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雪亭
元朝有个让后世读书人泪奔的槽点,就是儒生受歧视,所谓“九儒十丐”。可细看元朝历史,竞有这么滋润的乞丐?
在元朝的社会阶层划分里,儒生其实也被单独列为“儒户”。元朝灭南宋前,中国北方的儒户有3890户,南宋亡国后,中国南方的儒户数量一口气突破10万户。
比起元朝其他户籍,儒户特权多多:身份世袭,每户至少要有一名儒生,在学生员每天享受两餐供应;免税特权更让人羡慕——哪怕平民身份的儒户,除基本赋税外不需要承担任何差役。而那些家产丰厚的书香门第更趁机一代代兼并土地,钻足了空子。所以哪怕元末天下大乱、饿殍遍野,江南有儒户身份的文人依然各种酒会、诗会不断,潇洒自在。
当然,被后人吐槽的“儒生受歧视”,还是因为元朝不靠谱的科举。元朝科举废废停停,总共维持了41年。科举出身的官员在元朝官僚体系里原本就是非主流,而就这非主流的名额,每次会试汉人和南人都只占1/4。绝大多数读书人想进仕途,要么花钱买官,要么老老实实地从小吏做起。
哪怕规定这么苛刻,元朝进士的忠诚度也不差。从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战争起,为元朝殉节的进士竟有42名之多。甚至在明朝建立后,大批元朝贵族要么跑路、要么投降,而诸多元朝士大夫依然宁死不屈。
比起元末农民战争的滚滚洪流,这些宁死不屈的桥段知名度并不高,却也足够说明,元朝式的“养士”换来不少死心塌地。
元朝纸币流通天下,纸币系統也十分科学,除了有充足的准备金,更为严打假币制定了完备法律。但在江西铅山的一个“黑社会组织”面前,这套防假币措施竞不堪一击。
青蚨盟会是江西铅山人吴友文创立的一家假币窝点。比起之前历代小打小闹,青蚨盟会有严密的组织形式,从制造假币到发行假币、勾结官员,都有明确分工,甚至还有专门的武装打手。其成员在巅峰时期多达数百人,所制假币除了在内地流通,还跨过长城,一路畅销到岭北(蒙古)地区。
如此操作,青蚨盟会当然赚得腰包发鼓,抢男霸女的事也没少干,吴友文的十多个小妾就是强抢来的。当地大小吏员全被他轻松拉下水,就连衙差都由他的狗腿子兼职。百姓前脚去衙门喊冤,后脚状纸就落在他的手里,后果可想而知。
这个团伙横行了10年,直到清官林兴祖担任铅山知州后才被重拳铲除,但有多少假币流入市场早已是笔糊涂账。
但吴友文这套操作比起元朝高官还是小巫见大巫:宰相绰斯戬直接把朝廷印钞的雕版搬回家,想要多少就印多少,然后换成金银储存。
版图空前的大元王朝,何尝不是被大大小小的老鼠活活啃光的?
元朝一项常被后人点赞的光环就是“赋税轻”。明朝刚建国时,大批士大夫身份的元朝遗民不停地给元朝唱赞歌,明朝三个世纪里,不少名流也纷纷跟风。似乎这个国祚没撑过一个世纪的朝代倒成了爱惜民力的人间乐土。
从账面上看,元朝的赋税似乎确实不重。元朝灭南宋时,将南宋的徭役杂税全数废除,商税也减成三十取一。南北统一后,元朝北方征收丁税与地税,南方征夏秋两税。但操作起来,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虽版图巨大,但元朝连土地清丈都没做过,全国耕地总数多少、可征税的土地多少,君臣一代比一代糊涂。元世祖时期,曾大规模清丈土地,但官吏层层隐瞒,折腾到最后还是雷声大雨点小。
如此一来,土地兼并成了常事,可征税的土地越来越少,收不上来的税当然落到了百姓头上。
此外,各种加税也是多如牛毛,理论上三十取一的商税到元朝中期已暴涨到百倍。14世纪初叶,茶课赋税也暴涨了60倍。另外还有河流、山场等“额外课”,几乎是想起什么加什么,以至于国家财政就靠乱收费。
一个表面繁荣实则管理低效、百姓困顿的时代,为何还会被人以为“税轻”?因为那些士大夫对赋税的苦痛是无感的——板子没打到自己肉上,当然没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