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郭明晓
4.飓风:朱老师,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如何挤出这些海绵里的水肯定是有技巧的,您能够轻松地驾驭这么多工作,有哪些节约时间、利用时间的办法呢?请您给我们的老师们讲一讲吧。谢谢!
朱永新:时间管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
首先是工作的计划性。只有做到工作有计划,心里有目标,你才能完成最重要的事情。时间管理学里有一个“二八原则”,就是说你最重要的事情大概只有20%,必须用80%的时间来完成这20%最重要的事情。
一般来说,我们会把工作分成:重要而紧迫,重要而不紧迫,不重要也不紧迫,不重要而紧迫这几种情况。如不重要但很紧迫,有的时候你可以不做,虽然很紧迫,有的事情可能拖一拖就拖过去了,如有人约你吃饭,有人约你聊天,有人约你打牌,有人约你写一篇稿子等等,就不是很重要的事情,那你就可以不用马上做。这是很紧迫,但是不很重要的事情。你必须首先投入到那些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中去,这是最关键的。
其次,如果你还有精力,你应该为那些重要而不紧迫的事情做好准备,因为它很重要,尽管实际上不是很紧迫,但是超过了这个时间,你错过了这个时间,就变得很紧迫,所以你事先要做好准备。
这就是从工作的计划性来说,只有有计划,心里面才有底,才会抵制诱惑,才会很好地安排时间。
第二是利用零碎时间。要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在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情,这很重要。比如像我每天的阅读,早晨起来之后,头脑最清醒,空气最新鲜,无论春天、夏天打开窗户后,还是冬天在房间里,早晨总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那时候读书效果最好,写作效果最好。
晚上,一天下来也是很疲倦,这个时候要调节一下身心,就多读一些文学、诗歌、童书,这时候,相对来说是处于一种放松的阅读。我读报纸,基本上是在车上看,我每天要看十几种报纸,获取大量的信息,我微博和头条里面很多信息都是来源于报纸。我们都知道,很多报纸内容都是重复的,过去读报只看标题,但其实有一些重要的信息、重要的内容都是在标题之外,所以需要学会识别信息。要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如在车上看到报纸上那些特别精彩的文章,我会把它剪下来,然后在开会之前的等待的时间,再去读这些文章的内容。
零碎的时间把它怎么集中、安排好,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利用时间的确还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
我曾经主编过一本国家部编教材《管理心理学》,里面专门有一章是讲这个时间管理。
第三是时间记录与分析法。所谓时间记录与分析法,就是反思自己的时间利用得是否合理。像我是有写日记的习惯,如果你写日记的话,你会分析这一天的时间,你就会发现哪一些时间浪费了,哪一些时间是利用比较好的。其实时间记录和时间分析法是防止自己浪费时间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你去了解一下,或者说每个人,我们每个老师反思一下,你一天看手机花了多少时间?很多人自己都难以相信,可能在手机上花的时间就好几个小时。还有不知不觉地看电视花多长时间?等等。
分析一下时间,你就会发现,哪一些是被浪费了,哪一些是可以压缩的,哪一些是可以做到利用效率更高的。所以,学会记录和分析也是有效利用时间的一个好办法。
5.飓风:谢谢朱老师!朱老师的经验,一是要计划时间,二是要零星利用时间,三是时间分析法,其实是反思怎样有效利用时间,这三点非常重要,智慧理性,而且务实、可用。谢谢您!
