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法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堂中的运用

2020-08-04 05:15吴曾雯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吴曾雯

摘 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实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目标了。该课程目前更倾向于实际的运用,使用案例法能帮助教师更为有效地实现目标,也能帮助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更为真切感受条例应用场景,为就业打下基础。

关键词:案例法;个人所得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一、引言

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在中高职日常教学中,其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都提不起兴趣,成绩也不理想。学生纷纷表示课程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教师也迫于考证的压力,多采用讲授法,把知识点简单粗暴的传授给学生。目前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已经取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该进行转变,应更注重实际的运用。教师的教授方法也需做出变化。笔者认为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堂中融合案例法,能更好地服务于目前的教学需求。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激发了学习兴趣,进一步利用课堂中所学内容,对案例的问题进行解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堂教学现状

第一,课堂氛围沉闷。《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偏向理论的一门学科,其构成内容为各项法律制度与管理条例,大段晦涩难懂的专业性文字,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再者本课程是会计专业基础学科,面向的是中高职一、二年级的学生。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较为薄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很容易放弃。

第二,教学手段单一。目前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课堂中运用的教学手段还是以讲授法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教师是课堂绝对的主导,学生只是被动的在接受,此方法较适用于学习能力、自觉性较强的学生。对于中高职学生来说,仅采用讲授法,想要在45分钟的课堂内抓住他们的眼球是不易实现的。此外,根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特点,讲授法不易于学生实现对教材条例的实际运用,只是停留在应试题目的解答。这也不符合目的教学理念。

第三,课程目标不合理。在没有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时,本课程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帮助学生通过资格证的考试。尽管现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已经取消,但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目标没有变化。老师们还在拿着考试题库中的题目给学生做,并以此为标准判断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显然已经不适用了目前的情况了。职业院校应该更为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以此为出发点,最终目的应是帮助学生明确各种条例运用的场景,为今后职场生涯打下基础。

三、案例法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堂中的运用

1.案例导入

(1)树立依法纳税意识。当下职业院校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往往都是税法知识内容,往往忽略了依法纳税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依法纳税的重要性呢?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询问学生:九年制义务教育时需要缴纳学费吗?答案显然是不需要。再进一步向学生发问:老师的工资、教学楼的建设、教学设备的采购这些费用是依靠什么来支付的呢?相信到这里学生就能意识到是财政税收在维持学校的运营了。与此同时,向学生播放解释税收作用的微课,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税收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导入人物案例。案例任务围绕张大姐的疑虑开展,在人物特征上着重突出她是一名依法纳税的纳税人,也正是由于她一向按时全额缴纳税款,才导致了最近的烦恼,也是需要向同学们求助的内容。自2019年以来张大姐的个人所得税从之前的几千元降到几百元,就拿19年10月份来说,张大姐仅缴纳了165元,大额的落差让她心里有点不安稳,生怕自己没有依法缴足税款。便向同学们求助,帮她确认是否少缴了个人所得税。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这里在案例的基础上也采用了任务驱动法,驱使同学们来帮助张大姐解决问题,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性更為明确。

2.案例运用

(1)判定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解决案例中张大姐的问题,第一步,就是要判定张大姐是否是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观看微课,得出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的区别。此处辅以表格对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的判定标准进行归纳提炼,利用表格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区分两者的不同之处,也便于学生记忆。案例信息补充,在PPT上呈现张大姐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的图案,趁机向同学们发问,张大姐是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吗?是的话,她是居民还是非居民纳税人呢?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恰好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点的运用。

(2)识别个人所得税税目。在上一个环节得到了张大姐是居民纳税人的结论,第二步则需明确张大姐的哪些所得需要缴纳个税。学生需要清楚个人所得税税目,即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内容,才能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目前税法规定了9个税税目,这9项税目老师可以以自身举例,PPT上也随着老师的解读,将税目一一呈现。案例信息补充,呈现张大姐10月份的工资表构成内容:基本工资11000元,全勤奖500元,季度效益奖3000元,加班补贴500元,差旅费津贴1000元。接着请同学们运用刚刚老师讲解的知识点,对张大姐需要按照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税的工资进行选择。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即时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

