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瑞敏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身心成长的摇篮。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会在孩子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不仅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紧密相连。
当下,家庭教育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教育竞争的形势日趋激烈,家庭教育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紧张,时有争吵;家长溺爱娇惯孩子,忽视对孩子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且向低龄化发展……家庭教育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请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怎样构建家庭教育中和谐关系。
议题一 : 家校矛盾有哪些体现,怎样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
张翔:家校矛盾体现在以下方面——
家长见不得孩子受气。在班级管理方面,父母要求教师大胆管孩子,教师“真管”孩子时,父母又怕孩子“受委屈”。不少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多愁善感;在班级中有一点不顺心就无限放大,经不起挫折;对家人百般苛责,钻进狭窄的思维圈子不能自拔。
孩子情感脆弱,家长配合找借口。孩子向家长反映学校老师问题时,有些家长就当着孩子面数落老师,让孩子对老师没有敬畏之心。虽然当时出了气,为孩子“伸了冤”,家長却用自己鲁莽的行为给孩子的教育留下后遗症。
学校教育理念在家庭不能得到落实,特别在隔代教育中表现明显。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有的家长直接表示“管不了”,有的家长连老师电话都不接,将教育责任推给学校。而由爷爷奶奶照管的孩子,不少纯属“放养”。
误认为“家长付了学费,教师该负全责”。有些家长打着爱的幌子,缺乏对孩子规则意识培养。加之学校各种“评教评学”的压力,让老师管理学生更是不敢严格,有意无意地在妥协。
针对家校矛盾,家庭、学校需要真诚交流,才能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第一,畅通家校联系渠道,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育人模式和途径。摆正心态,坦然面对孩子成长中的挫折,帮助孩子越过成长中的坎。第二,搭建家校交流平台,让家长体验家校共育的成就感。学校可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妥善解决冲突,减少家长焦虑情绪,不让家长的不满情绪发酵。第三,构建家校共育生态,为孩子未来幸福奠基。未来世界发展无法预测,学校能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对未来世界的适应性。
杨名瑛:关于家庭教育的矛盾和误区多种多样,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我爱孩子,但孩子接收不到我的爱”。这种现象,源于以下几种“爱”的方式:
有条件的爱。常常听到有父母对孩子说:“你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这类父母要求孩子必须服从、遵照自己的指令去做事,按照父母的设计去成长,这样的“爱”是有条件的、自私的。心理学家曾经指出,培养一个孩子的自我人格和自信心,首先要从父母无条件的爱开始。
没有节制的爱。父母过分关注孩子,孩子要什么父母给什么;对孩子的事,父母包办代替,唯恐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关于这一点,卢梭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你的孩子痛苦吗?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这种意料不到的拒绝对他的伤害,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满足的伤害。”
没有边界的爱。家长代替孩子做选择、做决定往往造成悲剧。家长的角色,应像开车时坐副驾驶的位置,即使遇紧急情况也只是提醒,不能去争抢方向盘。不少家长感叹,自己全心全意为孩子“服务”,掏心掏肺,谁料结果养了只“白眼狼”,孩子不领情。
孩子接收不到父母的爱,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好的家庭教育有六个“少不了”:少不了品德教育、少不了原则与规矩、少不了批评与惩戒、少不了花时间陪孩子、少不了好习惯培养、少不了乐观主义精神培养。
关于批评与惩戒,一是要注意夸奖的方式,二是要有度。为了让批评与惩戒教育取得好效果,需要注意:批评过于随意却不具体;批评易翻旧账;批评时过度情绪化;批评时口不择言。怎么开展批评与惩戒教育,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批评惩戒孩子应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场合。古人讲对子女“七不责”: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四种情况,不宜批评惩戒。一是孩子能力不及的事情;二是事实真相还没有弄清楚时;三是因孩子缺乏经验而导致的过失;四是孩子已经认错,并已经尝试用行动来改正时。
批评惩戒要有针对性。每一次批评都要有一个中心问题,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带有明确目的,指明改正的方向。
批评惩戒不能简单化。批评惩戒是一门艺术,时间有保证,内容有准备,是最起码的要求。
家长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的结合,孩子的身心和人格发展才会更加健康。做父母不需要考证书,但是必须要学会钻研。
杨勇军:当前家校矛盾的主要体现:第一,认识分歧:因文化程度、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不同,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分歧或误会。第二,职能缺位:很多家长认为家庭不是课堂的延伸,家长也不是助教,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家长的教育责任弱化。隔代抚养和教育严重影响亲子关系,家庭责任缺失,影响家校合作关系。第三,渠道不畅:单向灌输取代双向沟通。学校多以单向灌输为主,家长会、电话联系和约见家长是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合作的最普遍方式,教师对家长只是一味灌输,很少听取家长的意见建议,使得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仍然停留在表面化。
