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汉立
对笔者来说,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灼心烧脑的苦修过程,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每一次成功播出都是一段不可复制的人生过程。片子有它的灵魂,有它的血肉,而塑造片子思想与生命的人就是导演。可以说,只有充分了解了片子的真实摄制过程和导演的幕后意图,看这部片子才变得更加意味深长。
进入主题之前先来了解一下笔者与乡愁有关的经历,这对解读幕后创作很有意思。笔者2012年本科毕业后就职于广西广播电视台,从2015年开始,作为“副摄像”参与了《记住乡愁》第二季《门头村:敬畏自然》的拍摄。2016年作为“主摄像”参与了乡愁第三季《黄姚古镇——乐善好德》的拍摄,同时作为分故事剪辑分担了第三季《旧州镇:忠勇爱国》《兴坪镇:和山睦水》的后期剪辑。2017年作为“导演”全程参与了第四季《六堡镇:坚韧不拔》的创作。2018作为“副摄像”参与了第五季《北海老街:重情重义》《百色老街:百炼成钢》《梧州骑楼:握手楼里看中和》的拍摄。2019年作为“导演+主摄像”完成了第六季《凭祥古城:热血边关 共建家园》的制作播出。5年间,笔者以作副摄、主摄、剪辑、导演的多重身份,参与了乡愁9期节目的制作,是广西台参与乡愁节目期数最多的“老乡愁”,在央视乡愁栏目组里磨练多年,笔者也从“入职小白”成长为能拍、能写、能剪、能导的全能型纪录片人。
言归正传,笔者觉得自己人微言轻、功力不够,加上《乡愁》的制作要求一年比一年高,所以一直想躲在幕后当个小小的副摄影师就够了,因此《乡愁》每一季的启动笔者都没有主动报名。2019年6月,《记住乡愁》第六季广西的选题开始启动,合浦古城、容州古城、富川古城都已经有同事报名,着手调研,剩下最后一个凭祥古城无人认领,直到8月份凭祥选题依然无人问津,再不开工就会耽误播出,无奈项目主管破釜沉舟委以重任,笔者只能硬着头皮接下任务。
接下选题后,花一个星期的时间通过网络检索与凭祥有关的文章,对凭祥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凭祥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硝烟不断,长期经受战争之苦,造就了凭祥人血性刚勇的外表,但是他们内心却柔情似水,如何在一刚一柔中体现他们内心对和平的向往、对家园的守候成了这一集的难点。笔者尝试与历史对话,与人心对话,故事的选择、画面的拍摄、声音的处理、文字的撰写都仅仅围绕“刚和柔、战与和”做文章。
“主题先行”一直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没有主题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无从下手。2019年8月26至28日,笔者在凭祥市调研时首先召集了宣传部、市志办、非遗办、融媒体、博物馆相关人员进行座谈,就凭祥的古建文物、历史故事、当代故事、民俗风情进行研讨,提炼古城的核心精神,推荐符合主题的感人故事,确定拍摄人物和采访专家。
自古以来,凭祥是南疆重镇,也是战乱之地,军事文化对当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肯定“精忠爱国、军民同心、稳边固疆”这个主题立意,别无它选。然后大家就按照这个主题推荐了很多故事。古代故事推荐了十几个,当代模范人物也推荐了十几个,民俗、非遗和小吃也推荐了许多。
但是因为第六季的《记住乡愁》全面启用4K影像标准,很多高清资料画面都不能引用了,结合未来3个月内可拍摄的实际情况,结合主题立意,笔者在座谈会上当机立断,舍弃了那些争权夺利、农民起义、抗日、内战的故事,现在进行时也紧紧围绕当过兵的本土居民去选取,最后敲定了这几个故事梗概。
