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栋 张振瑜 肖桂喜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以广州、深圳、中山三地的中考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市过去10年的中考体育政策对比,分析各考区的考生类别、项目设置、体育综合成绩等,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为中考体育政策的改革提供参考意见。研究
结论:
(1)2010-2019年期间,广州中考体育分数最高,其次是中山,深圳最低;改革后广州地区的分数上调至70分,深圳和中山的分数各为50分。
(2)广深中三市体考测试采用“必考+选考”模式,必考内容由速度逐渐过渡到耐力素质和游泳,选考着重考查学生的“速度-力量、速度-技巧”。
(3)广州和深圳地区除了测试学生的体育成绩,对学生掌握的技能和上课的状态进行评估。中山地区体考成绩和《国标》成绩作为最终的评判。
(4)各地区中考政策对择考与免考类考生作出严格要求,对身体存在缺陷不能进行考试的考生,给予优惠政策。
关键词:广深中;中考体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目的随着中考体育分数的比重增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出现了明显好转,但是全国学生体质测试调查显示,广东省学生的体质仍呈下滑趋势。此外,临近体育考试,家长会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帮孩子报各种体能训练班,学校则是将每天的体育课变成中考项目训练课,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也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极为不利。基于以上两点:说明各地区体育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广州市教育官网、深圳市教育官网、中山教育信息港等,搜集相关中考体育政策的文章,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 对比法
对广州、深圳、中山三地过去10年的中考体育政策进行对比,着重分析它们的考生类别、项目设置、综合成绩等各项指标。
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WP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类、归纳、整理。
2.4 逻辑分析法
对统计后数据进行总结,突出重难点。
3 结果与分析
3.1 2010—2019年广深中三市中考体育发展的历程对比
3.1.1 2010—2019年广州市中考体育的发展
由表1可知:从2010年至今,广州市中考的折合分数一直为60分,发展到2013年,采用过程性评论+终结性评论的结合方式,将体考的60分转变为体考40分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20分,说明广州的中考体育除了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外,也对学生的课堂状态和技能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必考内容也逐渐从速度素质向耐力过渡;选考内容在2013年起实现了瘦身,由最初的14个选考项目发展为现在的5个项目,可以看出:必考内容注重发展耐力素质和求生技能,选考强调促进学生的速度—力量。
3.1.2 2010—2019年深圳市中考体育发展的历程
由表2可知:深圳市中考体育采用1+1模式(必考+选考),2010年—2019年分数一直保持在30分。从2015年起,逐渐将耐力素质加入到必考内容,考生只需要一个项目即可;2010年至今,选考内容的项目数量维持在8个左右,大部分内容与《国标》测试项目相当,可以看出:它既满足了中考体育项目的数量,又为迎接国家体质测试做好了准备。同时必考的中长跑项目也作为学生的选择之一,说明在体考低分的情况下,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利,考生能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技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项目。
3.1.3 2010—2019年中山市中考体育发展的历程
由表3可知:中山市中考体育分数从2104年开始,由最初的60分下降至40分,2013年至今,将《国标》体育测试成绩作为体考的一部分。考试内容方面:必考项目由2012年开始的单一选择(200米)转变为现在的多向选择(中长跑、游泳);选考项目从2010—2016年对篮球和足球的考试方式做了调整,从每个学年选考内容的变动情况来看,中山考区着重全面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速度—耐力、技巧—灵敏素质。
3.1.4 2010—2019年广深中三市中考体育发展的历程对比分析由表1、表2、表3分析可知:(1)中考体育分数比重最高的是广州,其次是中山,最后是深圳,其中广州和深圳的体考分持续保持稳定,中山市体考分数由之前的60分修改为现在的40分。(2)广州市率先打破中考体育的评价方式,改变以往的单一评价,发展成为现在的多元性评价。通过引入过程性评价,公正地评判学生的课堂状态和技能学习,全面考察学生体育综合素质,深圳和中山地区始终将体育成绩作为考察的唯一标准。(3)三市中考体育在近10年的发展历程中,由最初的速度项目逐渐过渡为中长跑项目和游泳;而在选考内容中,则大多以《国标》测试的项目作为考试内容。
3.2 广深中三市中考体育改革方案的对比
中考体育改革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检验学校实施体育课程效果,促进学校体育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2019年起广州、深圳、中山三市将提高学生身體素质作为出发点,育人理念为目标,均对政策作出了调整。
3.2.1 广深中三市中考体育方案考生类别成绩评定方法的对比分析
