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语文教学以“语用”为核心目标,习作课上读写结合,是非常有效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方法。
一、聚焦问题,小处着眼
提高能力、解决问题是习作课的首要任务。学生待提高的写作能力有很多,既有审题、立意、选材等谋篇布局的要求,又有观察、描写、修改等能力的要求。倘若一节课上教师面面俱到,那就仿佛是“蜻蜓点水”,每个部分都无法讲透。聚焦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某一个问题,设计一节解决相关问题的习作课。在课上,教师把写作难点转化成读写结合训练,就能让学生学有所得,从中受益。例如,笔者发现学生习作中的外貌描写缺乏个性,不少学生死板地按一定的顺序,如从脑袋到脸蛋,从眉毛到眼睛,从鼻子到嘴巴,面面俱到地描写。而且外貌描写也脸谱化,写眼睛就用“炯炯有神”,写眉毛就写“柳叶眉”,写嘴巴必定是“樱桃小嘴”。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一节习作课,从人物外貌描写这一处着眼,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外貌描写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指向阅读,读文习法
教材中的范例,特点鲜明,文意兼美,给学生示范引领的作用。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可以加以利用。课内,学生品悟作家写法;课后,对不同文章同一处外貌描写加以拓展、比较,在不断阅读与思考中,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理解和积累。为了拓展以写作为指向的阅读,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1)请你在近期读过的课文或文章中,推荐一段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并写明作者与出处。(2)从作家的写作方法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写出你的推荐理由。
这样,学生的阅读变得有针对性,他们不仅要欣赏文章中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还要用心发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阅读活动指向明确,既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又为后面的描写训练提供了思维上的准备、方法上的借鉴、语言上的积累。
三、课堂实践,运用方法
好的作家写人物外貌不仅能抓住人物的特点,而且还能通过外貌凸显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品质,让读者通过文字去认识书中的人物。那么,作家是如何通过外貌描写来凸显人物的性格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在课前阅读文章时,有了一定的思考和积累,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交流,零散、单一的知识就变得系统、全面了。
1. 交流中习法。习作课伊始,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片段有很多,教材中《少年闰土》《一面》《蒙娜丽莎的微笑》《金钱的魔力》等课文都有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也有不少学生推荐课外名家名著的片段,比如,《三国演义》中描写张飞的,《堂吉诃德》中描写堂吉诃德的,《故乡》里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红楼梦》中对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的外貌描写,等等。这些精彩传神的描寫,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学生交流推荐理由,实际上就是在交流作家描写人物外貌时灵活多样的写法。笔者适时穿针引线,梳理总结,利用板书对学生汇报的描写方法加以总结和呈现,使学生一目了然。
2. 在练写中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阅读中习得方法,要“趁热打铁”,落实到写。练笔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喜闻乐见,这样才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在课堂上练笔,笔者设置了如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看影片,感知特点。
师:今天老师要请出一名神秘嘉宾,他是电影《战狼》中的人物——冷锋,他的形象塑造得生动饱满,让我们通过一个片段来感受一下……
教师通过播放电影中的片段,形象直观地把人物形象呈现于学生眼前。把观察与捕捉人物形象的活动设置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互相的交流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解决课堂练笔“无米之炊”的问题。
环节二:交流汇报,片段练写。
师:导演是通过紧张激烈的动作场面、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我们能不能试着通过影片中人物的外貌形象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呢?回顾刚才所看的视频短片,人物的外貌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部位?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经过前面的铺垫,学生纷纷从人物的眼神、嘴巴、眉毛、肤色等部分去观察,去捕捉人物形象上最富有特质的部分。有的学生甚至观察到人物形象的反差:与朋友踢球时的阳光活泼,温情友爱;而在面对残暴的叛军时,人物显出硬汉本色。学生汇报时,笔者相机呈现人物外貌的几个特写镜头,给学生的练写指明了方向,降低了难度。
环节三:思维导图,指导修改。
作文评议交流环节,教师围绕板书的关键词(方法、个性),让学生大胆自评、互评。有的学生运用之前习得的方法,让外貌描写更加传神。比如,有的学生用比喻手法来写人物的眼神犀利——“像寻找猎物的鹰”,有的学生写人物的身体强壮——“如岩石般结实壮硕的肌肉,散发出荷尔蒙的味道”……但还有很多学生的外貌描写还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凸显性格。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呈现思维导图,并从怎么改、改什么两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经过再次修改,许多学生在人物描写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通过外貌描写来凸显人物个性。如某学生从之前写“眉头紧锁”,到之后写“眉头紧锁,既有几分担忧,又透着几分坚毅”。学生对人物外貌的观察更加细致入微。课堂上时间有限、交流有限,笔者鼓励学生可以课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在交流中一点点提升写作能力。
四、拓展延伸、阅读不止
课内,学生从作家笔下习得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在写作训练中尝试运用。课后的延伸,笔者从两个层面去设计。一是人物外貌的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还有很多,鼓励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写作中去探究。二是推荐学生阅读《哈利·波特》系列,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作家不仅从外貌,而且还从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把人物形象塑造得立体而丰满。
如果说,把从读到写比作一次旅行,那么,学生的读就是起点,而提高写作能力就是无尽的终点,连接两点的则是其间不断地阅读与思考。课堂有止,阅读不止。思维无限,创意无限。给课堂一点变化,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旅程中,收获无尽的风景!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温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