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质灾害治理研究现状与述评

2020-08-03 02:02程靓
价值工程 2020年17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治理

程靓

摘要:当今时代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全球一体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但是由于受自然环境及人为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且对地质资源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对地质工作的疏于管理,时常发生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深度剖析城市地质灾害治理现状,并针对此提出具体措施。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current era has led to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owever, due to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unreasonable use of geologic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negligent management of geological work i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t often causes ge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collapse, debris flow and landslide. Based on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geological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关键词:城市地质灾害;治理;研究述评

Key words: urban geological disasters;governance;research review

中图分类号:P694;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17-0007-03

0  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结晶,而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必然发展趋势。但是人们往往进行城市建设过程中,忽略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因此,当前国家对城市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全国各地方政府主动服务城市开发建设,倡导生态平衡,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加快构建现代化地质科技支撑体系,推动优势地质资源绿色开发,加强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并构建监测预警体系。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地质灾害治理存在问题,并对此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得知探索形成具有系统化、产业化、绿色化的城市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势在必行。

1  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灾害简称地灾,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而导致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受到严重的危害,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及人为地质灾害,如滑坡、地裂缝、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岩爆、突瓦斯、煤层自燃、岩土膨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以及火山、地震等,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0世纪60年代,国外重点对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形成过程进行研究。从70年代开始,随着人类减灾工作强化程度逐渐的提升,地质灾害的研究方向逐步向灾害评估方面倾斜。而美国作为较早开展地质灾害研究的国家之一,就重点针对其滑坡、地震等进行系统、整体的风险评估,并启动相应的危险性划分及研究工作。80年代以来,随着各个国家对于防范地质灾害意识的提高,越发意识到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避免人类生存发展受到威胁。因此,广泛深入的研究地质灾害便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活动之一。

2  城市地质灾害概述

城市地质灾害是按照区域划分得到的结果,也具备一般地质灾害的特点,因此其秉承了地质灾害研究的特点与问题。城市地质灾害治理既属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同时亦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畴。但是,当前的防治研究仍然处于分析性思维阶段,缺乏从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角度出发,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的顶层理论设计工作。雖然部分城市在地质灾害治理方面完善设定目标理念且运用新技术进行监督预警,但仍与综合治理的内在涵义相差甚远。当前学者主要从城市地质灾害的特征、类型、预防、治理措施等理论角度展开思考,普遍理解的城市地质灾害具体类型有:崩塌、泥石流、地震、滑坡等,但是,是否包含地下水污染、城市洪水、垃圾堆积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此外,由于城市建筑本身的重压和城市中存在大量的地下建筑物和设施,再加上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承担者,其人口密集和生命线系统的分布无处不在,因此一旦受灾,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会大大高于农村地区。根据现有公开研究资料,国内外皆疏于开展专项针对城市地质灾害的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由于城市是人口、财富、建筑和设施的集中区域,因此城市的地质灾害要比乡村所造成损害严重得多。集中有限精力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利用新型科技手段及资源条件研究城市地质灾害治理,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因此,需要加强协作建立健全综合治理理论及模式,统筹协调经济建设、民生发展、生态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问题,努力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构造完整的城市地质灾害治理体系即“风险评价、治理规划、预警监测、工程整治及效果评价”。

3  城市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城市地质灾害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一种自然与人为作用所导致的新型地质灾害。我国城市主要地质灾害包含以下几种类型:地面沉降变形灾害、泥石流灾害、地震灾害、水文地质环境污染灾害及城市垃圾灾害等。主要地质灾害规模级别如表1所示。

3.1 地面沉降变形灾害

由于受内因、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构造运动及地面加载均可直接引起地面垂直或地面标高的改变,从而导致地面形态遭到变形破坏,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现象。截止2003年,我国19省份中超过50座城市已发生多起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变形灾害,总地面沉降面积已达93855km2,其中长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三个区域已成重灾区。