朱老师,有以下幾件事,如果您只能选择其中一件事,您会选择什么?一是阅读一个小时;二是写作一个小时;三是和家人朋友交流一个小时;四是和新教育人交流一个小时;五是其他。
请您告诉我们,您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朱永新:你提的这几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因为,这些问题无法进行选择,这几件事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它们都很重要。阅读很重要,写作很重要,和家人交流很重要,和新教育的朋友谈心也很重要。如果必须选择其中一件事,那就要按照我前面刚提到的原则来选,要考虑这件事属于“重要而紧迫、重要而不紧迫、不重要而紧迫、不重要也不紧迫”中的哪一种,再根据这个原则来安排最重要而紧迫的事情。如果一篇文章明天要交稿了,这个时候,我当然把所有的事情都放下来,进行写作,用这一个小时写明天要交的稿件。如果我的家人明天要和我离别,比如我的小孙子、我的儿子明天要走,我今天晚上就要陪他们玩一个小时,交流一个小时。如果一个外地的新教育人来北京了,那我就可能先去见他。这个优先要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对象来安排的。所以,在这四个问题里面进行选择,是无法选择的。
6.飓风:谢谢您,朱老师!其实您说无法选择,您已经有了很好的选择,是对上一个问题的具体的补充,告诉我们怎样更好地利用时间,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紧迫的,谢谢您!
我们都知道教师阅读的重要性。但是,现在汲取资讯的平台和渠道很多,读书往往是最不方便的一种,您觉得阅读和其他一些汲取信息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您觉得教师的职业特点,让教师阅读和其他的职业阅读,有什么不同?您对于教师读书,有什么特别提醒呢?
朱永新:关于教师阅读的问题,其实我已经连续五年在《教师月刊》“朱永新问答”专栏里讲了很多了。每一期回答一个关于教师阅读的问题,最近很快就要集结成书,书名暂定为《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谈人生和阅读》。对教师而言,阅读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新教育的“三专”,第一个就是专业阅读。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我们说,平时的随手翻阅当然也是读,读碎片化的信息也是读,读孩子也是读,读生活也是读……但是,不同的阅读有不同的作用。作为教师来说,最基础的阅读还是纸质的、经典的阅读。因为你看手机也好,看电脑也好,都相当于碎片化的阅读。而且这种阅读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跳出很多和主题无关的信息,会把你引到各种各样的其他的阅读场景中去,让你不能够全神贯注地进行阅读。但是,专业阅读需要你沉下心来,需要你能够心静气闲地认真阅读。
比如说,读杜威也好,读皮亚杰也好,读佐藤学也好,读蒙台梭利也好,我这几年一直在读,而且我都是选择在早晨这个最宁静的时候进行阅读,因为,在其他的情况下,你是很难认真读下去的。最好是有一个相对的整块的时间。我现在基本上是零碎的时间用来看手机上的一些信息。手机上一些重要的文献和信息,我会把它保存下来,找时间再细读。整块的时间,我还是把它用来读那些最重要的书。
作为教师来说,你的教育智慧的来源其实就在阅读之中。我最近一直在读杜威,我们会看到,其实我们中国当下教育面临的所有问题,和一百年以前的杜威遇到的问题有很大的相似性。你的教室里正在发生的故事,其实在其他人的教室里,甚至在一百年前杜威时代的教室里就已经发生过。所以,在你读这些的时候,你就可以积累关于教育的很多智慧、经验。面临同样场景的时候,你自然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实,作为教师来说,你所有的教育行为背后都是教育哲学,而这个教育哲学和你的阅读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你用什么样的价值观以及你用什么样的方法论来解决你的课堂、你的教室里的问题,其实都和你的阅读是直接相关的。
我经常讲,阅读的高度决定了精神的高度,精神的高度决定了你的行为的高度。你的教育是不是有智慧取决于你是不是善于阅读。那些优秀的教师,包括我们这一次的23位种子教师和你飓风老师,其实,每个人背后都有非常深刻的阅读的体验和阅读的故事。
7.飓风:谢谢朱老师。亲爱的老师们,朱老师提醒我们要专业阅读。专业阅读,要读纸质书,要找专门的大块儿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希望我们能记住朱老师的这种非常有效的经验,来提升我们的阅读。
师生共写随笔,是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一。许多教师也想写作,但是有各种阻碍。对于初学写作的老师,您有什么建议?
