铭文大意为(某年)四月初吉丁亥这天,周王在师再父的家庙举行对?的册命,由其上司周师担任右者,周师将?之功绩向周王汇报,周王赏赐?大带上的佩玉、黑色的蔽膝、白色的生帛制成的系韨的带子、由青铜配件装饰的车、用青铜做旗杆及饰件的旗帜,以彰显其身份。周王命令?早晚要恪尽职守,?向天子行叩拜礼,赞颂周王的恩德,并铸造此组盘盉祭祀先祖戊公,以此告诫子子孙孙,干世万载永远传承,不能废止。
册命即周王授命和赏赐官员的重要制度,乃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凡内服百官、外服诸侯以及诸侯国的命卿,均由周王册命。其中尤以西周时期的册命铭文最多长篇。
伯?簋、?盘、?盉铭文中所称“?”,即为作器者名。?者何人?伯?簋称伯?,显为长子。?盘、?盉的铭文中皆有“光尹周师右,告?于王”之句,周师其人又见于守宫盘和免簋,也是守宫和免的上司,可见?与守宫和免的地位相同,乃周师之属吏。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战国秦汉文字,故西周是金文的鼎盛时期。由于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已进行得较为深入,所以西周金文的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朗,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西周中期,金文中记录周王于宫廷进行册命之礼的铭文始出现。西周中期偏早,即穆王时期,金文字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基本上沿袭了西周早期昭王时期出现的那种小而规整、拘谨的字体;一类略显修长,个别笔画仍有粗笔与波磔,总体上已呈现出一种整洁的面貌。而且,文字的象形性已甚弱,表现人体的字多不再作跪跽状,而是下肢向下伸展。
金文发展至西周中期后段时,部分器铭在铭文布局之规整程度及字形结体上尚留有穆王时期的特征,但笔道已粗细一致,进一步向线条化方向发展,波磔与肥笔皆已不存在,这显然是为了书写的便利。字形上也相对穆王时期有所变化,显得较为宽松,布局比较散漫。
伯?簋、?盘、?盉铭文布局规整,书风典雅平和,用笔柔和而酣畅,筆画圆浑,但装饰意味趋弱,用笔意蕴增强,行款布局疏朗自如。从铭文字体来看,亦呈现出中期所流行的“玉箸体”的特征,但“父”“事”“王”“金”等字,个别笔画还留有粗笔的痕迹,带有较早时期的一些特征。盘铭和盉铭器主“? ”所从之“犬”旁,笔画上下断开,已开战国文字中此字写法之先河。
本栏目图文选自安徽美术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的《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三辑)·伯?簋、?盘、?盔》。《中华宝典》丛书项目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