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构建和谐家校关系,我校展开了一系列的教育实践:
以学习达成教育共识。一方面,是教师学习。比如:每学期为全校教师购买教育教学类书籍,邀请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另一方面,是家长学习。比如:开设家庭教育课程,邀请高校专家、心理老师、优秀班主任为家长们做针对性指导等。
明晰家校双向责任。首先,要明确家长职责。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正己,引领示范,教会孩子遇事要从正面积极思考;陪伴育爱,家长要多在孩子心智发展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其次,要明确学校职责。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素养与能力;对学生进行德育和人格教育;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矫正一些家长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以沟通加强家校联动。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堂、深入家访等活动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比如:今年疫情期间,我们学校全体党员和班主任深入一千多个学生家庭,指导孩子们如何上好网课,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老师们耐心倾听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反馈和建议,让以后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家访不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和家长的感情,对以后的家校共育奠定了更牢固的基础。
以行动构建和谐关系。孩子认知系统不够健全成熟,常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家长、教师对孩子的爱要大胆表达,对孩子的优秀品质培育得从细微处着眼。比如:学会拥抱孩子,传递爱与温暖;经常给孩子会心地一笑,传递“你是可爱和易接近的”情感信号;表达对孩子的信任等。
范勇:我校10年前就成立了“家长学校”,多年来我们一直倡导家校密切合作,构建和諧家校关系,共育具有“美好心灵,多元智能”的儿童。具体做法有三点:
第一,理解孩子,发现孩子,家校共育。孩子的素养,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素养,也有后天养成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家长、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智能并着力培养。只有优势得以发展的孩子,人生才更幸福,潜能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孩子看课外书、玩电子游戏或做与考试无关的事情就强行阻止,从而把天才扼杀在摇篮里。
第二,育儿为本,开发“家本课程”。家庭生活一旦赋予其教育意义、承担起教育功能的时候,所有的生活就成了课程。家长要善于把家庭生活转化成育儿课程,我们称为开发“家本课程”。 比如:培养生存智能的家务劳动,叠被子、擦地、洗衣服、刷碗、做饭、做菜,学会使用家用电器,注意防火、防盗、防触电,自己照顾自己等;培养人际交往智能的家庭礼仪:在照顾好自己的情况下,要照顾好家人,对待长辈践行孝敬礼、对待晚辈做到关怀礼、对待客人学会用茶礼等。
第三,建设学习型家庭。我校制定了“学习型家庭方案”,倡导学生家庭成员做到“五有”“五修炼”。“五有”:有书房、有书桌、有图书、有计划、有收获;“五修炼”:建立共同愿景——全家有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或愿望,并建立良好的家风家训;做到自我超越——家庭成员都进步;改善心智模式——不固执,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团队学习——与孩子共同学习,允许各抒己见,不压制孩子意见;系统思考——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层次分析,所有问题都不是单一的表面的原因,往往孩子的错误在大人身上都能找到原因。
议题二 :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误区有哪些?父母如何更好地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
张翔:家庭教育中,常见以下误区——
先挣钱,后教育。很多家庭在资本原始积累期,忙于打拼,没精力管孩子,导致父母错失教育孩子的良机。等父母有了钱,孩子行为习惯已经差了,对孩子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父母求胜心切。父母将意志凌驾于孩子身上,以一切为孩子好为借口,拔高要求,造成亲子间矛盾。同时,爱攀比,同邻居、亲朋好友的孩子比,忽略个体差异,忽视孩子长处,让孩子缺乏自信,或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造成孩子自暴自弃。
父母意见不统一造成孩子的教育监管薄弱。很多孩子与母亲相处时间多于父亲,母亲制止孩子错误行为,让冲突频繁。父亲有的充当和稀泥角色,有的充当打手角色,易使孩子撒谎、钻空子,从内心讨厌妈妈,畏惧爸爸。此外,有的爸爸一味打骂孩子,妈妈由管理者变成包庇孩子的帮手。
父母如何更好地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
第一,学会倾听、等待。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就愿意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能与他们产生共情。真正的爱需要双向交流,倾听孩子的感受,深层次地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支持、帮助,与孩子建立平等、坦诚、真诚、互助的情感连接。
第二, 发挥兴趣和特长。父母的最大责任在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然后着力培养。真正懂孩子的父母不会去塑造孩子,而是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之上引导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约束,让孩子在家庭严格管理下,成为一个有自主意识的人。
第三,共阅读育情感。家里沙发上可以常放些优质书籍,给孩子不经意时翻阅创设环境。家长可以先阅读,读后写点评,将优秀文章目录做好标记,推荐给孩子读,可以共同讨论书中文章,在相互交流中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培植亲情。