朱永新:关于教师的写作,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我是开过一个叫“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其实就是鼓励教师写作,最初强调的还不是专业写作。因为我一直认为写作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也就是说,你先写起来。一开始,你要去写那些远离教学生活的东西,那很可能就变成抄袭了。你不知道的事情只能胡编乱造。我们知道,很多教师评职称,发表论文,其实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他只是抄书,只是把不同的观点做一些拼凑,那意义不是很大。作为教师的写作,我经常主张是来源于生活的写作,所以你先学会把你的生活记录下来。记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反省的过程。
新教育为什么特别重视教育叙事?很多老师跟我说自己的生活很平淡,每天都是一样的东西,记下来没有意义。其实你真正开始记录以后,你就会发现,每天是不一样的,每天的教育生活是不一样的。你看待的同样一件事情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你写着写着,就会发现,你写同样的事情,如果不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角去分析研究这些问题,你自己写起来也会没劲儿。你会去寻找不同的写作方法,不同的研究方法,你就会再去通过阅读来改善你的写作。所以我主张教师就是先写起来。
当然,有意识的专业写作就更加重要了。因为,专业写作里面除了写日记以外,还有别的写作,比如教育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就比简单的日记又胜一步了,也就是说你是把它作为一个问题(研究)出发的。比如像我们新教育的一位很有名的教师吴樱花,也是我们新教育第一位研究教育案例的老师,她写过一本书《孩子,我看着你长大》。她班上有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她就注意观察他,作为案例来分析、来研究,这样三年下来,她就把她的研究写成了一本书。飓风老师你为什么这些年来能够不断地有新的成果出来,我觉得和你那一段时间的坚持写作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一直说,真正的思考一定是从写作开始的。而且写作这个东西啊,你一旦开启,沉醉其中,一般情况下你不会远离它。它会成为你的一个习惯,成为你的一个乐趣,你不写会很难受。像我现在每天不写点东西,就像每天不读书一样,就觉得有点难受。因为这些东西,你及时地记录下来,和不及时记录下来是完全不一样的。
最近我出了一本新书《春天的约会》,这是我连续五年参加全国“两会”的日记。“两会”一般15天左右,我每天都会写一篇比较有意思的日记和大家分享,很多人把它作为中国“两会”的现场直播。在中国政协和人大历史上,还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系统完整地记录“两会”。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主题式写作。
其实,我们很多新教育的教师,如果你有意识地集中一段时间来记录你的教育生活,或者你有意识地记录某一种教育生活,比如说你这一生经历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或者像飓风老师的生命叙事剧等等,其实都可以成为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主题。主题式的写作也是一种很特别的写作,一般你可以每天正常地记录。但是对有一些事情,你记得特别细、特别深,那么这就是有意识地开始主题上的写作了。所以无论是日记呀,还是叙事呀,还是案例研究等,还有读书笔记,都是教育写作。
当然,还有一种常见的写作就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非常重要的写作。你们可以看到,我从2010 年开始重读经典的工程,一边读书,一边坚持做读书笔记。我的读书笔记加起来可能会超过100万字。杜威的著作我很快把它读完了,之前我已经读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读完了蒙台梭利的著作,读完了三十多卷的陶行知和叶圣陶的著作。在读的过程中,我发现特别有同感的地方,就写一段文字来谈我的理解,与大师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的读书笔记就是这样一种记录。最近就会把这些读书笔记进行整理,我跟他们每一个人的对话就可以整理成一本书来出版。所以这样一种阅读的积累,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总之,写作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各种各样的途径。
8.飓风:谢谢您,朱老师。朱老师给了我们四点经验:第一,初学者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開始写,写的时候找到闪光点并反思它。这样,你就能够不断地提升,从而开始专业写作。专业写作,只要坚持就能出成果。再开始主题式写作,然后读书笔记。真正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就会像朱老师一样出那么多成果。起码我在这一点儿上,在向朱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是感受到这样的写作是会让自己幸福的。希望老师们向朱老师学习!
朱老师,我们注意到,您不仅写过很多书,而且其中很多都是畅销书。新教育的诞生就和这些畅销书紧密相连:20年前的2000年,《我的教育理想》是新教育诞生的标志,这就是一本教育畅销书;2015年《致教师》这本书,卖了40万册,也非常畅销;去年6月您的《未来学校》一书,也非常畅销,而且比《致教师》这本书得到了更多的奖项……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你觉得这些书的畅销原因是什么?你对于写出这样的优秀畅销的教育著作,有什么经验可以传授给我们的老师呢?