3.计算个人所得税

(1)确认应纳税所得额。为了加强教学的真实性和提高说服力,教会学生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老师在上课时可直接登录国家税务总局的官网,把最新的文件展示给同学。当然要想学生自己处理解读新文件肯定是有难度的,因此这里仅做展示,同时为同学们科普国家税务总局官网是作为财务人员必须要收藏的一个网站,可以查阅任何税法文件,做一个常识的扩展。老师带领同学解读个税条例,点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需要扣减3项内容。案例信息补充:张大姐公司的财务让张大姐下载个人所得税的APP,让她在手机上自行申报6项专项附加扣除。张大姐提供了一张她手机上申报界面的截图。老师就利用张大姐的手机截图加以微课对新增扣除项进行说明。最后和同学们一起小结得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

(2)選择个人所得税税率。个人所得税与学生之前学过的其他税种有所区别,它是采用7级超额累进税率的。学生往往会对这个新名词一头雾水,所以需要对这种税率进行讲解,可以充分借助PPT中的动画效果,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超额累进税率。为了计算更加简便,又添加了速算扣除数,进一步得到个人所得税的简化计算公式,借助公式,就能最终解答张大姐的疑惑了。此时案例再次登场,请同学们计算张大姐10月缴纳的税款是否正确。相信到这里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揭晓这个答案了,在计算过程中又运用了新授的知识。同学们纷纷验证发现张大姐个税没有缴纳错误。老师再一次发问,为什么个税金额比之前减少那么多呢?这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案例隐约已经知道答案了,是因为个税的改革,有很多减税的措施,致使纳税金额大幅度减少。老师揭示个税改革是一项减税降赋惠民生的优惠政策。

四、案例法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堂中的优势

一是贯穿课堂始终。张大姐的案例把整节课都串联起来了,课堂的目的是要帮助张大姐解惑,当课程结束时,张大姐的疑惑也解开了,课堂的完成度很高。同学们通过自己一步一步的学习,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找到了答案,在这一过程中也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所有知识点的展开都是与案例紧密相连,同时借由案例学生能够及时对知识点进行练习,学生无须花费过多的时间去阅读全新的案例练习题,这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案例使得整节课环环相扣,完整统一。

二是辅助素养落地。只要案例法运用得当,就能在专业课中植入专业素养。就如案例中张大姐为什么会向学生求助,就因为我们在塑造案例人物特征时突出她是一名依法纳税的纳税人,不允许自己存在偷税漏税行为。张大姐给同学们树立了一个榜样。随着课程的深入,案例的推进最终也证实张大姐依然是一名依法纳税的纳税人,学生们由此也能得到情感上的升华,准确地认识了依法纳税的重要性。

三是结合时事政策。2019年新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影响着每一个人,是我国一项重大的税法改革举措。作为财会专业的教师,我们有义务让我们的学生去了解、认识、运用这项最新的政策,而不是按照教材中老版的政策传授给学生。案例法在这里充分地结合了这个政策热点。

案例法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对文字性条例的解读,可以让课堂呈现得更加丰富,从而提升学生对课堂的接受度。在解答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一个运用与内化。案例的选取与设计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如何让案例法更好地服务于《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课堂中,这需要一线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金荣君.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文学教育,2018(24).

2.宋靖伟.“个人所得税改革”背景下税法课程改革探析.财会学习,2019(7).(责任编辑:兰卡)

猜你喜欢
个人所得税
累进税率在税收筹划中的应用
累进税率在税收筹划中的应用
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探讨
浅谈我国个人工资薪金纳税筹划
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思考
我国个人所得税问题研究
网络红包之个人所得税问题探讨
浅析工资薪金的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