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雨佳
【创课缘起】
我国传统作文教学向来“重表达,轻交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时事评论类作文应运而生。
从高考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新材料作文,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写作材料,考生需贴紧材料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写作时也要求以说理议论为主来分析时事热点话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创课思路】
调查发现,高一学生对时事评论认知匮乏,时事评论的写作能力远远不能符合现实需要,因此,迫切需要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除了要求他们掌握必要的方法技巧外,还要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本案例通过实例,还原时事评论与学生生活的亲密关系,以此来增进学习主体与客体的联系,由“他山之石”来树立学生心中时事评论的样板;由“见不贤而内自省”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修改兴趣。
【教学现场】
一、了解特点
“时事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可以取材于新闻报道,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也可以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等。时事时评的写作规范,具体说来具有时效性、针对性与交际性等特征。
二、识评论,明特征
说说看,下面这段材料,最可能来自哪里,出自何人之手?
这两天,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日记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行文还很稚嫩,但情真意切。日记中的爸爸被形容为“工作狂”,值班、加班、开会、出差……很少有时间陪她,她甚至哭着在电话里喊,“要见你一面都这么难吗?”“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尤其是日记最后一句,看哭了多少正在为工作打拼、为生活奋斗而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家长。(2016年4月10日《钱江晚报》)
“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出自一个孩子的口,让我这名普通网民泪流满面,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爸爸的陪伴,可孩子却很难见到爸爸。报道中的“爸爸”是位警察,工作很忙,几乎没有时间陪孩子。的确,孩子还小,爸爸无法陪伴,等到孩子长大了,想陪也没有多少机会了。我认为,没时间陪孩子长大是对“未来”欠账。
父母怎样做才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美国哈佛商学院的专家告诉我们,比起丰富的物质生活,父母的陪伴与良好的亲子互动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然而很多时候,做父母的想陪陪孩子,却总是被工作所累,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陪孩子成长,这是父母的责任,也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做父母的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孩子”。如果说“常回家看看”是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那么没时间“陪孩子”也推给工作忙,那就要拷问我们的制度。
多抽时间陪陪孩子,一方面需要父母意识到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尽量抽时间陪孩子。另一方面需要尊重法律,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时间。虽然有些行业的加班时间较多,但却不能无情剥夺职工陪孩子的时间。
“陪孩子长大”,这需要全社会的承诺。下次,能否以“陪孩子”作为理由请假呢?会被批准吗?
这则评论下方原本有这么一条文字:
来源:网友评论《没时间陪孩子长大是对“未来”欠账》。
这则評论来自网友评论。你一定读过这样的文章,可能也在媒体上也发表过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你在这个世界刷存在感的方式。
那么,怎样写好一篇时事评论文章呢?下面我们以案例分析来说话。
三、析评论,求规范
通常一篇有效的时事评论应做到文体的基本规范,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思路,通过以下实例来认识时事评论。
(一)阅读评论,试着完成对评论思路的批注
没时间思考,人生如何出彩
“现在的学生压力太大,某些重点中学进行全封闭式管理,每天中午只给学生半小时午餐时间。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当然更没有时间思考人生和未来的方向。”近日,北大原校长许智宏院士在广州演讲时告诉在座家长。(引述材料,直接引用材料的关键句)
“没时间想未来”之所以引发关注,就在于他指出了一些当下看似成功的教育模式中潜在的教育危机——只关心知识学习,却忽视了学生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只活在当下,却不着眼未来。我认为,没时间思考的人生,哪来的出彩?(对材料中心分析,从而引出自己观点)
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曾说,“当过去不再揭示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许多人缺乏安顿期许的空间;时间就像一个紧箍咒,裹挟了太多人的喜怒哀乐。“没有时间想未来”不仅是中学生面临的困境,也是许多成年人面临的窘境。(事实论据,内容拓展,引用法国社会学家的话,分析这样的一种现象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以小见大,是这一节的典型写法,延伸开去,达到了层层深入、步步拓展的良好效果)
