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称谓语翻译的动态顺应模式浅析

2020-08-03 08:57武洁张莹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顺应论红楼梦

武洁 张莹

摘要:維索尔伦的顺应论提出了语言的四个维度: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顺应论的四维度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对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支撑,构建动态顺应模式,对比分析《红楼梦》两个译本的称谓语翻译。

关键词:顺应论;动态顺应模式: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H315.9;1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15-0060-02

一、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其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中国学术界对《红楼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流派,即“红学”。现当代的“红学”著作、文章不计其数,其热度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衰退。关于小说的研究成果以文学领域居多,其次是语言学领域。《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和错综复杂的家族人物关系展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大家庭的家族式特征。书中的称谓语可以算是古典名著之最,多达1600个左右。小说中的亲属称谓共325个,社会称谓共945个,其他类型的约330个。(高宁,2010)称谓语很好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幼有序,亲疏有别”的特点。翻译界比较有影响力的《红楼梦》英译本的主要有著名学者杨宪益和其夫人戴乃迭的译本和汉学家霍克斯的译本(以下简称杨译和霍译)。杨译主要以原文文本为中心(Textorient ed),因此译文倾向于文化上的异化,以直译加注为主;而霍译则是以译文读者为中心(readeroriented),因此倾向于文化上的归化,以意译为主。

本文将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支撑,构建动态顺应模式,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称谓语翻译。

二、顺应论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维索尔论(Jef Verschueren)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顺应理论,从而在语用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维索尔论提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使用语言就是不断地选择语言,这种选择发生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而,也包括交际策略的选择,这是由语言的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决定的。(维索尔伦,2000:F21)这三个特性是密切相关的,并且遵循严格的顺序。其中,顺应性是核心内容。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出了顺应的四维度,即要从以下四个方而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即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即意识突显性),这四个方而是语用学方法论的一个统一体。(维索尔伦,2000: F15)语境是动态的,从而话语生成也是动态的。语境因素可以改变话语的意义,而不同的语言选择也会对语境产生不同的影响。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主要指顺应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因素,即意识程度。顺应过程中的不同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交际过程中语言手段的选择,而社会规范也制约着交际者的选择过程。由于社会和认知心理因素的存在,交际者作出顺应的意识程度便不同,从而使作出的语言选择也不相同。顺应论的提出,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三、顺应论与翻译

维索尔伦指出,顺应的四个维度互为补充,作用不同(如图1所示)。语境关系和结构客体是语言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语境关系和结构客体相互作用的动态性体现在语言生成过程中。而语言使用者的意识程度在不同语境关系和结构客体中也不尽相同。因此,顺应论的动态顺应是多层次、多维度的。

总之,这种动态顺应在语言行为发生的最初就出现了,一直到交际过程中语言行为的终结才停止。

翻译的过程也是语言选择的动态顺应过程,是译者(口译或笔译)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双向选择过程。不同的语境使所使用的语言结构不同,而不同的语言结构又推动了不同交际语境的构建。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意识程度和认知心理也尤为重要。由于译者的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语言能力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结构和翻译策略也不同。处于源语文化的译者可能选择文化上的异化,即让译文读者走近原文作者,充分感受异国文化;处于目的语文化的译者可能选择文化上的归化,以译文读者为中心,让作者走近读者,使译文更贴近目的语文化。(如图2所示)

四、《红楼梦》英译本称谓语的动态顺应

称谓语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最重要的语言标志。在有着数千年文化的“礼仪之邦”里,中国人对称谓语的使用要求很高,称谓语与礼貌、而子密切相关。称谓语的使用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不同的规则而有所不同。亲属称谓受“亲疏有别”所制约,而社会称谓因“权势和社会关系”而不同。由于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不同,小说两个译本在称谓语的翻译时所作出的选择也不尽相同。下文将从语境关系等四个维度对比《红楼梦》两个译本的称谓语翻译。

(一)语境关系顺应

语言的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顺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同时将自己置身于源语语境和译语语境中,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竞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

Hsi-feng took her hand - she cried with a laugh,“This is therirst time Ive set eyes on such aravishing beauty. Her whole air is so distinguishedl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son-in-law of ourOld Ancestress, but looks more like a Chia.(Yang,Volume I)

“-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Grannie. She's more like a Jia.”

(Hawks)

在以上两个版本的译文中,杨译顺应了源语语境,对于亲属称谓“外孙女儿”、“孙女儿”、采用意译的方式,原文的“老祖宗”在源语语境中用作他称,在杨译版本中,也译为了用于他称的社会称谓。霍译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顺应了目的语的语境,将原文的他称“老祖宗”译为而称,并将这个社会称谓译为了亲属称谓,目的是为了让译文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在小说中描写的贾府这个大家族中,社会称谓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亲属称谓。

虽然从人物关系而言,贾母是王熙凤的祖母,然而,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家族制度,儿女们更多的采用社会称谓来称呼贾母,如“老太太”(贾政等称)或“老祖宗”(王熙风等称)。由于中英文化差异,这一点很难被译语读者所接受,因此,两个译本采用了不同的称谓翻译。

(二)结构客体顺应

翻译中的结构客体顺应就是译者在语音、词汇等语言结构层而作出选择,顺应交际语境。这一点在诗歌的翻译中尤为明显。

小说中的《好了歌》在杨译本中译为“All good thingsmust end”,采用了意译;而霍译本是“Won and done song”,采用了与原文一致的读音押韵的方式。

从这一点看,霍译在语言结构层而与原文更加接近。

(三)顺应的动态性

无论是语言结构还是翻译策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语境作出恰当的选择,因此,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转换过程是动态的转换过程。

贾政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

“My worthless son does not deserve such high praise,” rejoined Chia Cheng hurriedly with a courteous smile.

(Yang,Volume I)

中国文化讲究“自谦”和“尊他”。上例中贾政用的是自谦语,以示谦逊。而在英美文化中并无这一传统,因此,霍译替换了源语的文化语境,顺应了目的语的文化语境。

(四)意识程度

翻译是译者的活动,译者的认知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了译文。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A life cut short one moment makes one sigh,who would have known it's her turn next to die?

(Yang,Volume I)

One at some other's short life gives a sigh,not knowing that he, too, goes home - to die!

上例是对《好了歌》的解注。甄士隐是作为局外人对世人的评判。两个译本对“自己”有不同的解读。杨译认为“自己”指贾府的命运波折的女儿们,而霍译认为指所有人,因此翻译时选用了不同的称谓。纵观全文,在该语境下,作者应不仅仅指荣国府的女儿们,而是指所有人。

五、结语

文学作品的翻译,又称“典籍英译”,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语言及语境层而的动態选择和顺应的过程。动态顺应模式的多个因素是今后研究和探索的重点,也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陆军工程大学基础学科科研课题培育项目“语言顺应论在翻译实践的应用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

[2]高宁,《红楼梦》称谓语分类及功效[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04).

[3]Hawkes,D The StorV of the Stone Penguin Books, 1981.

[4]Hsien-yi,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Peking:For eign Language Press, 1978.

[5] Verschueren,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Foreign Lan 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作者简介:武洁(1981-),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军政基础系翻译室讲师:张莹(1977-),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军政基础系翻译室副教授。

猜你喜欢
顺应论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