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实
【创课缘起】
不关注学情的教学,无异于空中楼阁。2019年3月,我在所教的初三中考班连续进行了两次作文训练,第一次训练内容是2018年广东省中考作文“恒”,35篇作文,素材不同的只有12篇,其他为相同素材或套用老师提供的范文,甚至出现了两篇抄袭之作。第二次训练是自由创作一篇作文,结果截然相反:35篇作文中素材相同的只有2篇,没有套作或抄袭现象。通过两次训练的对比分析以及与学生面谈,发现主要问题如下:学生在命题作文写作中,审题、立意的思路打不开;2.学生平时积累的写作素材不少,但不能灵活运用。本着“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教学思想,我设计了这节课——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写作素材,让一粒种子,发出多片叶,结出众颗子。
【创课思路】
学生学习的难点主要在于不知如何“多角度”挖掘素材,如何“灵活”运用素材。在教学中,我借助“红包”的故事这一贴近学生生活、易引发共鸣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多角度地挖掘素材的价值,明确一则素材,可以从不同人物、事件的不同阶段进行挖掘。从“人”入手,当事人和旁观者,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认知和感受,自然得出不同的结论,获得不同的体悟。从“事件”入手,关注点落在起因、经过、结果等不同阶段,也可挖掘出不同的话题,进而产生不同的立意。此外,对人物、情节进行适当的增删改,也是灵活运用素材的方式。
【教学现场】
活动一:故事牵引,多方挖掘。
师:同学们,春节过去一个多月了,你们的红包用完了吗?你们是怎么用的?
生:买喜欢的零食,花得差不多了。
(师生笑)
师:你们真幸运,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使用红包。你们知道吗?有一个和你们同龄的初三学生,他最后一个红包是被别人要走的。你们知道被谁要走了吗?被他的老师。而且他有个同班同学和他遭遇一样。老师向学生索要红包,听了这样的事,你们有什么感受?如果把这个当成作文素材,可以挖掘什么话题?
生:可怜的学生,可悲的红包,可气的老师。
师:你们知道这个老师为什么向学生索要红包吗?原来放寒假前最后一节课上,这个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要求发声时嘴唇要用力,这样吐字更清晰。老师随口举了一个例子:“爸爸。”结果有两个淘气的男生立刻應和:“哎!”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这个老师没有当众批评捣蛋的学生,只是开玩笑地说:“既然你俩想给我当‘爸爸,春节快到了,你俩要给我发红包呦!”故事听到这里,你们刚才的感受有什么变化吗?作文话题有变 化吗?
生:有趣的、懂得尊重学生的老师,淘气的 学生。
(板书:尊重)
师:这个老师向两个男孩儿索要了两个红包,一共是14块9毛9。她自己又添了5块多买了一大包“旺旺仙贝”,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和全班同学分享,并且告诉大家:这是淘气的男同学对影响同学们上课表达的歉意。
生:这是一个有智慧、有包容心的老师。
(板书:智慧、包容)
师:同学们刚才所说的“尊重”“智慧”“包容”等,就是在不同角度挖掘这则素材的价值。这些都是从人物“老师”入手,如果换成当事学生,能挖掘出哪些话题呢?
生:可以挖掘“教训”“启迪”“感恩”“成长”等话题。
(板书:教训、启迪、感恩、成长)
师:从旁观者——课堂上的其他学生、这位老师的同事、当事学生的家长等方面入手,相信大家又会有不同的收获吧?
生:如果我是家长,我会感动于老师为我的孩子所做的一切。
生:如果我是这位老师的同事,我可能会震撼于她的教育方法。
生: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班,我感受到的是师生和谐、亲密的关系。
(板书:和谐)
师:一个“红包”故事,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多少话题,就可以有多少种立意,这就是“一材多用”。
活动二:实践演练,灵活运用。
(屏显近几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代表难度)
2019年:因为有我★ ★
2018年:恒★ ★ ★
2017年:原来,———— ★
2016年:我真想————★ ★
2015年:特别的————★
2014年:————是我制胜的魔杖★ ★
师:大家看看,这个“红包故事”如果作为写作素材,你们能把它用到哪篇作文中?
生:我把“老师向学生索要红包”这个素材用在了2015年的中考题中,题目是“特别的惩罚”。
师:如果你的题目是“特别的惩罚”,你是从素材的什么角度挖掘了什么话题?
生:从人物“我”,也就是犯错误的一个男生角度。也算是从事件角度吧?挖掘的话题是“惩罚”。
师:在接受惩罚的同时,“我”也得到了教训,所以我们从“教训”即事件的意义角度思考,会不会更好?(板书:教训)“特别的惩罚”,这个题目很吸引人,好!还有不同的思考吗?