故事一:班夫人为伏波将军助饷征蛮。公元40年,盘踞在交趾郡(今越南河内一带)的征侧征贰纠集当地奴隶主贵族起兵反汉,攻克了交州四郡六十五城割据为王,东汉光武皇帝派伏波将军南下征剿,汉军进至雍鸡关(今凭祥地界),投入平蛮战斗,粮草不济三军断炊,当地居民班都英倾尽自己储藏多年以备购置嫁妆的“姑娘谷”赈济王师,壮乡姐妹见状纷纷效仿,解了汉军燃眉之急。班夫人增粮报国的忠义精神可以说是凭祥人守家卫国的有文字追溯的精神起源。
故事二:蒙大敢死队力助镇南关大捷。光绪十一年,法军从越南北部进攻广西,镇南关(今更名友谊关)失陷,民族危亡之际,退休老将冯子材奔赴镇南关援越抗法。蒙大是当地猎户,组织民众成立敢死队,帮冯子材打前锋。关前隘一战,蒙大率领敢死队全身涂满猪血装死,当法军进入埋伏圈时,敢死队一跃而起与法军近身厮杀。强虏犯边,凭祥军民万众一心,谱写了中华民族抵抗外辱壮怀千秋的不朽诗篇。
故事三:廖乾卫五十七载拥军爱国。在实地调研时,凭祥居民廖乾卫指着家里墙壁的照片对笔者说,“那次胥峰连长在部队简单举行婚礼,我送去提桶和棉被,胥连长抱着我含着眼泪说,廖叔,我是孤儿我没有家,这里就是我的家,我没有亲人,您就是我的亲人!”。廖乾卫三言两语就感动了笔者,只有导演先感动了,拍出了的节目才能打动观众。廖乾卫年轻时给部队当向导,在一次执行边境任务时被敌人开汽车碾压,失去了一条腿,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装上假肢后重新站了起来,不能上前线报国,那就换一种方式,每到节假日就组织群众到部队慰问,向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战士送去关怀和温暖,默默坚持了50多年。军民鱼水一家亲,在凭祥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故事四:退伍军人徐文洪边境贸易。1992年国务院批准批准凭祥市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时,凭祥边贸互市点还是肩挑背扛的小额贸易,经过长期发展如今已经转变为物流型的大宗贸易,成为全国水果进出口第一大市。可是做生意的大多是外地人,通过多方介绍,终于找到了一位做生意的本地退伍军人徐文洪,在电话调研时,他说:“在跟越南友人做生意的时候,我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了,我代表着一个中国商人的形象,绝对要诚实守信,不能给祖国抹黑”。
实地走访时,两位70岁白发老者深深触动了笔者,她们拄着拐杖,背着大袋货物,艰难地行走在羊肠小道,或许她们已经在这条山路走过半个世纪,边贸变迁,生活不易!兴边富民、稳疆固边从来都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边疆繁荣了,人民安居乐业了,国门才长久稳固。昔日的硝烟战场,今日已转变为贸易通道,所以贸易一定要拍好,凭祥的新生机一定要表现好,才能把古城的角色变迁体现出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选好了故事,便成功了一半。每个古城有每个城的风格,不能生搬硬套一语概之,关键是要把古城人的特点鲜明提炼出来,使每个故事素材和主题紧密勾连,同时兼顾故事点呈现,不能只是当地的风情展示,也不能只讲古代,当下老百姓的炙热的生活状态要在故事里有所表现。
广西选题一直让笔者头疼,古代是南蛮之地,现在是落后西部,建筑形态差,历史名人少,文化底蕴浅,人物表达含蓄,一直是我们广西题材的弱点。不像北方城市,中原文化发达,历史名人众多,古代建筑成群。
笔者向当地向导咨询凭祥古城的拍摄角度时,向导说的一句话至今记忆尤新,“凭祥有古城吗,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怎么不知道!”,可见凭祥的画面取景难度有多大。