第四,家庭积分制。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能无条件满足,可设置家庭积分。比如:孩子喜欢玩具、渴望出去旅游等,以积分兑换心愿单,并召开家庭会议,增进家校结合的凝聚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培植孩子的契约精神。
佘学飞(大山笑长):狭义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应该包括九大范畴:亲职教育、子职教育、婚姻教育、伦理教育、两性教育、失亲教育、继亲教育、多元家庭教育、家庭资源管理。其中核心是“亲职教育、子职教育、婚姻教育”三大范畴,这里的“职”可理解为“能力”。通俗地说:如何为人父母、具备做父母的能力,称之为“亲职教育”;如何为人子女、具备做子女的能力,称之为“子职教育”;如何具备为人夫、为人妻的能力,称之为“婚姻教育”,可在大学阶段设置。
“生命像一条河”——亲子关系是生命河的下游、婚姻家庭是生命河的中游、自身和谐是生命河的上游,只有上游、中游清澈见底,下游才不会受到污染。所以,与其说救救孩子,不如说救救家长;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因为孩子受到了不幸的教育。
家庭教育从来不缺方法,而是缺态度。我们调研发现,仅有0.6%~1.2%的中小学生看重家长的权力、地位、财富,超过44.6%的中小学生最看重的是“温暖的家”。所以,家庭教育中“关系的好坏,决定教育的成敗”,而影响孩子成长的核心是五大关系: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与自我、与学科的关系,其中“亲子关系”最为重要。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优化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是父母改变态度,由“功利心态、抱怨思维、攀比心理”改为“接纳、欣赏、肯定”;由苦大仇深、“五官紧急集合”改为“妈妈笑了,春天到了;爸爸笑了,花儿开了”;由学几招去“摆平”孩子的家庭教育现状改为“内观自己——想要孩子变、自己要先变,想要对方变、自己要先变”。
议题三 : “焦虑的母亲+缺失的父亲+失控的孩子=中国式家庭”——网络流行公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下家庭教育的焦灼与无奈,对此,您有怎样的建议?
项声菊: 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的教育,而且是主导的教育,会带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有数据显示,目前有68%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较焦虑”甚至“非常焦虑”。
我曾经带过的班里有个小男孩,很聪明,但有个坏习惯——如果他与同桌的小女孩闹矛盾了,他就去扇她耳光。当我得知这件事后,马上联系了小男孩的家长了解原因。如我所料,小男孩的父亲脾气有点儿火爆,在家里,如果儿子不听话,他就顺手抽儿子耳光。别看孩子小,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印刻在孩子的脑海里。
那么,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如何克服焦虑,避免失控,确保父母对孩子的爱不缺失呢?我用三个关键词谈谈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一:言传身教。很多父母希望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拼尽全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却往往忽略了,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这样,父母在孩子心中才有威信,教育效果就显而易见了。否则,父母越是对孩子提出要求,孩子会越反感和叛逆,也许他们会想:你们自己都做不好,凭什么要求我?
父母教育孩子,更多的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父母要有进取心,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我相信,父母拼搏努力的样子,就是给孩子最有力的精神支持。
关键词二:夫妻恩爱。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夫妻关系,当夫妻之间相亲相爱的时候,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幸福感。如果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夫妻还要正确处理好与公公婆婆(岳父岳母)之间的关系,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这样,孩子就会保持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孩子生活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感受到的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这不仅对孩子养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还有利于培养孩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关键词三:静待花开。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允许孩子犯错,悦纳孩子的不完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充分地尊重孩子,无限地相信孩子,耐心地引导孩子。
父母要时刻保持好心态,坚信孩子是老天爷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尤其是孩子上学后,父母一定要放松自己内心深处时刻绷紧的弦,不给孩子转嫁压力。对待孩子学习,没有必要步步紧逼,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胜过一时的分数与成绩。这个简单的道理不仅要懂得,还要落实在行动上。
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优异,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的重视,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能影响孩子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近几年,全国两会,多次将家庭教育立法提上议程。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确自己担负的使命,平时主动与老师加强沟通,多换位思考,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助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