生:我用在了2016年的作文里,题目是“我真想为你点赞”,为老师能巧妙化解尴尬,包容犯错的学生而点赞。
生:2014年的作文,题目是“包容是我制胜的魔杖”,我把自己假想成了故事中的老师。
师:你的构思角度很独特!你们觉得这个“红包故事”不适合用在哪一年的中考作文里?
生:我觉得2018年的作文“恒”不适合这个 故事。
师:嗯,这样理解的人很多。“恒”可否理解成“持久、不变”呢?比如“保持初心”是不是“恒”?
生:可以。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红包故事”,老师没有当众批评学生,以特殊方式教育学生,从头到尾,什么是不曾变过的呢?
生:老师这样做是为了教育学生,“教育”不曾变过。
师:当众批评也是教育的方式,这个老师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生:尊重学生,怕学生没面子。
生:因为老师爱学生。
师:你说到点子上了,是因为“爱”。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爱,这个老师才采取了这样“特别的惩罚”。所以你们说说,这个故事从头到尾不曾变的是什么?
生:爱!
师:瞧,用到“恒”这篇作文上了吧?我们刚才为什么想不出呢?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恒”的理解片面;二是没从“情感”角度挖掘出“紅包故事”中“爱”这个话题。(板书:爱)这都是思维局限的表现。“一材多用”,有助于我们思维拓展。我们现在再来对比分析一下,“扶老奶奶过马路”这个素材经常在作文中出现,是我们今天研讨的“一材多用”吗?
(生摇头)
师:有什么区别呢?
生:“扶老奶奶过马路”是把一个素材用到多篇作文中去,但都是为了赞美乐于助人的精神;而“一材多用”是从不同角度挖掘素材,用到不同话题的作文中去,话题之间可能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师:是的,素材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死的,应该是充满生机的。打一个比方,我们手中有一条鱼,以前来了客人,无论他是哪里人,有什么不同的喜好,我们都丢给他一条鱼。现在,我们是根据客人的不同口味端出不同的鱼。客人是四川的——
生:酸菜鱼。
师:客人是东北的、广东的——
生:红烧鱼、清蒸鱼。
师:是啊,素材的利用就如同这条鱼。我们不要把一则素材盲目地套用到任意作文中去,而是要挖掘素材本身不同角度引发的不同话题、不同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则素材,思考角度不同,我们的感悟和启发就会不同,进而写出不同的作文来,这就是“一材多用”。
活动三:例文指路,明晰缺误。
师:有同学把“红包故事”写成了作文,请大家点评一下。
(屏显)
最美“惩罚”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朗朗的书声像往常一样响彻在校园上空,我却没想到,不寻常的事情即将发生。
“同学们,你们朗读流利,声音洪亮,但是有几个字发音不准。我们不但要掌握字的读音,还要掌握发声的方法。”发声还有啥方法呀?不就是上嘴唇下嘴唇一碰就行了吗?老师又在故弄玄虚啦!我心里默默吐槽。“气息的调整,发音器官的配合,都是有讲究的。”看着班里一群不以为然的眼神,语文老师顿了顿,“我们的嘴唇也是发音器官,大家千万不要让它在工作的时候偷懒。比如‘爸爸这个词,我发两遍音,你们听听是否一样——‘爸爸……”还没等老师的第二声“爸爸”出口,我就条件反射般张口应和了一声:“哎!”一瞬间的沉默后,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
天啊,我干了什么啊!刚才那个人是我吗?
“小威同学,你要给我当‘爸爸?”就在我后悔之际,语文老师终于开口说话了。“我……其实……”哎呀,平时口齿伶俐的我现在怎么不会说话啦?“既然如此,新年快到了,你给我包一个红包吧。咋样啊,小威‘爸爸?”啊?这就解决了?“行啊,没问题,不就是一个红包吗?老师,我给你包一个大的!”我拍着胸脯,一颗心终于平安着陆。
大年初一那天,我兑现了一半的承诺:给语文老师发了一个红包,但是不大,五元。
新学期第一天,语文老师带着一大袋“旺旺仙贝”走进教室,我们正诧异,老师开口了:“这是小威同学的红包换的,大家一起分享,作为小威同学纪律散漫扰乱课堂的惩罚。”哈,原来是这样!吃着我的红包——哦,是旺旺仙贝,我心里甜甜的。
生:这篇作文只有题目出现了“惩罚”一词,文中好像没有出现。
师:没有吗?
生:有,在结尾一段“这是小威同学的红包换的,大家一起分享,作为小威同学纪律散漫扰乱课堂的惩罚”这句话中出现了,但是我觉得不够。
师:这篇作文有六百多字,为什么还让人感觉主题不突出呢?