凭祥历来战乱,只留下了一座友谊关楼、一堵城墙和些许残垣断壁,其他都是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建筑,想拍一些唯美的生活镜头和写意的抒情镜头很难。《记住乡愁》绝大部分古城选题里都会有古城的3D建模复原动画,可以弥补很多画面上的缺失。但是凭祥没办法做这部分动漫,因为边境之地,多是武官,重武轻文,忽视县志的编撰和保护,没有留存下凭祥古城的布局图。30分钟的节目,需要将近400个有效镜头。拍什么,怎么拍,已经不是停留在对光圈、构图、光影、航拍、轨道等纯技术层面上的考虑了,而是转移到拍摄内容的思索。
我们经常背着沉重的设备上山拍摄,因为凭祥四面环山,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想借助四方天险守住安定祥和的生活成了百姓的夙愿,所以取名凭祥,凭关而祥。开篇的采访,为了让观众对凭祥地形地势有更加直观的感受,笔者把出镜记者和嘉宾请到了一座能俯瞰凭祥的山顶进行采访,爬了40分钟山路,出汗,记者杨阳的脸妆都化了。杨阳带有些许情绪质疑:“何导有必要爬到这么高的山顶出镜吗?”笔者表示歉意后坚毅地回答:“除了这里,找不到其它更适合的出镜点了”。到达山顶,重新补妆后才进行采访。
为了把大连城的长城遗址拍好,为了把中法战争那段历史讲好,我们白天爬山,晚上也爬山,晴天爬山,雨天也爬山,希望能通过日出日落、风云变幻的写意镜头来表达历史变迁的沧桑和凭祥人内心的坚守。笔者觉得,用关楼的蓝天白云、残垣断壁的风移影动来表现辉煌的过去,用城市的乌云密布、雕像的大雨滂沱来讲述镇南关大捷的惨烈,最贴切不过了。
2019年,我国提高了从越南进口水果的各项检测指标,从凭祥口岸入关的水果从过去的几十种变成了几种,水果生意变得萧条凋零,凭祥东盟水果城的许多老板纷纷把铺面退租掉,另谋出路,我们去拍摄的时候只有一家铺面开门,而且卖的都是果脯干货。今年的萧条只是突发情况,几十年如一日红红火火的边贸生意才是凭祥的常态。不得已,我们在东盟物流园散装零售点取了一个鲜果相对多的摊位进行出镜,利用长焦镜头景深叠加营造出果多饱满的视觉效果。还跟老板购买了几百元的水果切开拍摄,既然不能在种类和数量上取胜,那就在画面的精美诱人上讨巧。
凭祥的拍摄地点很散,最远的拍摄地来回一趟需要3个小时,而出镜记者只给了摄制组2天半的拍摄时间,完后还要赶飞机去另外一个省份出镜。所以笔者精打细算制作出了一张拍摄路线地图和一份为期16天的详细拍摄计划表,在时间、空间、人物间斡旋。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经过一番精心计算、细心抓拍、用心抢拍,耐心导拍,还是创作了一些让自己满意的画面,如夕阳余晖照耀下两名战士站在边境线上守望界碑的背影,如廖乾卫一瘸一拐走在边防营山路上的身影,如下雨天邻里节屋内集体包春卷的笑脸……
《记住乡愁》很忌讳将故事做成联播体的好人好事,所以拍摄视角应放低些,人物的着装平实些,还需要借鉴拍纪录片的手法,运用纪实长镜头和肩扛晃动来增加真实感,消除导拍的痕迹。
在纪实题材作品里面,声音就像是天使的翅膀,如果折断了对作品来说就是一场灾难,所以拍摄过程不允许有声音录制上的失误。人物采访和出镜的时候,笔者会在人物身上隐藏一个无线“小蜜蜂”,以保证嘈杂环境下的语音清晰,同时挑杆一个立体双声道指向话筒,兼顾人声和环境音的同步拾取,也相当于上了双保险,即便某一个录音设备出了故障,依然能挽救那些不可重来的拍摄场景。当然如果是纯空镜头拍摄,拍完画面后,还要用4轨环绕声录音机对当下典型的车流、鸟叫、刮风等典型的环境音进行单独录制。
