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军
【创课缘起】
一篇文章从写作动机到成篇,宛如一个孩子从孕育到出生,再到长大成人。从孕育的那刻起,它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在思维与语言的滋养下慢慢生长裂变,终成篇章。写作是一个生长过程,是写作者对写作对象观察、认知、立意、赋形的知行递变的思维生长过程,是写作主体对客体从词语、句子、段落到篇章的语言生长过程。写作生长目标指向写作者表情达意、交际传播的目的。文章的行文内容、主旨思想、个性风格是在生长过程中逐渐丰满的,正如人的性格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成型的,而不是在胚胎时期就已经定型。写作思维与语言的生长过程如图所示:
写作思维与语言生长过程形态图
基于这样的写作生长观,笔者以“家乡的早点小吃”为例,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课例探索。
【创课思路】
课前准备:学生观察早点店,搜集与本地早点小吃有关的文化资料,积累写作原始素材;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第2、3集,积累语言。
明察秋毫,灵动词句。写作观察是学生获得写作材料的途径之一,也是激发写作感思的出发点之一。在细致的观察中,学生对客体信息词句化,激发写作灵感或动机,产生写作立意的胚胎。
拓展认知,生长段落。拓展对写作客体的认知,有利于丰富写作材料,促进写作内容的生长,生长段落,形成文章的雏形。
因物生意,布局谋篇。以课文为例学习立意思维的方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以立意为中心调整写作内容,布局谋篇,建构文章的骨架。
赋形思维,笔下生花。运用渲染和对比的赋形思维方法展开行文,丰满文字的血肉,长成文章。
【教学现场】
一、明察秋毫,灵动词句
师:老师手上拿的是同学们早餐常吃的仙桃小吃——猪油锅盔。你们仔细观察过它吗?知道它为什么好吃吗?知道其蕴含的饮食文化吗?
生:吃过。只知道这东西好吃,没仔细观察。(窃笑)它还能和文化扯上关系?
师:世间万物都蕴含着生活的情感和哲理,这小小的猪油锅盔里也蕴含着仙桃人的情感和仙桃的饮食文化。请同学们从以下角度观察它,运用准确的词句形容其特点。还可以尝一口,尝过要描述出它的味道。(递给两个学生各尝了一口)
(屏显)
角度 :气味、形状、颜色、质地、味道。
顺序:闻其气、观其形、察其色、触其质、品 其味。
生:它有猪油的腥香、辣椒葱花大蒜的浓烈气味和面粉的烤香味。
生:它呈回字形,像一根回形针,双层的,在两层之间夹着猪油、葱花、大蒜、辣椒,贴锅底层平整,上层凹陷,散落着一层芝麻。
生:它表层淡黄,底层焦黄,中间夹有青绿色的小葱大蒜。
生(尝过后):它外硬内软,外酥内绵。
生(尝过后):它咸中有辣,辣中含香。
师:同学们观察得比较细致,用词也非常准确,抓住了它的特点。请自选一个角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其特点描述出来,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生:猪油的腥香、辣椒葱花大蒜的浓烈气味、面粉的香味在炭火的烘烤下一起散发出来,飘散在空气中,从鼻孔游进,一直窜入口腔环绕,刺激着你的味蕾,让你不能自控,忍不住想咬上一口。
生:它体内散发着炽热滚烫的热情,诱惑着我的嗅觉和味觉,欲一口一口地封存进肚里。我将它从纸袋里拉出,捧在手心。它像一个扭曲的回形针,上表层金黄,铺着一层白芝麻;而紧贴锅的底部焦黄焦黄的。一团浓浓的葱香窜进鼻子。咬上一大口,刹那间,香气便在口腔里弥散开来。它那松软的口感与葱花肉末互相碰撞着,一次一次地触碰我的味蕾。轻轻咽下,经过我的喉咙,顺着食道,滑到胃里,热气香气向全身四周散发。这是一种无法言语的美妙!