朱永新:关于教育写作,我过去在大学里主要写学术论文,写学术著作,很少会去想有没有人来读,它是不是畅销。后来在1999年,我读了《管理大师德鲁克》以后,就知道一本好的书,它的价值在于它能不能改变生活;一个好的理论,检验它的标准,在于它是不是真正地改变了人的行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做新教育的时候,在写《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时,我心里面就有着很明确的对象,那就是——教师。我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看的,所以我首先想的一些问题是,教师教育生活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到底是什么,教师最关注的点在哪里,教师的职业幸福的来源到底在何处。另外,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方式能够让教师更容易接受。这些都非常重要。
我的这三本书很受欢迎,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心里面有明确的读者。我会问自己,这些书到一个教师手里,他会不会有兴趣看下去,教师对哪一些问题最关心。
其实,我最初写的《未来学校》是一本学术版,写了将近20万字。学术版的未来学校书名叫《走进学习中心》,这本书很快也要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但是,为什么我决定要把它先变成一个普及版呢?也是有好朋友给我建议的。这本书其实是相当于一本新的《我的教育理想》,因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背景下,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变革,是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写成一个学术性的著作,可能会造成读这本书的老师比较少,能够真正理解的老师就会比较少。所以我就下决心,首先把它变成一个普及版,变成一本让普通的父母亲、普通老师都能看得懂的一本书。所以,这本书是有意识的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写成的一本书。《致教师》也是一样。
其实,关于教师这个话题,这些年来我写了很多的文章。而且,在主题选择和呈现方式上都使用了教师比较容易接受的一些方式。总而言之,写作要做到这两点:第一,你心里面要有读者,你要很清晰地知道这本书写给谁看。第二,这本书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说,《未来学校》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想推进教育变革,而且为新的教育变革绘制一张蓝图。其实,《未来学校》可以说是中国教师的,乃至中国教育的一个整体性解决方案,或者说是一个教育改革的蓝图。那么,《致教师》呢?其实它就是一个教师成长的解决方案。因为教师成长就是两个问题:第一,职业认同。怎么去真正去理解教师职业?怎么去防止职业倦怠?怎么样真正地把握教师职业的这种内在的魅力?了解了这些,教师就可以更好地成长。所以,我就用了两个大的篇章:一是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另一个就是给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教师关注的也是这两个问题,所以我的这本书就是找到了教师成长的两个大的关键点。
自从2000年以后,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尽可能地让我所写的书,能够让更多的人改变他们的生活,改变他们的人生态度,改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9.飓风:您刚才讲述了这么多理由,我给您归纳为两点:第一是心中有读者;第二是每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我把要解决什么问题这点归结为:心中有目标。所以,有读者、有目标就是您创作出这么多畅销书的原因。
新教育认为,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是腾飞的双翼,大家对于专业发展的认识已经很清晰了,你认为有哪些工作可以推进职业认同呢?
