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娥
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曲靖 655000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当前常见的一种颅脑损伤的病理变化,发生几率达到45%左右,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有效进行治疗,避免恶化。 依据并发的实际情况可知, 患者可能存在脑血管痉挛、 脑缺血以及脑积水等,都是和出血量以及血液异常等存在关系。 在蛛网膜腺下存留的空间和部位等存在密切的联系, 如何尽快进行治疗是关键。 在临床研究中需要注意的是明确各个注意事项,明确治疗的要点和内容。 医生需要掌握临床治疗的注意事项和要求等,只有合理接受治疗,确保患者在短期内恢复。 在干预治疗中,进行各种病症的分析,只有有序进行治疗,才能促进患者的恢复。 为了分析腰大池引流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选择2017 年8月—2018 年8 月间该院收治的76 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案例作为对象,随机实施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实施的是保守方式和腰大池Q 引流进行治疗,两组案例治疗后对结果对比和分析,报道如下。
选择76 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案例作为对象,随机实施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实施的是保守方式和腰大池引流进行治疗, 两组案例治疗后对结果对比和分析。对照组:男和女分别是24 例和14 例,年龄范围在10~61 岁,平均(30.6±0.5)岁。
治疗组:男女分别是20 例和18 例,年龄范围在10~62 岁之间,平均年龄(31.5±0.5)岁。 综上所有资料可知,两组患者资料可以分析和研究,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排除精神障碍和其他并发症的患者[1]。 该次实验已经得到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认可, 所有患者均知晓了该次实验研究的全部内容, 并自愿加入到该次实验研究当中。
在该次研究中对照组实施的是保守方式进行治疗,按照临床要求进行, 在后续治疗中明确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注意事项,按照流程要求进行操作。 治疗组进行的是腰大池引流操作, 选择侧卧位姿势, 头和双下肢屈曲,在无菌作用下采用美敦力腰椎外引流以及检测系统进行穿刺治疗,一次性腰硬联合麻醉包,留置长度15~20 cm,看到脑脊液流出后, 将导管放入到椎管蛛网膜下腔内的4~6 cm,观察管内的脑脊液流通情况,而后拔出穿刺针,连接引流袋。 将引流袋放在外耳道上方大约10 cm 左右,在整个过程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检查是否存在意识和瞳孔异常等情况,如果不存在明显 异常变化,固定引流袋,引流5~6 d,一般情况下不超过1 周。 在当前对症治疗中,可以实施的是营养支持,合理的指导后能预防脑血管痉挛。
显效: 患者不存在其他并发症, 癫痫和脑梗死等消失。有效: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生活质量逐渐提升。无效:整体效果不明显。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该组例数×100.0%。
该实验使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该次研究中对比两组案例的总有效率情况,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例数分别是36 例和28 例,总有效率分别是94.7%和73.6%, 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案例的总有效率对比Table 1 Compared of the total effectiveness of two groups of cases
在该次研究中对两种患者的身体指标积分、 不良症状积分进行分析,治疗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案例的各项评分对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of cases[(±s),points]
表2 两组案例的各项评分对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of cases[(±s),points]
组别 身体指标积分 不良症状积分对照组(n=38)治疗组(n=38)t 值P 值5.2±0.2 10.1±0.2 6.400 0.008 10.2±0.1 5.2±0.11 7.500 0.050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几率比较高, 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可知, 在临床报道中需要进行病症的进一步分析。 严重的颅脑损伤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合并症,在当前临床治疗中,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引起脑积水以及意识障碍等现象,部分患者甚至死亡,出血进入脑室系统或者基底池后,可能本身有明显的阻塞作用。 此外大量的血性脑脊液对脑膜产生强烈的刺激, 甚至会出现无菌性炎症反应[2]。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出血分解产物, 含铁血黄素,胆红素的刺激可能出现脑血管痉挛,脑缺血性损害的几率高,在治疗中,如何消除脑脊液是重点,需要以消除脑脊液循环通路的积血和有害物质为主,以5-羚色胺、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等为主,在后续治疗中,腰穿置管引流操作有重要的作用,根据脑和脑膜的刺激性因素等,如何促进循环和吸收是关键,在后续操作中,改善脑缺血的状态,在操作中,合理化处理后可以减轻水肿的情况[3]。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能确保血性脑脊液通过自然的循环途径经蛛网膜下腔引流清除处理,和脑室外引流对比,有效的操作后能避免出现其他异常反应。 在创伤性分析中,成功几率高,以流速为例,操作后能均匀进行[4]。 此外在整个阶段可以控制流速。 引流操作中,感染几率低,在操作的过程中,起到节省时间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其他不同程度的影响。 引流管堵塞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实际操作中,引流管置入后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移位的情况, 如果有严重的扭曲或者其他异常反应等,容易导致小血块严重的阻塞,在该次研究中1 例患者由于出血量大, 小血块存在严重阻塞的情况,最后拔管。 在实际操作中,过度引流的情况容易造成脑脊液增多,甚至出现颅内压降低等现象。 在引流操作中,脑脊液的引流速度控制很重要,依据颅内压和血肿概况等,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颅内压和外界大气压的梯度分析,在操作中,穿刺位置的选择很重要,在引流过程中,可能存在穿刺不畅的情况,第一时间找到原因,如果存在堵塞或者其他情况, 可以及时更换穿刺点和引流管。 在引流量和速度控制中,每日的引流量在150~300 mL左右,在操作中不能超过300 mL。在整个过程中注意病人体位以及引流袋的高度设定,注意的是卧床休息,在实际操作中适当调整引流管的水平和位置等[5]。 引流时间设定也是关键,一般情况下以5~9 d 合适,一般情况下不要超过10 d。 在操作中以无菌操作作为基础,后续检查中及时观察脑脊液的变化, 如果存在严重的感染现象, 精细检查。根据培养结果,注入抗生素。在整体治疗中,一次放置成功后不需要再次进行操作,在整个过程中,患者的痛苦逐渐减少,只有合理进行颅内压的控制,才能确保符合检测的要求。 通过腰大池引流后,释放脑脊液,降低了颅内压。 在整个操作中如何减少外伤性损害是关键,操作的过程中避免大量采用脱水药物出现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失调。在后续操作中降低病死几率。只有严格按照当前的流程要求操作,才能彰显出优势。 为了避免存在严重出血反应,不断提升自身操作流程,掌握要点和内容等,尽快操作,确保患者短期内恢复[6-8]。 部分患者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在后期治疗中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教育,明确临床治疗的要求,适当的普及教育后,能避免恶化。
在该次研究中对比两组案例的总有效率情况,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例数分别是36 例和28 例,总有效率分别是94.7%和73.6%。 该次实验研究与临床医学界研究结论相似,相关学者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果为:选取该院收治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9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研究组则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分析两组的治疗疗效。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头痛缓解时间、脑脊液恢复至正常水平时间、临床总有效率为98%,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8%(P<0.05)。 对两种患者的身体指标积分、不良症状积分进行分析,治疗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对比后差异明显。说明针对性的腰大池引流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 腰大池引流术的整体干预治疗方式可行性突出, 在后期治疗中必须注意的是明确操作的注意事项,在现有基础上完善,提升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