方案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目标,以人文关怀为理念。在中考政策中,参与体育考试的学生主要分为三大类:普通考生、择考考生、免考考生,由于各类考生的身体状况和身体机能不尽相同,故对考生的评分也存在差距。在改革的最新政策中,深圳并没有对考生类别成绩的评定进行阐述,所以我们只对广州和中山进行探讨。
综合表1、表3、表4可以看出:广州和中山地区的中考体育分数各自上调了10分,中山与广州仍存在着20分的差距,说明中考体育分数在中考科目的比重中逐渐增大,各地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择考方面,广州市考生的选择面优于中山地区;择考的范围内,考生可以自行选择考试的基数,除了中山地区择考两项有取得满分的机会,其他无论是择考一项还是三项,均与满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免考方面,广中两地所有考生的基准分按照全市的平均分计算,根据考生健康状况,其他类别的考生按照全市平均分的百分比进行计算。同时,中山地区对在体育比赛方面表现优秀的考生采取了优惠政策,如:持有“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省市级比赛获奖的运动员。
3.2.2 广深中三市中考体育方案项目设置的对比分析
体考项目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学生身体素质的走向,如: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性等。根据田麦久《运动训练学》中的项群运动训练理论,可将广深中三市中考体育项目分为三类:速度—力量、速度—耐力、速度—技巧,具体的分布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经济发达地区,其中考体育项目设置的数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三市在中考体育的必考项目方面都以中长跑和游泳为主,深圳的体考在选考项目一直保持着中长跑项目,说明:耐力素质在中考项目中所占比重较大,通过初中阶段中长跑的锻炼,能明显提高学生心肺功能,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速度力量方面:三个地区则有不同的选择,广州地区占4个,深圳和中山地区分别占2个。在速度—技巧方面,中山地区一直保持着篮球、足球、毽球项目,深圳地区则在改革后引进了足球、排球、毽球项目,而广州于2013年取消篮球选项考试后,再次引进三大球,主要是因为球类运动在中学阶段开展较为普遍,场地充足,学生有着良好的基础,加之现阶段国家大力推广足球项目,可以看出:广深中三地区善于挖掘和利用现有条件,发展学生球类技能的项目,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3.2.3 广深中三市中考体育方案体育综合测试的对比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中考体育分数越高的地区,其体育综合成绩所占的比重就越大;三市的体育综合均引入了《国标》体育测试成绩作为标准,广州和中山各占10分,深圳地区只占3分;广州和深圳地区除了强调学生体考成绩外,还注重学生上课时的状态,基本技能的掌握,体育文化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因为此举措能更好限制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动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培养体育理论与实际技能兼备的体育人。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2010—2019年期间,广州中考体育分数最高,其次是中山,深圳最低;改革后广州地区的分数上调至70分,深圳和中山地区的分数各为50分。
4.1.2 广深中三市体考测试采用“必考+选考”模式,必考内容由速度逐渐过渡到耐力素质,选考着重考查学生的“速度—力量、速度—技巧”。
4.1.3 广州和深圳地区除了测试学生的体育成绩,还对学生掌握的技能和上课的状态进行评估。中山地区体考成绩和《国标》成绩作为最终的评判。
4.1.4 各地区中考政策对择考与免考类考生有严格要求,对身体存在缺陷不能考试的考生,給予优惠政策。
4.2 建议
4.2.1 中考项目的评分标准可参照地区《国标》水平调整,减少“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现象。
4.2.2 中考体育成绩的评价方式应多元化,除了体考的终结性评价外,引入过程性评价也尤为重要,如“体考成绩+平时成绩”。
4.2.3 中考项目的设置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以发展学生全面身体素质为出发点,适当调整中考项目的比例。
4.2.4 新中考政策从颁布到实施阶段应具有过渡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周凰,古雅辉,刘昕.中考改革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的热效应与冷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07):68-75.
[2]仲兆仓,何孝锋.对中考体育的多角度思考与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2011(02):91.
[3]黄龑.中考体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08):87-90.
[4]施文海.2017年全国中考体育测试全景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8):90-96.
[5]张亦华. 2007-2020年广州市中考体育考试方案研究——兼论2021年改革方案[C].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3650-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