3.2 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灾害是由暴雨、大量融雪或溃坝等引起大量水体突然泄放并急速向下游推进,在此过程中包含大量固体碎屑物、石塊甚至重达千吨以上巨石形成的具有强大冲击力和破坏作用的特殊洪流致使的灾害,其堆积物体积含量最小为15%,最高可达80%,多发于雨水集中充沛、地形起伏剧烈、新构造运动强烈等山地高原地区。

3.3 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是指由地壳运动引起剧烈的地面振动、裂缝或变形,从而导致各类建筑物倒塌,致使交通、通讯及其他种类工程设备设施严重受损,以及由此引发的场地破坏、火灾、瘟疫、有毒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灾害,具有破坏性强、防御难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等特点。按照震级大小可划分以下七类:超微震(震级<1级)、弱震(震级<3级)、有感地震(3级<震级<4.5级)、中强震(4.5级≤震级≤6级)、强震(6级≤震级<7级)、大地震(震级≥7级)和巨大地震(震级≥8级)。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致使16万人重伤,24.2万人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人民币,被称为20世纪全世界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灾害。

3.4 水文地质环境污染灾害

水文地质灾害指原本储存于自然界中包气带以下土层空隙中,例如岩石缝隙、裂缝和溶洞之中的地下水,一方面由于人们长期过量开采导致含水层的储水量殆尽消耗,同时其均衡状态逐步被打破,致使区域水位持续下降,从而引发洪涝、土地盐碱化及滑坡等恶劣现象。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中大量排放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也会严重危及区域水文地质环境,造成水污染。

3.5 城市垃圾灾害

城市垃圾灾害是由社会发展进程中,受人口因素、经济因素等影响,人类生活、工程施工和工业生产过程中人为堆积的生活垃圾、旧建筑物拆毁残渣、碎料、工业灰渣及矿渣、废石等废弃物和工业固体物,其地质作用引起的危害性十分巨大。此外人类长时期堆积的城市垃圾含有一定的有机物质,其分解后生成甲烷气体,可致使人们处于易爆炸的危险环境中。同时,城市垃圾未经地质评估私自倾倒、填埋,经过雨水冲刷下渗极易导致地下水质被污染,而污染水体经由地表排出造成新的污染。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年产量已达2.14亿吨,且以年增长率为8%的增速持续增长(如图1所示),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垃圾围城”现象。

4  我国城市地质灾害治理现状

据相关数据统计,城市遭受的各类灾害中损失较为严重的即为地质灾害,而我国城市地质灾害治理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研究工作稍显滞后性,且城市地质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当前治理研究单纯追求引入治理新手段、新方法,从而缺乏地质灾害治理模式的系统性、整体性、规划性和科学性;另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新技术推广应用方面亦有待加强。

4.1 缺乏相关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地质灾害治理机构数量寥寥无几,且工作环境及工作条件并不满足治理研究的需求。具体管理方面也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相关工作人员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此外,专业地质灾害治理人员相对紧缺,其综合素养亟待提高,而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皆为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作为前提,对工作人员实践操作能力也有严格要求,但实际工作中地质灾害治理人员往往专业知识较为薄弱、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因此,职能管理部门需强化其重视程度。

4.2 治理研究缺少资金投入

我国城市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为地质灾害治理经费较为匮乏,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申报,需要中央的预算以及各地方的预算相加报至国务院,由国务院进行处理后,下放文件和经费到各个地方,然后再由各地方政府逐层向下分配。总而言之,我国经费需要多个部门周转,多道手续下发才能最终到达需求部门,且真正落到实处并用于项目的经费非常有限,因此时常出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经费短缺的问题。缺乏资金的保障,我国部分城市、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就无法进行,从而地质灾害的治理研究工作也自然无法完成。因此,要想做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研究,国家必须要强化意识,加大必要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地质灾害治理研究工作顺利完成,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4.3 缺少先进的防治技术及设施