当高考成为不可绕行的“独木桥”,自主选择在许多人看来或许就没有多大的意义。更为关键的是,习惯替孩子做主的家长,通常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而不是俯下身子,和孩子平等交流、真诚对话,倾听孩子的“沉没的声音”。(回归新闻事件,继续联系现实拓展开去,更加深入剖析会导致怎样的结果,这一节尽量列举现实生活的种种典型事例,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
“没时间想未来”的孩子如何经营人生?这个沉重的话题,考验着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在现实的阻碍短时间难以根本消除的情况下,家长和老师应给孩子多一些自主选择的空间,多一些时间来思考人生和未来的自由。(收缩全文有力,最好能给出建议,引发读者共鸣)
(二)时事评论结构小结
时事评论是议论文的一种,直接对时事进行议论,有很强的论辩色彩,因此要求逻辑严密。写作前拟好提纲,是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保证。怎样安排结构?可以借用美国学者劳拉·布朗在其专著《完全写作指南》中的一段话:开头陈述观点,并描述近期发生的事件,比如最近出现了哪些政治决策,或是最近发生了哪些事把问题带回到人们的视线中,陈述你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中间公正地陈述反对方的意见,列出自己对这些意见的抗辩。结尾要有力,重申自己的立场,呼吁采取 行动。
四、写评论,试牛刀
某网络专栏热评以下新闻事件,作为网民,请你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写一篇规范的800字左右的评论,向网友表达你对该新闻中人或事的看法。
校长拒绝警察询问嫌犯孩子,称揭发父母违反人性
前天,两位警察来到本市中心城区某初中学校的门口,原来一位犯罪嫌疑人因生意亏本,涉嫌诈骗后外逃,其儿子是该校预备年级的学生。警方希望找孩子进行询问,获得犯罪嫌疑人的最新动向。
听完介绍,该校校长直接回复:“学校可以让班主任接受询问,提供所有掌握的信息,但警察不可以在校园内直接询问学生。班主任每个学年都会进行家访,和学生的家长沟通较多,也了解每位学生及其家长的居住地址等信息,愿意配合询问。预备年级的学生还不满12周岁,是未成年人,不方便直接接受询问,学校有义务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随后,该学生的班主任接待了两位警官,并提供了自己家访的地址,复印了家长在学校登记的信息。警官询问完毕后,校长特意叮嘱班主任,不能将警官来学校询问的事情告知任何学生,要为这位学生保守秘密,最近多关注这位学生的情绪变化。
校长直言,对12岁的未成年人来说,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学校不鼓励孩子揭发自己的父母、撕裂亲情,这是一种违反人性的做法。父母犯错是大人的事情,和孩子没有关系。
【创课所得】
初次教学时,尽管对学情进行了调研,但从实际的学习效果来看,还是超出了学生的能力水平,致使预设未能达成,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再次教学前做了些调整,在教学环节上降低了要求,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语言表达和信息提示上均做了强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1.关于时评的行文结构,细细想来可借鉴传统文章结构章法中的起、承、转、合,与美国学者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所谓的“结构规范”。
2.所谓“以理服人”,就是在说理时要注意必要的技巧,正如梁启超先生在其专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所言——
急切:作文时最好将要点一起首便提出,次则早点提出;
明晰:凡主张一说,必不止一种理由;必从几方面视察而来,最好是照思想的路径写出。
注重:必找出一两点人不明白的或和常人所见不同的地方,用重笔提起,自能动听。
对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叫对机。
【学生作品】
“儿子举报老子”不应被提倡
沈 彬
有媒体报道称,上海一个12岁孩子的母亲涉嫌诈骗外逃,警察向学校提出要询问这个孩子。结果校长回复:学校可以让班主任、老师配合询问,但不能直接问学生。校长直言,对12岁的未成年人来说,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学校不鼓励孩子揭发父母、撕裂亲情。这是一种违反人性的做法。
近年来,类似的“亲亲相隐”的话题有很多,也引发了很多争论。不让子女揭发父母,是保护人性,还是放纵犯罪?亲人之间相互揭发,的确有助于提高破案率,高效打击犯罪,但这种正义是有代价的。而我以为,它破坏了人类社会最起码的亲情,使当事人陷入了伦理悲剧当中,是对社会的伤害。
著名歌手满文军因吸毒被警方抓捕之后,作为“污点证人”指控其妻子容留他人吸毒,最终其妻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丈夫作证指控妻子,自己获得较轻处罚,而妻子获重罪,这是法律机器对人性和亲情的无情挤压,在完成法律“正义”的同时,也在伤害作为社会基石的人伦关系。
中国传统上主张“亲亲相为隐”,近亲属免除互相揭发举报的责任。孔子说: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这就是传统中国的正义观。如果是卑亲属和小辈“告言尊长”,尊长可按自首的规定免罪,而卑亲属和小辈却要“依干犯名义律”被判刑,因为这是“以小犯上”。但这不是中国封建特产,更不是某些人臆想出来中国法治建设的“绊脚石”。
现行《法国刑事诉讼法》、1994年《德国刑事诉讼法》、1988年《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均规定:近亲属可以拒绝作证;即使自愿作证也有权不宣誓担保证词无伪。并且德国和意大利还规定,法官一般不得就有损于证人亲属名誉的事实发问,还应告知其有权拒绝作证,并且不得强迫、恐吓其作证。
可见古今中外的“亲亲相隐”,是基于共通的价值观——保护亲情、保护善良。
有人说“大義灭亲”也是传统,其实这是对传统的误读。什么才叫“大义灭亲”?有人强调了“灭亲”,没有注意灭亲是因为“大义”,而不是针对一般的违法、犯罪。这个词直到近代,才变成对“普通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在这方面我们之前走过不少法治弯路。好在我国的法律日益人性化,特别是新《刑事诉讼法》的修订。
2019年正式通过的新《刑诉法》规定: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有拒绝作证的权利。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