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摘 要:混合式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建设线上教学课程、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整合多元化实践教学资源及实施总体性考核体系四个方面。在应用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并推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形成。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9-0023-03
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网络学习、泛学习等新兴学习方式在大学校园中日益普遍。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整合线上学习平台和线下课堂教学的新兴教学方式,被国内不少高校应用到思政课教学中。
虽然近几年一些高校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有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混合式教学了解不足,甚至存在误解或曲解情况。因此,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对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研究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凝练混合式教学法的内涵、总结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应用的经验,并反思其存在的问题。
一、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何克抗认为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 E- 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同时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 [2]。霍恩和斯泰克做出更加具体界定:“学生至少部分时间在家以外的受监督的实体场所学习,至少进行部分在线学习的任何正规的教育课程,期间学生可自主控制学习的时间、地点、路径或进度。学生在学习课程或科目时的各种模块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种整体的学习体验。”[3]
混合式教学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在教学场域上,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仅包括线上教学活动的慕课、微课等教学方式不能称为混合式教学。同时,线上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配合来达成教学目标,并给学生形成“整合式”的学习体验。二是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来看,混合式教学旨在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从这个意义上看,即使教学过程中使用了网络技术和软件等新信息技术也不一定就是混合式教学,关键在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改变了单一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信息技术的使用只改变了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而没有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也不能称之为混合式教学。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方式是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整合線上教学和课堂教学两个教学活动,并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方法。
二、混合式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
高校思政课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具体方式包括:“慕课在线学习+大班专题教学+小班讨论”[4]“在线学习+课堂教学+实践教学”[5]以及“共享教学平台学习+专题讲授+‘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多元立体考评体系”[6]等。虽然各高校采取教学方式有所差异,但是从中可以概括出混合式教学法的基本要素,即建设线上教学课程、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整合多元化实践教学资源和实施总体性考核体系四个方面。
(一)建设线上教学课程
线上教学课程突破了传统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这是混合式教学法的突出优势。
线上课程建设多采用短视频的讲述方式,且具有学习环节完整、建设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在教学内容的展现方式上,采用少于10分钟的微视频讲授基础知识和理论。这种展示方式比较符合线上学习行为的碎片化特征。在教学环节设计上,依托学堂在线、智慧树、超星尔雅等网络学习平台来搭建包括微视频、讨论发言、拓展资料、章节测试等多要素构成的完整教学环节。在线课程建设需要任课教师、学校教务部门、网络平台技术人员等多方协助,且工作量较大。因此,在线上课程建设主体上,各高校根据本校具体情况采用自主录制或者应用网上共享课程资源两种方式。例如,2015年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思政课“慕课”建设,并在学堂在线平台向全社会开放。此外,这四门课相继在“慕课”的基础上开展混合式教学[7]。然而,部分院校因教师教学科研任务过重、学校政策支持不足、缺乏资金等多方面原因,选择使用网络学习平台上其他学校优秀教师录制的课程作为在线课堂资源。例如,湖北理工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线上课程则是使用智慧树平台上的“慕课”共享课程[8]。
(二)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
处理好线上课程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混合式教学实施的重要议题。思政课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第一主课,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尽可能多地面对面与学生接触、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这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的普遍规律”[9]。基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那种认为 “网络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网络教学代替实体课堂教学”的看法对思政课教学是不适宜的。
重视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传统单一灌输性的教学方式可以延用。因为微视频、PPT 课件、辅助教学资源等放在线上学习平台中,由学生在线自主完成学习,那么混合式教学中的课堂环节教师不能再沿用以往教学方法。这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倒逼教学内容改革。目前,混合式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改革主要采用专题化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两种方式。专题化教学是从教学内容入手、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而研讨式教学则更多是侧重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来解释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专题化教学。混合式教学中进行专题化教学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时间更有保障,有助于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在线课堂聚焦基础知识的讲授并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这为教师开展专题化教学提供了课时保障。同时,教师也可以把教学精力放在高阶知识的研究和讲解上,有助于形成以研助教、以教助研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10]。二是在专题的选择上,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专题化教学除了关注教材中的重难点、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思想困惑之外,还需要关注学生在线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促进线上线下教学活动形成闭环。
专题化教学主要采用大班专题讲授和名家辅学讲座方式开展。例如,清华大学2015年春季“中国近代史纲要”混合式教学中有3次名师辅学讲座,即邀请研究相关问题的专家为学生开展深入的专题讲述[11]。
2.研讨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方式中的研讨式教学是基于线上教学进行的“翻转教学”。这种“翻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上的翻转。避开重复线上教学中的知识点,围绕重难点设置主题进行课堂讨论。二是师生互动方式的翻转。学生从线上教学中的接受者变成了线下课堂的“探索者”,而教师则从“主讲者”变成了组织者、聆听者和引导者[12]。