朱永新:新教育的职业认同是按照生命叙事剧理论来研究的,每一个生命就是一个故事。仔细想想,难道不是吗?这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故事,这个故事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写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用自己的一生来写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你是你生命故事的作者,也是你生命故事的主人翁。你这本书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这个作者是不是用心在写自己的书。
我们提出,新教育的老师要把自己的故事变成一部伟大的生命传奇,要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为什么中国一千六百万老师,真正写出传奇的老师并不是很多呢?其实就在于我们有没有用心地在写自己的生命传奇。为什么新教育的老师成材率特别高呢?优秀的老师特别多呢?因为新教育教师特别重视书写自己的生命传奇。
如何书写自己的生命叙事?我在《致教师》这本书里也谈到了,首先要寻找自己的生命原型。写小说的作家总要找原型,其实,我们自己的人生也要找原型,你想像谁一样活着?比如说,我要做一个像飓风大姐这样的老师,就是像飓风老师那样活着。比如说,要做一个像李镇西那样的校长,就是像李镇西那样活着。其实,你心中有这样一个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你仔细去研究研究飓风、李镇西,还有朱雪晴老师(注:《新教育在银河》的主讲人),他们起初都很普通,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包括我们23位种子老师,虽然现在这些老师都不普通,但是他们最初有些都是乡村里面的村小、村幼儿园出来的老师,他们都书写了自己的生命传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努力,他们有心,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榜样。所以,我们老师应该善于为自己寻找一个目标、一个人生的方向、寻找一个生活的榜样,一个生命的原型。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我们怎样面对生命中的困难。你不要抱怨,其实每個人都有困难。我刚刚讲到的我的困难,那只是冰山一角。在我几十年人生过程中,不说每天吧,其实经常也会遭受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关键在于,你不要把它当成困难,而是要当成阶梯。你克服一个,你就向前迈一步。你就走到了一个新的天地里去。有的时候,困难并不完全是坏事情。面对它,接受它,挑战它,战胜它,慢慢你就成长起来了。
再就是你用什么样的语言去书写人生故事。我说有三种语言:用家乡的方言,用中国的语言,用世界性的语言。真正的好教师,应该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看教育、看世界的。在这次战“疫”中,那些狭隘的民粹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都是没有很好地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立人类的共同体,这是真正地站在人类立场上。作为教师也是,如果你关注的是人类了,在你的课堂上你就不会仅仅关注分数,你会关注环境、战争,你就会关注人类的命运。其实,如何做个好教师,在《致教师》这本书里我已经讲了很多,我就不详细展开了。
10.飓风:谢谢您,朱老师。从您说的推进职业认同来讲,我总结了三点:第一,我们人生要有目标;第二,我们人生要有人生榜样;第三,我们在向着人生目标迈进的时候,要有宏大的理想。其实,在向职业认同迈进的过程,就是对自己人生认同的过程。你怎样认同自己的人生,就会有怎样的职业认同。希望朱老师的讲解能够给我们带来启发。
作为发起人,您认为新教育要怎样才算是成功?您认为一线教师做新教育的时候,成功的最大阻力是什么?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朱老师:您所提的两个问题实际上有密切关联,有相通之处。新教育的成功,最后要看的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成功。因为我一直都说“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着教育的品质,谁就决定孩子的命运”,所以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造就优秀的教育。这也是新教育实验和其他的教育改革、教育实验不一样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因为我们是把教师的成长作为整个新教育的逻辑起点。所以说,什么样叫新教育成功了呢?那就是新教育的理念、方法、课程成为我们中国的大部分学校的理念、方法和课程,成为那些有理想的教师们都在遵循、都在遵守、都在使用的时候。
徐锋先生曾经讲过,他很期待有那么一天,“新教育”三个字变成“中国教育”四个字。其实这也是我们新教育人的梦想。
我一直说,新教育做的事情就是为中国教育探路。怎么叫为中国教育探路呢?也就是说,明天的教育是什么模样,那么今天的新教育就是什么模样。所以我们在做生命教育课程,我们为什么要做生命教育课程?这次疫情充分体现了我们的高瞻远瞩。我们其实都明白生命是最重要的,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健康是1,后面的都是零。所以,我们提出人有三种生命存在: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像这样的课程在国内的课程体系里面还没有,据说,最近教育部在要求研发课程的教材局来研究未来的生命教育课程与教材的问题,其实我们新教育很早就开始做了,而且出版了生命教育系统的教材,所以我们这个就比国家的课程改革和教材走在前面。
再比如说,我们正在研发的大科学、大人文、大德育、大艺术这些课程,我认为都是属于未来的课程改革的方向,所以我们新教育只是提前对未来有更清晰的认识,去进行思考,进行探索,进行实践!所以,你说怎么叫新教育成功,也就是说未来中国教育成功了,新教育才能成功,因为我们是为未来做探索。而新教育的成功根基在哪里呢?根基在教师。只有我们把教师培养好了,只有让教师认同我们的理念,只有教师真正地在教室里面去做实了,那么新教育才能成功。
我也跟新教育的同仁们说,新教育这些年用很大的精力去研发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目的就在于此。教师靠什么站住脚,仅靠理想与理念是不够的,必须靠的是日常的课程。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了生命的卓越性。比如说,晨诵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课程,那么我们把它做扎实了,我们中国的孩子,每天早晨都用一首美好的诗歌开始新的一天。现在我知道除了新教育的学校,也还有很多学校在做晨诵的课程。还有很多好的课程,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做的说写课程,还有我们正在研发的科学课程、艺术课程,这些课程其实都是在为未来的课程做准备。所以,关于未来,我在《未来学校》这本书里就描绘了一个蓝图,这个蓝图里面有很多是新教育已经完成的或者说正在努力做的,所以,我们其实是带着我们中国最优秀的一群教师,在前往未来的这条路上。我觉得我们的成功就在于此。
11.飓风:好,谢谢您。新教育,为中国教育探路。新教育的老师,就是这些探路者。谢谢!