采访时千万不能写好台词教百姓讲,防止语境失真。当然有时候遇到一些采访对象紧张,采访许久仍偏离话题扯不回来的情况时,可以利用采访对象闲聊的原话进行引导,保持用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如杨阳在采访徐文洪做水果贸易的想法时,反复采访总是答不到点子上,我就打断他们的对话,引导说:“徐老板,之前调研时您说过,您在跟越南友人做生意的时候,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了而是一个中国商人的形象,您还记得吗?能把当初的这个想法再阐述一遍吗?”果然十分见效。老百姓的语言是鲜活的,对于普通话表达不顺畅的人物,可以允许采用方言表述,有时候不讲话,一个表情、一声叹息,都是很富有感染力。
现场采访很考验记者的基本功,杨阳在采访廖乾卫时就连续发出了几个触及灵魂的追问,才有了那么精彩的回答。笔者通常都是让记者按照提纲去自由发挥,不轻易打断他们的对话,让受访的情绪得到酣畅淋漓地表达,问不到点,或者回答太散时就记下来,结束时再补充提问。杨阳的采访很到位,给片子增色不少,收获了许多意外的惊喜。
镇南关大捷后,人们把牺牲的士兵集中埋葬在一座山岗上,取名大清国万人坟。这么悲壮的情感我要如何表现呢?那一刻任何解说词都是苍白无力的,思来想去,我觉得只有一种方式能够表达,那就是歌声。于是我摘取了墓碑上“南关巍巍雄风凛凛,精神不死威震蛮夷”这几行字,让当地人用凭祥山歌的调子唱出来。这种男刚女柔的哼唱,不卑不亢的嗟叹,在山间回旋,激荡人心,此时的留白胜过千言万语。
乡愁体文稿的撰写不是简单的拿出每个历史时间段来排列,也不是故事的简单堆砌,要找出每个故事的内在关联,层层递进。当然也不用拘泥于面面俱到,应以故事本身为主,风情展示和古城介绍等要详略得当,要把一座古城放进中国的大版图里,与中华民族建立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就城说城。班夫人的故事通过伏波将军折牵扯出汉朝时代中原与岭南的关系,蒙大敢死队折射出了镇南关大捷在中华民族反侵略历史上的意义,呈现了一个立体的时空。
厚重的古城选题,要用恰当的诗歌来点缀,才能烘托厚重的历史情感。笔者翻阅凭祥市志,把与主题有关的诗歌和碑文都摘抄出来,引入文稿中。如描写班夫人的碑文,“助饷征蛮存大义,芳魂长向堡山依,献粮报国忠且惠,英风凛凛壮边民”;如大清国万人坟上的碑文,“南关巍巍,雄风凛凛,精神不死,威震蛮夷”;如苏元春在修建大连城时留下的豪迈诗句,“群山聚秀辟连城,此地潜藏百万兵”。这些诗句承载的情感是白话文所无法比拟的。
乡愁价值观的内核是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不能陷入纯纪录片的小人物泥潭,所以每个故事的结尾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地进行价值观提炼,避免单薄。但是价值观的提炼不宜过于口号、直白、宣教、花哨,要平实、委婉、深入人心。其实这个度很难拿捏,需要“功力深厚”的人才能信手拈来,笔者当然没有这个能力,只能写出粗糙的初稿,被多次批评后交由栏目组的撰稿王海涛、周密、张海龙、王寅等老师进一步修改润色。
8月实地调研,9月汇报方案,10月拍摄,11月写稿剪辑,12月进央视修改和交片,凝聚着栏目组所有工种人员心血的《凭祥古城:热血边关 共建家园》终于在2020年1月7日晚上8点作为《记住乡愁》第六季的第4集在CCTV4播出了。同时笔者还协助记住乡愁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出了花絮短视频《乡愁第一支Vlog:凭祥古城拍摄全纪录,精美镜头背后的艰辛!》,鉴于导演在节目创作和新媒体宣传方面的孜孜努力,节目播出当晚,乡愁栏目组专门拿出2000元作为突出创新奖励嘉奖笔者,这也是乡愁栏目开播6年来首次在工作群里给省级地方台导演表扬嘉奖。节目播出后得到了各界好评,网友“里程兰”在记住乡愁微信公众号留言:含泪看完凭祥古城,我念己去的战友,保家卫国是全国人民的心身之志!世代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