师:两位同学运用细腻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猪油锅盔的形、质、色、气、味。
二、拓展认知,生长段落
师:一种食物好不好吃与食物本身的味道是否切合当地人的口味有关。比如广州人喜欢吃甜,四川、湖南人喜欢吃辣,山西人喜欢吃酸,一个地方的饮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农业物产、气候特点和历史文化等都有关系。广州地处热带,吃辣会让人受不了;四川、湖南地处南部山区,气候湿润,辣可以促进排汗去湿。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仙桃的早点小吃也蕴含着地域历史文化。请根据下面有关资料说说仙桃早点的特点。
(屏显网络资料)
锅盔的来历:相传,唐代乾陵营建工程浩荡,征用了数万名当地民工。当时,有个叫冬娃的小伙子生性聪慧,憨实厚道,很受乡邻的称誉。谁料其阿爸因病臥床,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归来还要给父亲烧菜做饭,长年累月地干,便练就了一手做饭的烹饪技术。修建乾陵征用民工时,他替爸爸去做工,因人多而活又繁重,饭食经常不能按时吃。有一天,他肚子饿得确实撑不住了,就悄悄地在路边挖了一个土窝窝,架上自己的头盔,把面匀放在盔内,在盔下烧着柴火。过了一会儿,他从盔内掏出烙成的馍一尝,酥脆可口。他高兴极了,就把这个办法告知了同伴,让各人改用铁锅去烙,果然吃起来酥,闻起来香。一传十、十传百,就形成了奇特的锅 盔馍。
仙桃的地理位置:仙桃市位于湖北省中部的江汉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冬小麦。
生:我觉得仙桃早点品种比较丰富,因为仙桃地处我国南北交界处,既出产小麦也出产米粉。比如,面条、包子、馒头、锅盔等是面粉做的,粉条、发糕、鸡公饺、煮粑、米团子等是大米粉做的。
生:我觉得仙桃早点味道也多样化,融合了南北地域的口味特点。甜的有发糕、馒头;咸的有面条、锅盔、粉条。只要是咸的,就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加上辣味,但又不像湖南、四川那样辣得烈。不同的口味满足了各种人的味蕾。
生:我觉得仙桃早点的制作方式也是多样的,有煮的,如面条、米粉、煮粑;有蒸的,如发糕、包子、馒头;有烘烤的,如锅盔;还有油煎的,如鸡 公饺。
生:我觉得仙桃早点历史悠久。传说锅盔在唐代就有了,距今一千多年,我们现在还在吃。
师:几位同学说得都很正确。仙桃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附近,仙桃小吃在品种、口味和制作方法上都融合了南北饮食的特点,随着历史发展形成了独有的地域特色。
师:如果以仙桃小吃为内容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写哪些方面?可以写几段文字?
生:可以先描述其外形和味道,再写它的制作方法,还有其历史来由。可以分三段写。
生:我觉得除了写他说的内容外,还可以写仙桃小吃的地域特色,还要写出我们对小吃的喜爱,表达我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师:不错。我们对仙桃小吃有了充分的认知后,写作内容就更丰富了,文章段落层次也有了。可每个同学都这样写,那不是千篇一律了吗?
三、因物生意,布局谋篇
师:写作目的不一样,文章的中心也就不一样,写作的内容也就有了差别。我们的写作目的可以是抒情言志,也可以是宣事明理,还可以是交流思想,或者是传播信息。我们从学过的几篇课文来感悟一下怎样给文章立意。
(屏显)
简要写出下面几篇课文的内容和中心:
课文 内容 立意(中心)
《散步》
《紫藤萝瀑布》
《济南的冬天》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生:《散步》主要写我们一家四口在散步过程中发生分歧的事情,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赞美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
生:《紫藤萝瀑布》主要描绘紫藤萝花开得盛,通过对比写出紫藤萝的命运,从而托物言志,表达出“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的主题。
生:《济南的冬天》描写济南冬天山水的特点,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生:《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记叙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师:四篇课文分别写了事、物、景、人,或记叙、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根据材料和写作的目的来给文章立意。如《散步》的立意是在“我”处理分歧的抉择中体现出来的,《紫藤萝瀑布》的立意是从现在的紫藤萝和过去的紫藤萝的对比中表现出来的,而《济南的冬天》中,作者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表达了情感,《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在人物的具体言行中表现人物品格。那么,我们写仙桃小吃怎样立意呢?