我知道,在我们的听众里,还有很多校长、局长。请问,你认为教师、校长、局长这些不同岗位,对教育的职责有什么重要的不同?在推动新教育上,作为老师、校长、局长,他们分别应该重点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朱永新:不同的职务有不同的责任,虽然都是在做同一件事。同样是在做新教育,教师的职责在教室,教室就是教师的天命。他要用全身心把新教育在教室里做出来,把新教育的课程、新教育的理念在教室里活出来。
做为校长,他的责任在于:第一,把每个教师的能量激发出来,让每个教师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每个教室的新教育能够活出来。同时,学校作为教师的共同体,怎样让每个教师在学校里拥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所以,作为校长,他的使命就是让新教育在校园里活出来,让每一个老师成为学校的主角。作为校长,经常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他本来应该是学校的导演,但他变成了学校的主角,而实际上主角应该是教师。这是我在很多情况下讲过的问题,因为他不可能代替教师走进教室,而一个学校的品质最终要在教室里实现。所以,他让教室的主人成为学校的主人,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角,把每一个教师的能量调动起来,这是校长的艺术。所以校长要学会做导演,而不要做演员。
作为教育局长,当然是很重要的地位。我們看到,全国新教育虽然有一百多个实验区,但不同的实验区发展是不平衡的。这就取决于教育局长对新教育的理解、欣赏和追求的坚定信念。凡是真正认同新教育,凡是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带领大家在做新教育的,都做得非常优秀,无论是局长还是副局长。比如,邢台县樊青芳副局长,她虽然是副局长,但她抓全县的新教育实验,抓得非常扎实。她把全县教师都撬动起来了,把校长撬动起来了。所以,作为教育局长,他的使命就是把校长撬动起来,把教师撬动起来,把区域的教育生态改变起来。作为局长和校长,其实有一点是共同的,都要成为搭台子的人。如果说校长是位导演的话,教育局长就是舞台的搭建者,或者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总导演。他的使命就是为每个学校、每个校长、每个老师搭建一个好的舞台,让他们充分地表演,让他们能够你追我赶,创造一个好的区域的教育生态氛围。他要很清楚,幸福比成功更重要;他要很清楚,不追求分数,但是不惧怕考试,背后支撑的力量在哪里。所以我觉得作为教育局长,他应该真正懂得新教育的魅力,懂得去调动教师和校长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新教育的很多优秀教育局长,他们就是这样做的。像我们的新教育研究院的陈东强常务副院长,他在绛县做教育局长的时候,就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我觉得新教育的教育局长,都很不简单。至少他们发现了新教育,寻找到了新教育,成为新教育的实验区。我觉得就这一点,就很了不起。但是只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如果你不能坚守,不能够深入,你是走不远的。因为只有把新教育的课程、理念、文化、项目,完全地落地了,你这个区域的教育生态,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12.飓风:刚才您说了教师、校长、局长的责任,我做了三个记录:第一是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角,校长就是要激发教师能量,把学校建成教师的精神家园。他是一个导演,而局长是总导演。我还是喜欢“舞台的搭建人”这个称呼,局长是提供平台的搭建人。不管是老师、校长,还是局长,关键词,坚守与深入,这就是我们新教育教师、校长、局长共同的地方。
疫情,让大家感觉到生命的可贵,也让老师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我的感觉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生命的感悟有所不同。您认为自己的人生可以分为哪些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您的感悟有什么不同?这些体现在新教育的工作上,又有什么不一样?