当前我国地质灾害治理理论研究中理论与模式尚不够成熟,仅体现分析性思维且缺乏系统性,不能满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应急需求;同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新技术、新方法大多停留于事后检验,极少能够实现成功预报。此外,地质灾害治理所需的设备设施也相对缺乏,不能有效满足地质灾害治理需求。因此未来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完善相关设备设施,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研究,力争找到成熟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预测理论及方法。

5  城市地质灾害治理应对措施

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经济问题的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其治理研究能否得到有效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程度。城市是集经济、政治、文化多方位发展为一体的区域,因此也是地质灾害频发和受灾严重地区,在同样强度下,生命财产损失严重高于除城市外的其他区域。此外,城市地质灾害伴随着人为灾害或次生灾害,极有可能形成二次或三次受灾,将导致更大、更严重的损失。因此,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是预防和治理城市地质灾害发生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5.1 建立健全有效的防治机制,强化各级政府管理职责

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各级政府强化管理职责,完善防治机制,针对城市发展当前面临的环境污染、空间不足、城市安全、交通拥堵等问题统筹部署,结合当代城市地质灾害的治理研究手段及方法,努力开创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的新局面。加强组织领导,将城市地质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主流程;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城市安全保障和防灾减灾水平;分类有序推进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确保实现建设美丽城市总体目标。

5.2 大力开展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媒体平台集中力量加大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及培訓,以各城镇为中心,向乡镇、村庄及其他基层单位辐射,适时开展“环境日”、“防灾减灾日”、“地球日”、“国家土地日”等活动,切实提高各级部门及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及法律意识,促进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深入人心,达到人尽皆知,家喻户晓。此外,市级或县级应做到每年举办针对各级政府相关负责人的培训,确保每位基层工作人员熟知地质灾害发生及应急避灾的基本常识。

5.3 提高工程建设及矿产资源开采的监管意识

遵循“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治理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相关部门对责任主体单位进行监管,并督促其严格治理,同时按照相关法律和法规严格严肃处理未按照设计方案操作的单位、个人。严格处罚环境破坏群体和个人或无故增加其建筑物体负载的责任单位。此外密切关注地质环境动态并对其进行监测,启用专业人员针对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和检查。对于矿产资源开采方面,各级政府要提高监管意识,督促矿产开采单位制定必要的防灾减灾方案及整治措施,并监督其落实到位,此外,各地方政府积极行动,加大力度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赢局面。

5.4 加大城市地质灾害治理科技投入

由于城市是人口、财富、建筑和设施的集中区域,因此城市的地质灾害要比乡村所造成损害严重得多。因此集中有限精力,利用新型科技手段及资源条件研究城市地质灾害治理,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一是创新城市地质工作理念技术方法,科学规划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化大资源、大环境、大数据理念,全面调查城市地质资源、环境、空间、权属等,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分类推进城市地质调查,综合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空间开发适宜性,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支撑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三是建设城市地质大数据共享平台,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地质资料的统一汇交管理,建设城市地下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6  结束语

城市地质是应对世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地质结构、物质组成、地质过程及其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相互影响。而城市地质灾害仅仅是针对地质灾害按照区域划分得到的结果,其具备一般地质灾害的特点,因而也承担了地质灾害研究特征与存在的问题。此外,与传统意义上以找矿为中心的地质工作相比,我国城市地质工作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结合不紧,融合不够。因此,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各地政府要针对城市发展当前面临的环境污染、空间不足、城市安全、交通拥堵等问题统筹部署,结合当代城市地质灾害的治理研究手段及方法,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城市地质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主流程;二是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城市安全保障和防灾减灾水平;三是分类有序推进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确保实现建设美丽城市总体目标,努力开创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薛瑞.城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和防范方法的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1(09).

[2]苏涛.我国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05).

[3]高亚峰,高亚伟.中国城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及防治[J].城市地质,2008(02).

[4]唐越,方鸿琪.城市地质灾害的风险模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2(04).

[5]朱良华,杨诚.城市地质灾害治理研究现状与述评[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01).

[6]郭军东,耿兴涛.某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治研究[J].价值工程,2017,36(23):141-142.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治理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