生:可以向外地的朋友介绍仙桃小吃的 特点。
生:可以写物抒情,通过描写仙桃小吃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生:可以写人,赞美做小吃的劳动者勤劳的 品质。
生:可以写事,写不同年龄在早点铺里发生的事情,表现生活的变化。
生:我觉得,只要肯开动脑筋,我们可以提炼出很多中心。
师:几位同学的立意都不错,最后这位同学的总结很到位。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无处不在,写作创意无时不有。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立意,给你将要写的文章列一个写作提纲。
四、赋形思维,笔下生花
师:有了写作内容和写作中心,如何在写作时突出中心呢?我们可以学习前面几篇课文的写法。如《散步》中作者对“我”抉择的两难进行渲染和对比,从而突出主题;《紫藤萝瀑布》细致描写一树花到一穗花再到一朵花,渲染紫藤萝花开得盛,再与过去的紫藤萝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济南的冬天》中,作者从多个方面渲染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表达对冬天济南的赞美与喜爱;《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选取闻一多先生的多个事迹,将“说”的方面与“做”的方面进行对比,突出聞一多先生的个人品质。多角度地渲染和对比是突出文章中心的主要方法。请同学们将写作提纲中需要渲染和对比的段落标明,然后完成写作任务。可以借鉴或模仿《舌尖上的中国》的写法。
(屏显写作任务)
请以家乡的小吃为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对家乡的情感,或抒发对人生的感悟,或向远方的朋友介绍你的家乡……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
【创课所得】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勤于思考的写作习惯。
在生活中,万事万物都可成为写作的素材,激发出写作创意。学生要养成细致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用心地去体验,从事物中体味到生活的情趣,感悟人生哲理,然后将观察和思维所得用词语、句子、片段或篇章及时记录下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2.让学生明白写作思维和语言的生长过程,写作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写作是思维和语言生长的渐变过程,是在构思、立意和行文中内容和语言逐渐丰满的过程。思维生长过程:观察——认知——立意——赋形;语言生长过程:词语——句子——段落——篇章。学生写作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以克服畏难情绪,降低写作难度,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作品】
童年里的猪油锅盔
湖北省仙桃市荣怀学校八(17)班 别紫萱
我的童年是从过早开始的,从楼下那家的猪油锅盔开始的。
“年小月半大”,过完正月十五,仙桃的年才算过完。过完年,我也该上学了,早点铺就开张了。楼下锅盔的葱油香飘进我家窗户的时候,父亲就叫我起床上学。虽然百般不情愿离开暖乎乎的被窝,但饿了一夜的肚子也经不住葱油香的诱惑,咕咕地闹起来。“老板,两个锅盔。”“好嘞!一元一个,两元正好。”话音未落,两个热腾腾的锅盔就被麻利地装进了纸袋,递到我手上。它散发着体内的炽热,诱惑着我的嗅觉和味觉。爬上父亲电动车后座的时候,我将它从纸袋里拉出,捧在手心,一团浓浓的葱香直窜进鼻子。深深地咬上一口,刹那间,香气便在口腔里弥散开来。那松软的口感与葱花肉末互相碰撞着,一次一次触碰我的味蕾。轻轻咽下,经过我的喉咙,顺着食道,滑到胃里,热气香气向全身四周散发。这是一种无法言语的美妙!还不待到学校门口,满口就只剩下余味缭绕了。童年就在这样的美妙中开始了。
夏天里天亮得早,我也起得早。上学不赶时间,我坐在父亲的后面一边享受着猪油锅盔,一边听父亲讲它的故事。传说这锅盔是古代给皇帝修陵墓的一个民工发明的。那个民工修陵墓的时候,肚子饿得实在撑不住了,就悄悄地在路边挖了一个土窝窝,架上自己的头盔,把面匀放在盔内,在盔下烧着柴火。过了一会儿,他从盔内掏出烙成的馍一尝,酥脆可口。于是,锅盔就这样被发明出来了。至于为什么有猪油和大葱,那是后来的人们根据不同地方的口味改进的。不知道故事是不是真的,但那时我确实信了,因为这是父亲讲的。
上四年级时,我已可以独自上学,父亲不再送我。我下楼上学,做锅盔的师傅早已忙碌了一阵。一大坨面团在案板上被反复地揉来揉去,不一会揉成了长条形。刀起刀落,眨眼间长条被横切成一排小长方形。捏住长方形两端向外一拉,对折,铺上调好的馅料,再盖上一层面团,刷上猪油撒上芝麻,手起手落,一个猪油锅盔就成形了。摆上一托盘,放进烤炉烘上几分钟,外焦内软、金黄诱人的锅盔就出炉了。“老板,两个锅盔。”“好嘞!一个两元,两个四元。”除锅盔已涨到两元一个外,老板的那动作、腔调好像被设定了电脑程序似的没有丝毫改变。一唱一和,我们早已形成了默契。
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锅盔店里却永远是热乎的。走到店前,一股暖流喷薄而出,身上的寒气立刻消散。拿上两个热腾腾的锅盔,边走边吃,全身早已没了寒意,会温暖一整天。烤炉里散发出的热量不仅烘出了面粉、大葱、猪油、芝麻的香气,也热乎了锅盔师傅的生活,更温暖了我童年的冬天。
(湖北省仙桃市荣怀学校;4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