生:因为作者重点写的是犯错后的心理活动,不是“惩罚”。
师:看来作者犯了“详略不当”的错误。如果我们帮他修改,如何安排详略?
生:略写“犯错”,详写“惩罚”的过程。
师:“惩罚”的过程可以写什么?说具体一点。
生:老师惩罚“我”时的神态、语言、动作,“我”的反应,或用同学的表现进行侧面烘托。
生:“我”发红包给老师时的心理活动。
生:大家分享旺旺仙贝的场面。
生:老师教育“我”的话语。
师:同学们这么一改,作文就大变样啦。这回突出“最美惩罚”了吧?看来灵活运用素材要注意“详略得当”的问题呀!
(板书:素材加工——详略得当)
师: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还可以根据需要对素材进行改写,比如对情节进行增删改。(板书:增删改)如果说积累素材像拍照,我们加工素材就是P图,突出重点,弱化、裁剪非重点。“一材多用”我们就研讨到这里了。老师送给大家几句顺口溜——
(屏显)
一材多用小妙招,挖掘加工不可少。
人物事件增删改,详略适当得分高。
【创课所得】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多角度挖掘和灵活运用素材的思维意识与能力,让日常积累的素材真正为我所用。黄厚江老师说:我们所强调的生活积累,就是善于把普通平常的生活“据为己有”,使之成为写作的材料,写作的源头,写作的动力,写作的灵感。
灵活运用素材即一材多用,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让思考更具有广度和深度。而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有了思考过程的积累,才会有思想的积累。
【学生作品】
最美“仙贝”
朗朗的书声像往常一样响彻在校园上空,我却没想到,不寻常的事情即将发生。
“同学们,你们朗读流利,声音洪亮,但是有几个字发音不准……”语文老师为我们做出了点评,找出我们的不足之处。“发音其实也是一门学问,”老师“沙场秋点兵”般扫视了全班,而后才继续讲起来,“我们不但要掌握字的读音,还要掌握发声的方法。”发声还有啥方法呀?不就是上嘴唇下嘴唇一碰就行了吗?老师又在故弄玄虚啦!我心里默默吐槽。
“气息的调整,发音器官的配合,都是有讲究的。”看着班里众多不以为然的眼神,语文老师顿了顿,“这样吧,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哈,语文老师的斗志又被我们激发啦。“我们的嘴唇也是发音器官,大家千万不要让它在工作的时候偷懒。比如‘爸爸这个词,我发两遍音,你们听听是否一样——‘爸爸……”还没等老师的第二声“爸爸”出口,我就条件反射般张口应和了一声:“哎!”教室仿佛被强行按下了暂停键,随后一阵爆笑席卷而来。望着老师还没来得及合拢的嘴巴,我心倏地一跳——完蛋了!
语文老师默默望着我,不出声,不出声……全班同学的目光也在我和老师身上来回徘徊、徘徊……苍天啊,大地啊,我干了什么啊!刚才那个人是我吗?为啥我全身这么热啊?为啥有汗从头顶滚下来啊?我的凳子怎么这么扎啊?
“小威同学,你要给我当‘爸爸?”就在我胡思乱想之际,语文老师终于开口说话了。“我……其实……”哎呀,平时口齿伶俐的我现在怎么不会说话啦?“既然如此,新年快到了,你给我包一个红包吧。咋样啊?小威‘爸爸?”啊?这就解决了?“行啊,没问题,不就是一个红包吗?老师,我给你包一个大的!”我拍着胸脯,一颗心终于平安着陆。
大年初一那天,我兑现了一半的承诺:给语文老师发了一个红包,但是不大,五元。
新学期第一天,语文老师带着一大袋“旺旺仙贝”走进教室,我们正诧异,老师开口了:“这是小威同学的红包换的,大家一起分享,作为小威同学纪律散漫扰乱课堂的惩罚。”哈,原来是这样!吃着我的红包——哦,是旺旺仙贝,心里甜甜的。
“做人要慎言、慎行。有些错误我们有机会弥补,甚至一笑置之;有些错误却可能导致终生的遗恨,永无弥补的机会。年轻不是放纵的借口,别人的包容也不是我们肆无忌惮的理由。”讲台上,语文老师望着我,望着全班同学,缓慢而又轻柔地说。
仿佛一股电流,让我的全身都震悚起来:原来,这是老师给我们上的特别的一课呀!咽下最后一口仙贝,依然是那么甜香。我想,属于我的最美的“仙貝”不只停留在舌尖,也会永驻我的心田。
(广东省江门市五邑碧桂园中英文学校;52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