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孔裕
作为我国最早一批开发儿童哲学课程的学校之一,浙江省温州市瓦市小学已开展儿童哲学教育二十年,在借鉴李普曼儿童哲学课程理论、马修斯儿童哲学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开发出校本“儿童哲学+”课程群,形成了立体式儿童哲学教育体系。
为何开设儿童哲学?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而如今学校德育存在诸多瓶颈,实效性较低,究其原因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问题。德育内容注重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教育,忽略道德之上的对一般事物本质规律的哲学思考,没有深刻而清晰的道德认知,道德很难自然形成;学校德育往往忽视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启蒙阶段的正确引导,时常发生青少年价值观偏离的现象;学校德育比较注重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培养,忽略批判思维、独创思维、关爱思维的培养,很难形成独立人格。德育形式上,说教多,自悟少;外部评判多,内心共鸣少。儿童哲学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够很好地弥补以上缺憾。
为何提出立体式儿童哲学教育?学校德育需要全员、全程、全面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儿童哲学是德育的一部分,也需要全员、全程、全面实施。构建立体式儿童哲学教育体系,才能让儿童哲学教育更有效。学校德育、家庭教育、社会服务,构建起立体式儿童哲学教育体系:在学校德育中,将儿童哲学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少先队活动整合实施;在家庭教育中,以“家庭微哲学”的方式推进;在社会服务板块,以“社区俱乐部”的方式进行。
学校哲学教育 : 融合衍生,螺旋上升
儿童哲学是专门为儿童创立的一门哲学启蒙课,我们从孩子身边熟悉的事例出发,围绕一个富有哲理的话题与孩子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辨对话,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与看法,在对话过程中进行价值澄清,提高孩子观察自然、了解社会、认识自我的水平,发展批判思维、独创思维和关爱思维,促进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向发展。
构建“儿童哲学+”课程体系。“儿童哲学+”课程体系是从学校的育人目标出发,基于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世界主流哲学思想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主题,开展哲学教育。“儿童哲学+”课程群包括儿童哲学在校本课程中的实施、儿童哲学与国家课程整合实施、儿童哲学与少先队活动整合实施三类课程。
编排螺旋上升的教材体系。我们先后编写了两套教材。每一课都由一组意义相对或相关的哲学概念组成,比如“大与小”“得与失”“取与舍”以及“偶像与榜样”“方法与目的”“性格与命运”。第二套教材在原有基础上做了系统化编排。每一册按照观察自然、了解社会、认识自我三大板块编写:第一板块从认识自然、亲近自然、改造自然三个层次不断推进;第二板块从观察社会、融入社会、包容社会三个层面层层递进;第三板块按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三个维度螺旋上升,形成体系。因教材编写总是滞后于现实生活,我们鼓励教师引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讨论,为此编写了《“儿童哲学”社会热点问题案例集》供教师借鉴使用。
提炼课堂教学五要素。在二十年的哲学教育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五个课堂核心要素:故事——儿童哲学课堂必须从儿童感兴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社会现象出发;哲理——需要紧紧围绕一个哲学话题展开讨论;对话——课堂主要以对话形式展开;联系——课堂讨论必须联系自己或联系生活;平等——课堂中教师要创设安全平等的沟通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敢讲真话。
家庭微哲学 : 亲子对话,以微见著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儿童哲学教育要全程、全员、全面实施,不能缺失家长的参与。2016年开始,学校以“家庭微哲学”的方式全面推进儿童哲学进家庭,将兒童哲学以对话形式引入亲子沟通,打破传统“家长说,孩子做”的家庭教育模式,让孩子与父母能够就一个话题进行平等对话,深入思考社会生活、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等问题。家庭微哲学突出“微”字,强调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合适的话题就可以深入讨论。接送孩子的途中、饭桌上、闲暇休憩时,都可以进行一场亲子间的哲学对话。
开办家长夜学堂,为家长赋能。学校联合当地报社举办“百万家长进校园”活动,推进“家庭微哲学”工作。学校通过每月一次的家长夜学堂,加强家长培训,教会家长如何选择话题、如何组织对话、如何进行价值澄清和价值引领,对家长进行中国传统哲学、世界主流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通识培训,还将优秀的家庭微哲学案例汇编成册发给家长借鉴使用。在“家庭微哲学”的实践中,主要形成了两种对话模式:当父母和孩子观点一致时,家长可采用“倾听—鼓励—追问—引导”的模式;而当父母与孩子观点不一致时,家长会采用“先倾听—举例反问(或追问)—引导”的模式。
紧抓社会热点问题。家长可以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中选择“家庭微哲学”的话题,展开亲子讨论。例如:对于“疫情期间小区封闭不让人自由进出,是否限制了人身自由”这一问题,可讨论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讨论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我们该不该害怕新冠肺炎?害怕有用吗?人假如没有害怕行吗?”由这一问题导入,家长可以与孩子讨论如何正确看待恐惧情绪;“学区房房价暴涨,要不要买学区房上重点中学?”由此可以讨论内因与外因哪个更重要。
关注身边新闻事件。“一次交通事故,拖拉机撞上法拉利,赔还是不赔?”家长可由此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情与法的辩证关系;“共享单车的利与弊”的讨论,让孩子明白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场足球赛,守门员受伤了,面对空门,射还是不射?”抛出这一问题,与孩子讨论得与失的关系……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激发了孩子思辨与探讨的热情。
善抓家庭生活问题。家庭生活中会产生许多困惑或选择难题,家长应抓住机会,与孩子平等对话,深入探讨,透视问题的本质,达到哲学理性思考。例如:从“是否应该支持妈妈生二胎”引入,讨论如何多角度看问题才能看得更为准确;从“爸妈为什么不给买智能手机”出发,引发孩子思考如何找到事物的本质。
关切孩子心中疑惑。“我为什么要上学?”“老师的话要不要听?”“你们在乎我的成绩吗?”“人为什么要长大?”……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心中有着“十万个为什么”。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家长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与孩子平等探讨,做合理的引导,让孩子自己思考,从而达到明理的目的。
善用课外阅读话题。亲子阅读故事中也藏着许多值得讨论的话题。如《犟龟》的故事读到一半时,家长可以让孩子猜猜:“犟龟在半路得知十九世国王去世后,是继续往前走还是返回?”当公布犟龟继续往前走赶上二十世国王婚礼的结局时,孩子会明白,坚持会有好结果。此时家长可与孩子再进一步讨论:“是否所有事都要坚持?坚持就一定好吗?”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思辨的种子。
社区哲学俱乐部 : 多点展开,向外辐射
一名儿童的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成的立体型教育。社会对儿童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也十分重要。近年来,学校在温州市少儿图书馆文化驿站设立“儿童哲学俱乐部”,以每月一节公益课的形式,让哲学教育成果惠及更多的孩子。图书馆、社区、共建单位,学校教师会定期前往这些公共场所,组织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就某些适合讨论的社会热点话题展开辩论,播撒哲学思考的种子。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瓦市小学)
责任编辑:王梦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