朱永新:这个问题其实需要写一个自传才能回答。
我的人生在上大学之前,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那是一个读书求学、初步进入工作的状态。这个阶段是在一个乡村,所以,经历就显得比较简单,在乡村读小学,读中学,然后做了一段时间的杂工。我做过泥水匠的小工,扔砖头,砌墙;做过翻砂工人,在高温的车间里工作;做过搬运工人,扛着百多斤的货物走跳板……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也做过乡村的会计,后来有了一个稳定的工作,做棉花检验员,做供销社领导的秘书,帮着写文章……这些都是上大学之前的一段经历。
这段经历中,也有一些小梦想:曾经想成为作家,尤其是在中学、高中阶段,写小说、写诗歌,投稿;甚至有段时间想要当画家,还学过一段时间绘画。这些都是很短暂的经历。那时候也只想有个安逸的生活吧。
真正的变化是在大学阶段。大学,是我人生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我真真地开始了我的阅读生活。在这个阶段,我真正开始拥有了理想。
我今天下午参加远集坊第二十七期活动,以“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为题做主题讲演,就讲到在大学的时候给我影响的一本书《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这本书也是讲了一个乡村里的孩子成长的故事,对我触动特别大。主人公的理想是当一个医学家,但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最后成为了日本著名的医学改革家。他就成为我的生命原型,就成为我的人生榜样。我后来的人生理想跟我读这本书有很大的关系。
在大学里树立了这样一个理想之后,就注定了无论我做什么,就想着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走得更远。因为你的心中有个很清晰的目标,你知道要到哪儿去,要像谁那样活着,你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因此,我在大学拼命读书,是读书最多的时期,我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大学是读书的天堂》。大学是我很重要的时期,也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专业成长基础。
从大学毕业以后留校任教到1997年我到苏州市政府工作,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从一个助教,成长为系主任,成为大学的教务处长。在这个阶段,理想没有变,是在不断追求提升,这个阶段读了博士,读了博士后,不断进行研究,不断地调整,结合工作去调整研究方向,不断地成长。也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在大学开了中国大学里的第一个心理咨询室,写了第一本《学校心理咨询》。人一旦有了梦想,就会不断去折腾,不断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第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就是做新教育。
当然,新教育本身也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在《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和最近要出版的《朱永新与新教育实验》中,都很清晰地描述了新教育的发展阶段。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从“理想召唤”到“课程推进”,再到一个“文化整合”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就是靠理念、靠理想发展新教育,汇聚人才;第二阶段就是通过课程的研发,让新教育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第三阶段就是谋划新教育的未來,用整体的文化和哲学观来统领新教育,让新教育能够符合未来教育的趋势。
中国这几十年,有那么多教育改革,有那么多教育实验,相比而言,新教育有一点特别不同,它是一个不断开放、不断成长、不断自我突破的实验。我们和新教育的老师,新教育学校,新教育实验区共同成长,不断突破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矫正自己的步伐,也特别感谢新教育的老师们,包括像飓风这样的优秀老师,他们本来就是新教育的创造者。很多课程,都是我们提出一些理念,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
我一直说,我只是新教育的发起人,新教育的创造者是新教育的老师,新教育的学校,是各个实验区,更要包括我们的很多父母,很多孩子,共同创造了中国的新教育。
飓风:您小时的梦想,蜕变成理想,您一直坚守自己的理想,追寻理想,最终让理想开花结果。您的经历和追寻梦想的过程,一定会给我们许许多多的老师带来启发,带来思考,更会带来追寻理想的行动。谢谢您!
(作者单位:新教育阅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