研讨式教学的主要流程包括:教师确定主题—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学生自由探讨—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根据参与研讨学生规模的不同,研讨式教学分为小班研讨和大班研讨两种。清华大学思政课的研讨式教学通常在30人左右的小班中进行,该校“老师+助教”的团队合作机制是顺利开展小班教学的重要保障[13]。然而,大多数高校则进行的是大班研讨。
需要说明的是,专题化教学与研讨式教学并不矛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起来运用。再者,使用移动学习客户端进行课堂互动是混合式教学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又一特色。与举手、点名等以往互动方式不同,“雨课堂”“学习通”等软件中的“弹幕”“投屏”“投票”“主题讨论”“随机选人”等功能不仅增加了课堂互动的趣味性,也减少了学生发言时的同侪压力感,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整合多元化实践教学资源
作为“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理解理论、运用理论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按照教学活动发生的场所来划分,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和网络实践四大类。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较多使用的是课内实践方式。例如,湖北理工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混合式教学中展开演讲比赛、辩论赛、“一封家书”和模拟法庭等实践环节[14]。
社会实践教学由于受到经费、人员安全、时间安排等多方面的限制往往很难保证学生可以全员参加,从而大大减弱了教学效果。随着VR模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部分学者建议使用该技术构建虚拟仿真社会实践场景来解决全员参加社会实践的难题[15]。
(四)實施总体性考核体系
网络信息技术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对学习行为进行量化的、全过程的数据采集成为可能,这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多层面的过程性考核。
与传统思政课考核方式不同,在混合式教学中的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比重相当,甚至过程性考核超过终结性考核的比重。例如,中南大学2016年“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混合式教学考核方式的比重分布是线上过程性考核占50%,线下课堂参与情况占30%,而期末考试成绩仅占总成绩的20%[16]。
混合式教学中的总体性考评体系较传统考评方式更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一是在考核内容上,传统考核方式更多以知识记忆性为主,而混合式教学更侧重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考核这个“指挥棒”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是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升。二是在学习态度上,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努力,靠考前突击过关的学习模式,提高了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17]。
三、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反思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8]许多学者就如何实现两者的高度融合进行探索并达成共识,这些共识为混合式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借鉴。
(一)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方法间的关系
无论教学方法如何改变,创新教学方法都是要发挥达成教学目标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学所承担的传授知识、价值引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在新时代并没有改变。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混合式教学中容易出现盲目追求技术装备、过分依赖技术手段、过度沉迷技术景观等异化现象[19]。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使用并不是要线上教学来代替或者弱化课堂教学,而是运用信息技术来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要树立“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观念。再者,在课程设计中,要注意统筹好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内容间的衔接,避免出现线上线下“两张皮”的情况。
(三)实现“教师单向灌输”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从这个视角来看,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方法不是仅把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中即可,它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是以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为出发点,包括线上教学、线下课堂改革、总体性评价体系等多维度教学模式。
(四)反对“技术万能论”
“技术万能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表现:一是认为只要把思政课教学内容直接搬到线上平台就是实现信息技术和思政课教学融合;二是认为只要使用了新技术就能解决传统思政课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在前一种做法中,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思政课教学的工具,并没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这只能称之为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而不是“融合”。后一种做法则是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性,是一种“技术决定论”。
四、结论
混合式教学在国内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中已经形成雏形。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混合式教学由于更好整合了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而越来越受到思政课教师的青睐。但是,混合式教学并非抛开传统教学方式来另起炉灶,而是要把传统教学所积累的经验融合到其中。不沉迷于网络学习技术的幻象,深挖专题化教学、研讨式教学等传统教学所积累的经验,才能更好提升混合式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18]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3][美]邁克尔·霍恩,[美]希瑟·斯泰克.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聂风华,徐铁英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55.
[4][11] [13]翁贺凯,李璎珞.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2).
[5][15]刘卫琴.“互联网+”下高职思政课“一体两翼三联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8,(32).
[6][8][14]刘海梅,何建东.高校思政课“四维驱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以湖北理工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
[7]汪潇潇,聂风华,吴瑕.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建设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6,(8).
[9]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
[10]赵浚,胡晓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SPOC模式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
[12]孙康.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翻转课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新挑战——以武汉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0).
[16]吴争春.基于SPOC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
[17]赵浚.SPOC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5,(9).
[19]赵庆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异化及其超越[J].学术论坛,2018,(5).
[责任编辑 包玉红]